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 深意何在?

http://www.newdu.com 2018-09-06 腾讯儒学 隋云鹏 参加讨论

    文/隋云鹏
    “横渠四句”是指北宋大儒张载的四句话,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责任感相当强(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天地立心来源于《周易·复卦·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这句话指明了只要具备必要的客观条件,规律必然会重复出现并发挥作用,而重复出现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宇宙对人和人类社会的良苦用心。因此,遵循客观规律是为天地立心的内在本质,是天人合一的必然要求
    为生民立命来源于《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的这句话将心、性、天、命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在儒学体系尤其是宋明理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横渠四句”中,“为生民立命”是四句的核心,天地本无心,生民之命即天地之心。张载开创关学,从天道入手,阐析易经,认为气是宇宙本体、“万物本是同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张载是传统社会正式提出“天人合一”一词的人,他在《正蒙·干称》中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
    “横渠四句”清楚明白的总结出了天人合一的终极目的与现实途径,将个体生命的人生价值与天人合一的终极意义统一起来,成为整个传统社会安心立命之所在。
    
    天道无亲,大道无情,仁者无敌(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天地立心”即指发现客观规律。为天地立心来源于《周易·复卦·彖辞》。“复”字本身表明了客观规律的本质。中国传统社会在客观规律的研究上长期停滞在易经的框架中,真正在这方面取得革命性突破和全面发展的是近代欧洲。
    迄今为止,我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要是西方世界发现并提供的。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近代以来关于客观规律学说的集大成者和发展者。
    道家学说、汉地佛学试图摆脱客观规律的束缚,力图置身于客观规律之外,“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超脱轮回,为个体生命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
    “为生民立命”即指确立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迄今为止,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为生民立命有两个最为经典的体系:
    一个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一个是西方社会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人权、法治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
    前者对后者有着深刻的影响。东西方文化交流在超乎人们想象的年代已经开始了,“一带一路”开辟后,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渠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近代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刻影响了文艺复兴、全面影响了启蒙运动,而空想社会主义是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新发展。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个体生命以及整个人类社会以这些核心价值观为奋斗目标、行为准则、评判标准,在时光流逝中立德、立功、立言、立身、立学、立业。
    这些核心价值观都是千百年来先贤大哲千锤百炼锻造出来的,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和人民的选择,文字精美、意义精妙、精神深邃。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和近代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不是纵向演进的关系,而是横向并列的关系;不是敌对排斥的关系,而是互鉴融合的关系。
    它们作为一个有着长久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核心价值体系,不应被简单的抛弃、漠视、拒绝、敌视,而应当本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借鉴了这两个核心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优秀方面,是为生民立命的新发展。
    “为往圣继绝学”即指推进文化复兴。迄今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兴盛都有自己的文化脊梁、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都有自己的文化支撑。
    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在文化上从来没有把其他民族当作平等的一员,他们打着“自由、民主、博爱、人权”的大旗在近现代史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至今仍对我们保持着巨大的文化优势和文化霸权。
    
    警惕一些西方人鼓吹的文化霸权主义(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打破这种文化格局。中华文化长期占据着世界巅峰,虽然也有过许多次文化命脉危急险重、若断若缕、命悬一线的历史时期,如南北朝、五代十六国等,但最终都因无可匹敌的优势,并融合了新的因素而实现了文化复兴。
    相较而下,今天的文化复兴面临着更加艰难复杂的局面:如何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在科学时代重建文化信仰,在文化全球化中站稳脚跟,等等,不仅事关中华文化命脉,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百年大局。
    因此,我们必须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学马克思主义化,互鉴融合中华优秀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本文刊发于2018年5月8日《联合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