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庄子谈道:黄帝遗失玄珠为什么只有象罔找得到

http://www.newdu.com 2018-09-17 腾讯道学 赵大山 参加讨论

    文/赵大山
    道,当然是道家最重要的概念,也是道家哲学的基础。但是道恍恍惚惚,若无还有,不可捉摸;它也是万物的来源,生天生地,神鬼神帝;在它之上,再无别物与神灵,它是自本自根,万世长存。
    
    南华真经(资料图)
    因为道的这个特性,理解它并不容易。庄子在《天地》篇说了个寓言,有助于我们对道的领悟。
    寓言说,黄帝到赤水河北边去游玩,登上昆仑山顶向南方眺望,返回的时候,发现随身的玄珠不见了。他派知回头去找,没有找到;又派离朱去找,也没有找到;又派吃诟去找,也找不到。最后,黄帝派象罔去找,象罔找到了。黄帝说:“真奇怪呀,一定是象罔才能找得到吗?”
    在这个寓言中,黄帝应该是个得道的人,“玄珠”就代表着道。黄帝为什么把“道”丢了,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黄帝在崆峒山上问道于广成子(资料图)
    庄子曾经提到,黄帝曾经上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也许黄帝因此而获得“玄珠”。但这次为什么丢失了呢?寓言说得很简单,黄帝登上昆仑山顶向南方眺望,返回的时候“玄珠”就丢了。可能黄帝丢失“玄珠”的关键就是这个“向南方眺望”。
    古代的帝王,坐北朝南,代表着一种至上的权力。黄帝登上山顶南眺,也许他的内心产生了睥睨天下,唯我独尊的自得之心。此心一起,“玄珠”就丢了。因为在道家看来,得道的关键就是不动心。老子不是说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吗?一旦有了私心,道就丢了。
    “玄珠”丢失之后,黄帝先派遣知去寻找。知,就是智,指智力超群。但凭借智力找不到道。
    
    人类眼中,牛羊因为可以食用而有用(资料图)
    在道家看来,智力代表着分别之心,机巧之心。但大道纯朴,浑然一体,以分别的心,机巧的心看万物,万物就有了善恶美丑、有用无用之别。比如,牛羊有用,因为可以为人类提供肉食,但蛆虫无用,只能让人恶心;桃李有用,因为果子可吃,荆棘灌木就没用了,只能砍掉、烧掉。
    但在大道里面,万物皆由道而生,任何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都有它的美,它不因人类而存在。比如粪便,在人类看来,是污秽之物,但在屎壳螂眼里,就是美食。
    以人类为中心看万物,万物是以人类的需要为标准,来界定是非美丑,有用无用,这样,离大道就远了。所以,知找不到道。
    
    再敏锐的视力在寻找无形的“玄珠”的时候也派不上用场(资料图)
    黄帝又派离朱去找。离朱也找不到道。离朱有着超人的眼力,能够在“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即使一根针的末梢,数百步之外也看到清清楚楚。
    离朱的眼力这么好,为什么找不到道呢?这里的离朱,实际上代表了眼、耳、嘴、舌、身等身体器官,这些器官可以用来觉察万物的存在。万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任何物体都逃不过他们的感知。但道不一样,它无形无象,无色无味,如果你用身体的器官去找,又怎么找得到呢?
    黄帝又派吃诟去找,吃诟也找不到。吃诟是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一说是能言善辩的人。道无为无施,任万物自为,所以,不管是力行,还是言辩,都不能找到道。
    
    庄子祠(资料图)
    最后,黄帝派象罔去找,象罔找到了。象罔,即是无象。它不着形迹,无所作为,也无所用心,反而他找到了道。
    这个故事说得很明白,靠智巧、靠眼耳鼻舌身等器官、靠行为与言语,都不能领悟道。因为智巧、眼耳鼻舌身、言行,都带有个人的浓厚色彩。道是一个整体,当用个人的分别之心去认识世界,世界是分裂的。分得越细,离大道越远。只有完全放弃自我的意识,没有善恶美丑的偏见,没有有用无用的区分,反而是得道的境界。有了这种境界,才可能做到真正的平等,真正的亲和,真正的爱物惜物。
    知、离朱、吃诟代表着人类的认知能力。人类在世上生存,不能没有认知,但一但有了认知,就有了区分,区分带来善恶美丑,有用无用,从而选择美的善的有用的,弃绝恶的丑的无用的。
    
    世界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的(资料图)
    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看,人类的有色眼镜导致物种的灭绝,生态的破坏。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人人有一副有色眼镜导致了爱恨情仇、党同伐异,导致了不同种族、民族、国家、宗教、文化之间的隔阂。
    庄子告诫,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世界,而要用无色眼镜看世界。世界本来就是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不可分离的。是人类给万物及同类贴上了标签,以己之心区隔万物,区隔彼此,这是人类痛苦的根源。
    无所用心,无所作为,就是说不要发展自己的私心,不要以个人的意志去行事,一切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在淡淡漠漠中无思无虑,反而是生活的真趣味。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赵大山。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