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艺术史, 没有哪门艺术像中国佛教造像那样 执着于表现微笑, 而又那么精彩纷呈。 ![]() 资料图 当你站在佛造像前, 无论你是否信仰它, 抬眼凝视都会被它的拈花微笑所打动。 那微笑像是在倾诉着什么, 似一种无形的风,吹拂心灵, 涤荡了世间种种烦恼。 这是中国最美的微笑, 也是东方最美的微笑! ![]() 资料图 两汉时期,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 佛教造像艺术也随之落地中华。 人们用石雕、彩(泥)塑、木雕、 铜铸、瓷塑、绣像、缂丝、干漆夹苎等 丰富多彩的形式 呈现佛造像艺术之美。 在中国历代工匠的创造中, 佛造像拥有庄严和谐的美感, 所有外在的形式都是服从于内在的表达, 超脱、安宁、和谐, 也寄托着历朝历代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 佛陀微笑,口出五色光的因缘,有五: ![]() ·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1、欲令人有所问,因所问有益故 佛陀面露微笑, 会引起身边众生的注意。 因为好奇,大家就会主动发问。 因为佛陀微笑,是为了利益众生, 为众生说法。 2、恐人言佛不知笑故 长期没有笑容,会令大众觉得奇怪。 误以为佛陀失去了欢喜微笑的能力。 为了不令众生造成恶业,所以佛陀微笑。 ![]() · 供养菩萨云冈石窟北魏中期 3、为现口中光故 因为微笑, 众生才知道佛陀口中放光, 才能有机缘,见证、体悟佛陀的殊胜。 4、笑诸不至诚故 十方三世,佛陀徹见无遗。 有众生以为可以蒙骗过关, 哪知一切明显异常。 佛陀也不说破,只是微笑感叹。 5、笑阿罗汉守空不得菩萨道 因阿罗汉著于人空,堕于空见。 不知更有菩萨道,唯一佛乘,因此佛陀露笑。 ![]() · 北齐背屏式佛三尊造像主尊像 古代中国佛教徒 在遵循佛教经典思想的基础上, 指导工匠大胆尝试, 以概念化的处理手法, 创造出为气韵、 为形神表达的汉地佛造像艺术。 无论是造型,还是线条的处理, 都遵循传统绘画中白描的方法, 讲究节奏和笔意,具有非常的绘画性。 - 尊贵婉约- 龙门石窟卢舍那说法佛的微笑 ![]() · 初唐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龙门卢舍那是公认最美的大佛, 以神秘微笑著称。 该洞窟龛制为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 一铺九尊式组合, 窟内壁面装饰浮雕较为繁密。 主像高17米有余, 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者。 当我们放任视线游弋九尊造像之间, 会不知不觉被主佛吸引, 自然的将目光停落在她的微笑, 于是我们发现这个微笑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 ![]() 资料图 立于佛前, 人感受自己的渺小, 众生由下而上仰视大佛, 与之视线相接之前, 先一步看到和感受到的是大佛口唇间的微笑, 真是一种熨帖人心的安排。 此外, 奉先寺石窟居于龙门山的半山腰, 人们前来朝拜瞻仰大佛, 必须先通过曲折狭窄的石阶, 经历了登山的疲惫来到佛前的平台, 空间豁然开朗, 巍然伫立的大佛那微笑的面容, 使跋山涉水而来, 对佛有所诉求的信众倍感温馨与鼓舞。 这种欲扬先抑的效果, 使其宗教功能与精神力量得到强化。 - 威严劲健- 云冈第20窟禅定佛的微笑 ![]() · 云冈第20窟佛装三世佛 第20窟是云冈石窟最辉煌之作, 窟内壁面装饰繁密。 主像高13.7米, 具有印度犍陀罗浑硕健壮的艺术风格。 大佛气宇轩昂, 劲健的微笑透露出咄咄逼人的帝王气象。 ![]() 资料图 壁面浮雕以及佛衣衣纹虽然富于变化, 但都趋于平面, 使得我们很自然会将目光停落于头部, 体感和精致的面庞 使得主佛的微笑表情成为整窟中心。 - 通彻投契- 资中东岩拈花佛的微笑 ![]() · 资中东岩2号窟拈花佛 该窟一龛两像,一佛一弟子, 佛是释迦牟尼,弟子是迦叶。 该造像的造型特点均为主题服务。 大佛目光下视, 抿细的嘴唇和嘴角的笑意尽藏玄机, 是一种通彻投契的微笑, 与举花的手姿相呼应。 如此精美的“拈花微笑”石雕造像 在中国石窟中极为罕见,微笑是此窟的主题。 宋代禅宗受到推崇, 佛教从出世转为入世, 世俗化也成为造像艺术最为显著的特征。 另外程朱理学在某种程度上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使得当时的艺术形式 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和朴实无华, 微笑也显得平淡而微妙。 - 超逸淡静- 安岳卧佛院涅槃佛的微笑 ![]() · 安岳卧佛院第3号释迦涅槃造像 盛唐 巨佛身体扁平, 疏朗的衣纹线形成汇集趋势牵引视线, 突出光润的脸部, 身躯僵直平板,没有扭转动势, 塑造显得羸弱, 却反衬出方圆的脸庞和唇边微笑的盎然生机。 微笑,这一微小的动势, 像一颗石子, 激起一排排围绕着它的衣褶弧线, 涟漪般荡漾开来,搅动全场。 ![]() 资料图 该像成于盛唐, 高度繁荣的社会, 艺术气氛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 佛教造像同样富于激情和感染力。 卧佛头身比例8:1, 符合中国古代绘画中卧式形象的要求, “秀骨清像”风格尤甚,给微笑平添东方风韵。 距地5米,长22米的规模, 给人的震撼是惊人的, 如此巨制刻在崖壁上, 一般不会精雕细琢,很难有精彩的作品。 但此像却运用概括粗犷的手法, 通过巧妙合理的布局和节奏感, 显得自如传神。 - 明朗永恒- 诸城卢舍那大佛的微笑 ![]() · 诸城卢舍那大佛头,高1.32米 造像虽然仅存头部, 但其微笑的表情仍然极具感染力, 因为微笑表现十分精彩, 被誉为“东方第一笑佛”。 这个微笑具有永恒的特质, 是常驻的笑意,没有时间性, 这是雕刻里难度最大的课题, 他必须克服 任何雕刻都难以超越的表情的时间性。 ![]() 资料图 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选择的时间点是将要笑的瞬间, 因为留有余地,所以微笑成为永恒。 而这座笑佛是很明确的笑的状态, 能够保持不累和负担的感觉,是非常难得的, 难度也更大。 - 慈爱欣悦- 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弥勒菩萨的微笑 ![]() · 敦煌莫高窟第275窟西壁彩塑 交脚弥勒菩萨像,北凉 弥勒菩萨为木骨泥塑彩绘高浮雕, 健硕浑厚的体态具有明显的犍陀罗风格, 是此窟的中心。 精致的面部刻画, 收敛下视的目光,外展的嘴角, 都使微笑的表情得以突出, 外披天衣的滚边和花纹形成的两道直线, 与视线交汇于口鼻部位, 又使微笑的表情得以强调。 观众处在四周的悲痛的壁画现实中, 有意无意地能从佛陀的安静微笑中获得慰藉, 这是一股无形的艺术力量。 - 悲悯拔苦- 不空羂索观音菩萨的微笑 ![]() · 大足北山第136号 转轮经藏窟不空羂索观音菩萨像,南宋 此尊观音造像形象写实, 是一位世俗中 年轻美丽的女性的观音菩萨形象。 脸颊丰腴,还有点双下巴, 神态气质完全显示为“人性”而非“神性”。 ![]() · 大足石刻转轮经藏窟 背光的弧面以及观音的身体都略前倾, 使得造像面部大致垂直于观者仰视的视线, 最大面积迎接观者的目光, 使其笼罩在一种关照和亲切的基调, 世俗化的形象配合微笑, 更是强调了这种关怀的意味。 - 幡然彻悟- 青州龙山寺窖藏出土思维菩萨的微笑 ![]() · 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思维菩萨像 青州菩萨像因为是窖藏出土, 造像原来所处的形式布局荡然无存, 我们无法欣赏, 只能将目光视线集中在塑像上, 这样反而更较容易感受到 微笑的情感和形式魅力。 从造型看, 造像身上没有衣纹线,突出了身体的边缘线, 也使脸部的精致刻画得到烘托和凸显, 微笑尤其突出。 在尺寸和空间气氛的营造方面: 不足1米的高度尺寸,比正常人要小的多。 神的威严荡然无存,微笑显得人情味十足。 彩绘方面, 残存的色彩告诉我们, 它们曾经涂金施彩, 微笑因为这些色彩而显得更有温度。 - 天真烂漫- 甘肃天水麦积山童女的微笑 ![]() · 甘肃天水麦积山第123窟童女像 西魏 有学者曾说: “在麦积山,我一走进狭小的123窟, 立即被其中的泥塑 特别是那个一米来高的女童的美所吸引, 或者说我发现了前人对美的杰出的创造。” 关于这位女童, 据记载是受佛祖指派 去问候维摩诘病情的一位女童子, 她那异常生动的塑造, 自然生动纯真的微笑极具感染力, 眯细的眼睛和收敛的目光, 夸张的领口弧线 对微笑的动势起到明确的强调作用。 114厘米的身高,与真实的小孩差不多, 十分生活化,观之如见真人,倍感亲切。 另外,泥塑加彩绘的形式也给微笑平添温度。 - 洗炼欢欣- 云冈第34窟西壁飞天的微笑 ![]() · 云冈第34窟西壁佛龛北侧上隅飞天 这是一个飞动着的女子形象, 面带微笑,面容清瘦, 身材修长,腰肢纤细, 高髻,上身着短衫,下身着长裙, 双足收敛,裙尾裹足,飘展如翼。 ![]() 资料图 一片欢腾之中, 飞天的微笑反倒显示出沉静和内敛, 若即若离, 既与喜悦相应,又不使活跃的气氛过于喧闹。 因为此组浮雕对于整窟的布局 仅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起到烘托气氛,交代情景之用, 尺寸不大,所以表现的概括而洗炼。 - 更多佛造像的微笑- ![]() ![]() · 北齐背屏式佛三尊造像右胁侍 ![]() · 山东青州龙兴寺北齐思维菩萨像局部 ![]() · 大势至菩萨头像 ![]() · 佛三尊立像(局部) 中心圈是佛的头光,内有莲花瓣。 ![]() · 北齐贴金彩绘佛像 ![]() · 北魏比丘道休造弥勒佛像 ![]() · 北魏彩绘菩萨像 ![]() ![]() ![]() ![]() · 东魏《如来三尊像》 ![]() ![]() ![]() ![]() · 《菩萨立像》北齐天保三年山西长子县 ![]() ![]() ![]() · 《观音菩萨立像》隋开皇五年河北省崇光寺 ![]() ![]() ![]() ![]() · 《菩萨头像》北魏龙门石窟宾阳洞 ![]() ![]() ·《如来头像》北魏云冈石窟 ![]() ![]() ·《如来坐像》北魏云冈石窟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 一方一净土,一念一清净。 一笑,了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