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白 如果去问普通国人,他们心中的道教神系是什么样子,最容易得到的结论想必是:神仙多。 四御(资料图) 这诚然也是确实的,世界上像道教一样具有如此系统、全面而广博的神灵谱系的宗教很少,或许可以将古希腊《神谱》的系统也列入比较范围,但是即便不考虑存续和流布问题,道教对神仙谱系做出的记述和所拥有的相应祭祀系统也是绝无仅有的。而从思想和实践来说,一旦存在诸多神灵组成的谱系,那么对于这个谱系的演化和神灵之间的相互关联,实际上也是需要一些解释的。 虽然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并不能由此断言道教是更“高级”的宗教,因为以“高级”或是“先进”对宗教进行发展论的评述本来也是一种误区:把时间上的长短早晚当作演进成功失败的标准根源于百余年前思考社会历史过程中的逻辑混乱,但对于大众的观念而言,这种混乱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纠正。 这种误区的常见表现之中,也包括以“一神”作为宗教演进的更高形式,尤其是当一些学者从宗教和社会的方面将本土和某些外来的宗教进行对比时更加明显。然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乎很少见到哪个宗教是纯粹的“一神”——即使以“一神教”著称的亚伯拉罕诸教系统,实际上也是由一位主神和其他人类之上的存在者构成的,至多只是把对于后者的“崇拜”变成“敬礼”,尤其是考虑到基于诸圣相通之上的请圣人代祷实践,将之视为另一种多神崇拜也并非没有道理。 罗马万神殿穹顶(资料图) 如果在思想领域进行一些实质性的思考,不难发现的是,成熟而完备的宗教需要对于存在问题给出神学-哲学的解答,尤其是形而上层面的本质问题。在较早的思想谱系中,往往可以看到这种追问首先是对于世界本源的,在大多数宗教中都有对世界起源的神话传说。但一方面,从神话与宗教传统来看,创世神与至高神之间未必总是一致,另一方面,从起源到本质也要经历一个思想上的发展过程。 在祖天师立教之初,道教就承继了先秦道家的哲学理论:一方面遵循自《道德经》以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似万物之宗”、“万物之奥”的思想,以“道”作为一切创生的起源与本质,从而得出了由“一”逐渐演化出“多”的世界系统;另一方面将道教神灵视为“道”直接或间接的化身——在道教的起初,与“道”发生这种关联的是太上老君。也正因此,其他神灵与“道”或者“一”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派生或者化身的关系。 王阜《老子圣母碑》: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三清(资料图) 而随着道教的逐步发展,从三清信仰开始的整个道教神仙谱系日益演化,到隋唐时期已经逐渐成型。在此过程中道教所奉的最高神逐渐演变,但整个神系依然贯穿着从“一”到“多”的演化原则。 《隋书·经籍志·道经序》: “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转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所说之经,亦禀元一之气,自然而有,非所造为,亦与天尊常在不灭。天地不坏,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开,其文自见。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天尊之开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啭天音而辩析之。自天真以下,至于诸仙,展转节级,以次相授。诸仙得之,始授世人。” 大道化生万物(资料图) 由此可见,道教神系从立教之初就体现着这种从“一”到“多”的观念,也就意味着道教神灵虽然系统庞大、职能各异,但从根本而言作为“一”所出的“多”,依然具有某种哲学与神学上的共通共融,而这种共通性也能在宗教仪式中得到体现。譬如说,通常对于罗天大醮的描述中,供奉的乃是以三清四御为首的一千二百位神祇,但同样以杜光庭《广成集》中的《罗天醮太一词》所载而论,除去“下穷九垒、上及三清”的众神之外,作为前汉时期主要崇拜对象和中国传统思想中最高存在的“太一”依然可以作为罗天大醮的崇奉对象。 也正因为道教有这种兼具宗教与哲学色彩的思想特质,在同一仪式中对于如此多的神灵进行敬奉才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能,而当信众礼敬某一位神灵时,亦可以看作对于道教整体的崇拜和礼敬——无论从学理还是实践上,理解这种思想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道教本身的精神传统,同样也有助于理解以“一神”或是“多神”来评判宗教“是否现今”的问题所在。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黑白。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