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耳九 道家是一个济世与自我修养并重的宗教,从大道本源化生万物的法则出发得出“道”与“德”的规律,在此规律的基础上运用阴阳五行等一系列法则趋吉避凶,达成个人生命和社会的安泰和谐以至于永生。 身心的健全(资料图) 道家追求的首先是现世的快乐和完善,所以讲求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健康、健全,以达长寿;道家肯定合理的人伦欲望,包括求财、婚姻与子嗣等有利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各个方面。 同时,不同于单纯追求精神解脱的思想和宗教,道家的个人修行讲求实修,以身体的精气神为基础,不追求对身体和精神进行过度的折磨和损毁。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外来文化的杂糅,当下道家的思想和修行有过度追求苦修苦行和精神化的倾向,在此仅以个人对于道教的认知进行辨析,还望各位大家斧正。 大道本源与身心安泰 正如上文所说,万物由大道本源所化,大道的混沌之气经过气、质、形三阶段的变化形成了多样而丰富的世界——阳施阴受,万物化现。在这个多样丰富的世界里,日月星辰,大地山川所代表的天地无一不在庇佑万物,让万物能够按照天地四时的规律生长、生活和修行,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大道化现世界是为了让其中的生灵很好地生活和修行,包括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协调和完善。 大道追求身与心的协调和完善(资料图) 所以,华夏思想传统和以华夏思想为源头的儒道两家思想,都是不追求损毁身体、压制合理欲望的苦修和苦行的。 道教作为继承了道家思想而形成的“神道设教”的修行团体,在宋朝以及宋朝以前主要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信仰与宗教进行传承,包含了大量治国与治身两方面的内容,是非常现实而积极的阳性宗教。而宋朝之后,由于后人对全真教教理教义的理解和传承的偏差,导致后世偏执于损毁身体的苦修和单纯的精神修行,而这些其实并不符合道家的思想和全真教真正的修行法门和思想。 在重阳祖师著名的《重阳立教十五论》里第一条即为: “第一住庵: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入真道矣。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庵之法。” 身有依倚,心渐得安(资料图) 在这个住庵法里,重阳祖师先强调了身体有所依倚,才能身心安泰的道理;同时又强调了动静结合的原则,不能过度劳损,也不能一动不动。所以,以重阳祖师为首的全真教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从保全爱惜身体开始修行的,无论是重阳祖师还是道家其他流派的祖师其实都明白物质基础是修行的重要一部分。物质基础在修行之始能让身心安泰,从而保证进一步的修行。所以无论是只偏重精神而忽视身体,还是只注重精神的追求而彻底忽视物质和现实社会的苦修,都是不符合道家身心安泰的修行宗旨的。很多人在当下的修行中过度强调了无欲无求的一面,从而身不能有所寄托,基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这样又如何进行道家身体与精神融为一体的真修呢? 神气交融之道家修行 对道家修行的认知偏差,追求极端的苦行苦修,一味否定现世而追求精神的解脱,这种现象有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对道家丹道修行的误解。道家丹道的历史有一个从外丹到内丹转化的过程,但是由于后期丹书众多,名相复杂而不易理解,造成了许多人认为丹道的转变是从追求肉体物质解脱转化为单纯精神的解脱,从而完全背离了华夏文明传统与道家修行的真意;甚至毁弃、伤害身体,刻意放弃财富,以追求极端的精神净化。 据传清雍正皇帝即服食丹药而死(资料图) 首先,道家的外丹修行并不仅仅是物质的补给,外丹能不能成功,需要看德能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老祖天师大丹成就之后,迟迟不肯服用成仙,就是因为还没有积功累行到一定的程度,历代帝王服食丹药极少有成功的例子,也是因为不能德配天地的缘故。而内丹修行的根本和核心在于“气”的积累;内在心性的炼化和外在的丹药服食、存思服气、打坐等等各门法都是为了气的积累,内丹与外丹其实是一致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达到气的盈满,从而能以气化神,神返虚无,达到长生的境界。 尽管气分先天后天,但无论先天还是后天之气都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不是精神上的空想。道教修行的本质是炼化身体,从而提升身体和精神的面貌,达到气化与大道合一的效果。道家的“精气神”都是建立在身体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精神净化的空谈之上,所以道家讲求实修,讲求第一步要保和身体,再去追求进一步的修行。抓住“气”的本质,之所以要修炼心性,是因为如果过度地追逐声色犬马的生活,追求物欲,则会心神不定,消耗内在身体的精气,从而导致气的不饱和和溃散,进入死地。 修行(资料图) 同时,道教讲求借假修真。作为修炼的核心和基础的气需要身体的健康健全为保障,气来自于身心的安泰,也来自于外界物质的摄取(饮食、药石、存思服气等),这样才能让气逐步积累以达到进一步的突破,所以一开始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以保障修行者的身心安泰。道家的修行讲求财侣法地,也是这个原因,有财侣法地为条件才能气满化神,神气交融。极端追求精神的苦修则背离了道家身心安泰的原则。不能得到外在物质的支持,就完不成借假修真的第一步,过度追求贫穷和劳苦就会劳心伤神,又何谈修行呢?而残害自己的身体更是会损伤人的精气,给修行造成困扰和障碍,我们要弃绝这种行为。 道家的修行是实修,是对以身体为核心的物质实有的精气神的炼化,所以保障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物质基础,保障身心安泰。同时,道家的修行也不能脱离社会实际,脱离积累功德的过程。现在很多人提倡通过刻意追求贫穷辛苦,让身体不能得到正常的补给和休息,故意使修行者陷入贫困和劳累之中,这与道家修行宗旨是彻底违背的。没有外在物质的补给,就没有身体的健全和安泰,乃至损毁身体;精气根本得不到积累,修行的基础也就会失去。同时,真正的心性或精神的提升和炼化,不是靠空谈道德或遏制正常的欲望就能做到的;相反,精气神盈满之后,便不再有更多的欲求,很多物质上的欲望会被自然而然地摒弃。所以,现在某些人大谈道德,大谈精神提升,想让人一开始就放弃物质,放弃工作和金钱,无限度地劳累自己的身心,去奉献自己,这些都背弃了真正的修行而走上了邪道。 颐和园万寿山(资料图) 修行靠的是对自我的炼化,由身到心的改变,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实修真修的过程的。正如司马承祯祖师所说,这些一开始都是基础,好比过河的船,过了河船自然可以丢弃,但是决不能还没过河就开始拆船,所以修道之人可以追求修道所必须的物质条件,而且在修道之始必须拥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和一定程度的社会生活。修行之道,在于中道,中道建立在客观的物质基础之上,而不在于任何的极端,也不在于大谈道德。即便是高尚的道德,失去身体的炼化同样会让修行进入死地。共勉之,也望斧正。 (编辑:灵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