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柯嘉 近日,一则名为“妈妈晒出女儿清华录取通知书后,被踢出班级群。”的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 新闻总是以爆炸性的速度引起网友们关注(资料图 图源网络) 网友们在对此感到震惊的同时,大家的意见大致是分为两种,一方是同情这位郭女士,批评班长气量狭小,容不下他人。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位女士的行为的确过于张扬而惹人生厌,不怪班长无情。两种想法都有理可依。 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 中就曾明确说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人太过高调就难免遭受打击,所谓“首当其冲”正是此意。而班长的行为实则也是人之常情。 其实,郭女士有这样的遭遇并非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这张录取通知书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郭女士平日里就是个“炫女狂魔”,不仅是女儿的照片,成绩单,奖状,甚至是笔记都要晒到群里。群里往往鲜有人回应,她却仍以此为乐,自顾自的发。 连难得的同学聚会,她也是三句不离女儿,非要同学们纷纷送上夸奖才肯住口。这个群原本是班长在同学聚会后建立,用来方便同学们互相沟通感情的,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郭女士的个人秀场。 以自我为中心的大龄儿童,必然遭到社会冷待(资料图 图源网络) 殊不知,这种行为久而令人生厌,甚至在不经意间会伤害到别人。也许群里有某些人正因孩子的高考失利而烦恼,也许有些人的孩子正遭遇疾病等等问题,这样的“秀幸福”岂不是戳中他人痛处?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你的内心想通过“炫耀”来表达的心情,但是在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学着照顾他人的感受。 当你选择让特定的人得到特定的消息之时,是否也该想想他人是否想看到这条消息?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保持真性情,可也应知有所收敛。这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善良。 北宋词人晏殊为官时,京城的大小官员经常聚会游玩,耽于玩乐。晏殊却独善其身,在家钻研学问。真宗得知后,命其辅佐太子读书,并在朝堂之上训斥群臣的荒淫。 晏殊谢恩后却说:“臣因家贫无力参加诸公的宴游,若财力丰足,必欲与会。现正值太平,诸公在聚会之时亦得探讨学习,臣亦乐之。” 他的一席话,平息了真宗之怒,也缓解了臣子之窘。自此,大臣们反而对晏殊愈发恭敬起来。可见,低调并不会影响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但适时的谦逊却可以给别人留下一丝余地,给自己赢得几分尊重。 就中国的“宽容”精神而言,应是能宽人之心,也能容人之过。是尽量不使别人陷于窘迫,不揭人之短,也可以接受他人所存之短。 古人的宽容之心,可以海纳百川(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因为说到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闲情去关注别人所取得的成就。而朋友圈相当于是一扇窗户,开放的内容和对象都由你决定,而别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看与不看。 然而微信群不同,其中的消息相当于直接投递到每个人的信箱中,逼迫别人必须接受你的炫耀,直面你所谓的成功,这多少会令人感觉不舒服。 因而新闻中女士的行为至少有两个失误,一是发错了对象。二是行为过度。不停的在同学群里炫耀自己的孩子,往往会让人觉得是一种过分的炫耀。 而朋友之间,更需要这种低调。人们常用“管鲍之交”形容朋友间感情深厚。而管鲍之间的友情,多亏了当初鲍叔牙对待管仲时的“低调”。 管鲍二人曾合伙做生意。因管仲家贫,出资较少。但是分红之时,鲍叔牙总是平分得利,管仲也从不拒绝。鲍叔牙的下属不忿,指斥管仲十分贪财,不值得结交。 高明的人自有高明之处,下人岂会懂得(资料图 图源网络) 鲍叔牙却训斥了手下,说:“管仲的家庭十分困难,比我更需要钱。可他不会直接接受我的施舍,我与他合伙做生意,实际上就是想支援他。 这是我们达成的默契,你们不要再提。”此后,二人虽各为其主而对立,但彼此心中都视对方为挚友。世人皆以管仲“唯利是图”,只有鲍叔牙用默默的温情去对待他,这样的朋友,怎么能不真心相待呢? 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一个懂得从细微处体谅和善待他人的人,一定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而善待别人的人,也定会赢得他人的善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