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水 一部名为《影》的电影作品因其山水画般的镜头风格和涉及阴阳的文化元素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与“影”有关的词语,比如“形影不离”、“顾影自怜”、“形单影只”等等。显然,影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很深的影响。本文通过古代天文历法中圭表和日晷的发明与使用、《庄子》中“罔两问景”的寓言故事以及葛洪造“影”来看道教对影子文化的影响。 周而复始 周公测影台(资料图)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秦,成于汉,被用于农事。人们通过对天文进行观察,定节令、回归年、阳历年,才形成现有的节气观念。那么,二十四节气又是如何做到准确测量的呢?人们找到影子做参考。 在人们的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太阳成为观测的重点。人们相继发明了圭表和日晷两种测量工具。简单而言,圭表根据日影的长短来测定时节,而日晷则根据日影的位置来判定当时的时辰。 圭表示意图(资料图) 日晷示意图(资料图) 现代测时的“表”,最早指的是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当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出现了影子,根据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就可以判定时间。 仪征铜圭表(资料图) 现存于南京博物馆的“仪征铜圭表”,是现今出土的最早的圭表,同期出土的还有滤器、铁杵等实用器材,专家认定为道教炼丹用具。这一件圭表尺寸较小,便于携带。《仪征汉墓出土铜圭表属于道家用器》一文指出此物为道人出门时判定四方、粗测四时节气的工具。 刻漏(资料图) 钱泳在《履园丛话·艺能·铜匠》中指出日晷在日常使用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测十二时者,古来惟有漏壶,而后世又作日晷、月晷,日晷用于日中,月晷用于夜中,然是日有风雨,则不可用矣。”所以大部分时间,人们采用不受天气影响的刻漏计时。笔者在《秤杆有玄妙:那里藏着星君,还能称出时光的短长》一文中曾介绍一种由北魏道士李兰发明的秤漏,也是测时工具。 罔两问景 问影(资料图) 《庄子·齐物论》的最后,设有两则寓言,一则是大家熟知的“庄周梦蝶”,另外一则叫做“罔两问景”。原文是: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影子的影子对影子说:“你为何如此没有操守?”影子的回答是:“吾有待”,而且“吾所待又有待”。意思是“我有所依靠,他动我也得动。而他和我一样也有所依靠,如此往复,皆是如此。”这个寓言放在齐物论的最后,意义非凡。影子的回答有智者的风范,指出一个“万物依存”的道理。 罔两,郭象注为“景外之微阴”,即影子的影子。景,是影的本字,日在京上。京,表示古代用以瞭望预警的高大亭台。 《释名·释天》云:“景,境也。明所照处,有境限也。”许慎《说文解字》又云:“景,光也。”那么现行的“影”字是谁造的? 葛洪(资料图) 《颜氏家训·书证》里说是葛洪:“《庄子》云:‘罔两问影。’如此等字,皆当为光景之景。凡阴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淮南子》呼为景柱,《广雅》云:‘晷柱挂景。’并是也。至晋世葛洪《字苑》傍始加乡,音于景反。而世间辄改治《尚书》、《周礼》、《庄》、《孟》从葛洪字,甚为失矣。” 皮影 八仙过海 (资料图) 文中指出,古籍中的“景”、“影”不能妄自修改,应力求保持原貌。历史上的葛仙翁,著述颇丰。他在《抱朴子·外篇自序》中写到:“凡著,《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又撰俗所不列者,为《神仙传》十卷,又撰高尚不仕者,为《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伎、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别有目录。” 《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志》著录葛洪《要用字苑》一卷,为汉译佛经的字义考辩。宋志盘《佛祖统纪》卷第三下《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释“影”曰:“影古作景。晋葛洪《字苑》始改作影。” 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对影子进行观测,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人们借其以定时定侯。庄子的寓言故事,如电影《影》的剧情一样,令人发思。影,包含着中国人的天地、时节、阴阳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观念。相信这样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将会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