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历代名臣对立奏议选评(十七)

http://www.newdu.com 2018-10-10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谏北伐与拒谏北伐
    

      提示: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准备讨伐北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沈庆之力排众议,从当前国力、敌我双方态势、历史教训,以及文帝北伐的决策方式等诸多方面提出反对意见。宋文帝则不听劝谏,一方面将前两次北伐失败诿过语臣下,另一方面又不切实际提出进军方略,导致北伐又一次更加彻底的失败。
    

    谏北伐疏 沈庆之
    帝欲经略中原(1),丹杨尹徐湛之(2)、吏部尚书江湛(3)、彭城太守王玄谟(4)等并劝之。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5)”御史中丞袁淑言于上曰:“陛下今当席卷赵、魏,检玉岱宗;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6)上悦。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7)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沮向义之心,不可。”(8)
    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9)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10)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11)庆之又固陈不可。上使徐湛之、江湛难之。(12)庆之曰:“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13)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上大笑。
    太子劭及护军将军萧思话亦谏,上皆不从。(14)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南史·宋太祖文帝纪》)
      【作者介绍】
    沈庆之(386年—465年),字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南朝宋名将。
    沈庆之早年曾抵抗孙恩起义,此后一直在家种地,三十岁后方才得到征虏将军赵伦之的赏识,担任宁远中兵参军。历任建威将军、征虏将军、领军将军、镇北大将军、车骑大将军,封始兴郡公。
    沈庆之作战勇猛,善于谋略,两次参加北伐,先后平定缘沔诸蛮、郧山蛮、犬羊蛮、西阳五水蛮等蛮族,讨平刘劭、鲁爽、刘诞等人的反叛: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在广陵造反,沈庆之被起复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率兵讨伐刘诞。沈庆之率军抵达欧阳,刘诞派门客沈道愍去劝说沈庆之,赠以玉钚刀。沈庆之将沈道愍赶回,并历数刘诞的罪行。同年七月,沈庆之终于攻破广陵,斩杀刘诞。孝武帝晋升沈庆之为司空,在他拒绝后又依照晋朝郑袤的旧例,让他在朝会上座位仅次于司空。460年(大明四年),沈庆之又平定再次造反的西阳五水蛮,俘虏数万人。
    455年(孝建二年),沈庆之以“年满七十”为由,请求辞去职务,孝武帝便任命他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沈庆之仍要求退隐,多次上表后,又当面陈情。孝武帝无奈,只得让他退休,但仍保留其郡公爵位。457年(大明元年),孝武帝又想任命沈庆之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沈庆之仍然不肯接受。
    464年(大明八年),孝武帝驾崩,命沈庆之与柳元景等担任顾命大臣,并留遗言道:“如果有大型军事征讨之事,都要交托给沈庆之。”太子刘子业继位后,赐沈庆之几案、手杖、三望车,他都推辞不肯接受。
    刘子业继位后,残暴昏庸,465年(泰始元年)八月,柳元景等人密谋废黜刘子业,改立刘义恭为帝,并将此事告诉沈庆之。沈庆之与刘义恭素来不和,便向刘子业告发。刘子业诛杀刘义恭、柳元景等人,进封沈庆之为侍中、太尉。起初,沈庆之因告发柳元景等人有功,很得刘子业信任。但是后来,沈庆之多次进言劝谏,刘子业很不高兴。沈庆之担心祸事,便闭门在家,不见宾客。同年十一月,刘子业诛杀宁朔将军何迈,知道沈庆之会前来劝谏,便关闭清溪诸桥,不让他进宫。沈庆之得知此事,果然前来,无法进宫后只好作罢。当日,刘子业命沈庆之之侄沈攸之送药赐死沈庆之。沈庆之不肯服药,沈攸之便用被子将他闷死,终年八十岁。
    沈庆之死后,刘子业对外宣称他是病死的,对其赏赐十分丰厚,追赠为侍中、太尉,谥号忠武公。沈庆之还未下葬,刘子业便已被废杀,宋明帝刘彧继位,追赠为侍中、司空,谥号襄公。471年(泰始七年),宋明帝又追改沈庆之为苍梧郡公。
      【注释】
    (1)帝欲经略中原:宋文帝想统一中原。帝:宋文帝(407—453年3月16日),小字车儿,中国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号“元嘉”,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刘义隆继续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史称元嘉之治。军事上,刘义隆继承刘裕北伐的政策,于430年、450年和452年三度出师北伐,但都无功而返,特别是450年的北伐失败导致北魏长驱直入长江岸的瓜步,威胁建康,造成刘宋国力的损耗。453年,刘义隆被太子刘劭弑杀。不久后他的第三子刘骏起兵推翻刘劭而继位,是为宋孝武帝。经略:经,织布丹阳太守徐湛之;略,耕种。引申为筹划治理。这里指北伐,统一中原。
    (2)丹杨尹徐湛之:丹阳太守徐湛之。丹杨,丹阳,今属江苏一个县级市。徐湛之(410—453)字孝源,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父逵之,尚高祖长女会稽公主,为振威将军、彭城、沛二郡太守。高祖诸子并幼,以逵之姻戚,将大任之,欲先令立功。及讨司马休之,使统军为前锋,配以精兵利器,事克,当即授荆州。司马休之遣鲁轨击破之,于阵见害。追赠中书侍郎。湛之善于尺牍,音辞流畅。贵戚豪家,产业甚厚。室宇园池,贵游莫及。伎乐之妙,冠绝一时。
    (3)江湛:(408—453)字徽渊,济阳考城人,爱好文学,喜弹棋,鼓琴,兼明算术,初为著作佐郎。元嘉中,仕至吏部尚书。上每有疾,湛辄入侍医药。二凶巫蛊事发,上欲废太子刘劭,受命具诏草废太子,太子怒而弑湛,湛据窗受害,意色不挠。二子聿之、谦之同时遇害。孝建初,追谥忠简。江湛清廉,家极贫,不营财利,无兼衣余食。尝被召,恰逢外衣在洗,于是称疾经日,衣成然后赴。湛著有文集四卷,《隋书经籍志注》行于世。
    (4)彭城太守王玄谟: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王玄谟(388年—468年),字彦德,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早年投靠刘裕,被辟为从事。深受赏识。后来任车骑将军、武宁太守、汝阴太守、彭城太守,但一直没有出色表现:任车骑将军府参军时率兵增援颍川太守李元德,结果在与北魏的交战中大败而回;424年(景平二年),谢晦出任荆州刺史,任命王玄谟为南蛮行参军、武宁太守。426年(元嘉三年),谢晦兵败被杀,王玄谟却得到赦免。450年,刘宋北伐,王玄谟担任北伐先锋,但是所率部队军纪松弛,任意杀戮抢掠,大失民心;又固执拒谏,致使军士离心,最终大败而回。此后,王玄谟屡贬履起,一度担任顾命大臣,官至车骑将军、南豫州刺史,封曲江县侯。终年八十一岁,谥曰“庄”。
    (5)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看到王玄谟的陈奏,使人产生要封狼居胥的想法。封狼居胥: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43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后来封狼居胥成为征战成功的最高荣誉。
    (6)御史中丞袁淑言于上曰:“陛下今当席卷赵、魏,检玉岱宗;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御史中丞袁淑对宋文帝说:陛下当今横扫中原燕赵等地,到泰山封禅。臣遇到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愿意献上《封禅书》。袁淑(408年—453),字阳源,陈郡阳夏人,袁豹之少子。生于晋安帝义熙四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年四十六岁。少有风气。年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丽,纵横有才辩。临川王义庆雅好文学,请为谘议参军。元嘉二十六年,为尚书吏部郎。累迁太子左卫率。太子刘劭为逆,淑不从,被害。孝建初,谥忠宪。淑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检玉,即“玉检”,指封禅。古封禅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禅梁父的祭祀天地活动,而《封禅书》指记述皇上祭祀等礼制。岱宗,泰山的封号。宋文帝打算效仿秦始皇、汉武帝到泰山封禅。曾遣使履行泰山旧道,诏学士山谦之起草封禅仪注。后因北魏入侵,“六州荒毁”,未能成行。
    (7)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左军将军刘康祖认为:“今年已到岁末,北伐之事等到明年再说。
    (8)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沮向义之心,不可”:文帝说:“北方老百姓苦于北方蛮虏的虐政,反抗义军不断兴起,我们停兵延迟一年进攻,就会使这些义军的抗暴之心受挫,我们不能这么做。”
    (9)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我是步兵,对方是骑兵,步兵是敌不过骑兵的。
    (10)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指檀道济两次北伐皆未成功,到彦之北伐的失败。檀道济(?—公元436年)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东晋时为宁朔将军,从刘裕北伐,为前锋攻入洛阳。文帝永嘉八年攻魏,粮尽退兵,敌不敢追。所以沈庆之在《将北伐疏》说“檀道济再行无功”。檀道济后来晋司空,镇守浔阳。后为宋文帝所忌,遭杀害。临死前投帻于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到彦之(?—433)。字道豫,彭城武厚(今江苏沛县西北)人。东晋末随刘裕镇压孙恩起义。义熙元年(405),任镇军行参军。六年,与卢循交战失败,被免官。后复起任骠骑谘议参军,迁司马、南郡太守。刘宋初,随刘义隆(宋文帝)镇荆楚。文帝元嘉七年(430),以中领军率军侵北魏,自淮入泗,攻占滑台、虎牢等地。因军中缺粮,将士多疫疾,在魏军反攻中遭大败,损兵折将,尽弃军资甲仗,他步行逃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免官下狱。所以沈庆之在疏中说“到彦之失利而返”。后复起用为护军将军固辞不就,不久病卒。
    (11)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我估计王玄谟等人的能力也不会超过檀道济和到彦之这两位将领。我们军队的气势也不如以前了,恐怕会使我们的军队再次招来羞辱和灾难。按:元嘉二十七年九月,王玄谟领兵北伐围攻滑台。魏武帝率兵救援,号称百万。王玄谟惧,退走。魏军追击,宋军败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如山,死者万余人。
    (12)上使徐湛之、江湛难之:宋文帝就派支持北伐的徐湛之、江湛同沈庆之辩论。徐湛之、江湛见前注。
    (13)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治国就像治家一样,耕田种地的事,应该请教家中种地的农奴,纺织的事该问家中纺织的婢女。
    (14)太子劭及护军将军萧思话亦谏,上皆不从。太子劭:刘劭字休远,刘义隆长子。元嘉三十年(453),因巫蛊之事,刘义隆欲废太子,刘劭知道之后,遂与其弟刘浚共谋,率兵夜闯皇宫,将其父杀害,自立为皇帝,史称“宋元帝”,改元“太初”。刘劭因弑父篡位而导致众叛亲离,在位仅三月,即被率兵讨逆的刘骏所击溃,刘劭被俘后遭处斩,并被刘骏称为元凶。护军将军萧思话:(400—455),南兰陵(今江苏省武进)人,刘宋时官至护军将军、尚书左仆射,好书史,有令誉,因有才被武帝以国器许之。元嘉中为青州刺史,孝武时征为尚书左仆射,后拜郢州刺史。他先后历12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孝建二年(455)去世,时年五十六岁。
      【翻译】
    文帝想要攻伐北魏统一中原,丹杨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彭城太守王玄谟等人都赞成和拥护,只有左军将军刘康祖认为:“今年已到年底,等到明年再说。”文帝说:“北方老百姓苦于北方蛮虏的虐政,反抗义军不断兴起,我们停兵延迟一年进攻,就会使这些义军的抗暴之心受挫,我们不能这么做。”
    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进谏说:“我们是步兵,他们是骑兵,在攻势上我们敌不过他们。檀道济两次出兵都没有打赢,到彦之也是失利而回。如今,我估计王玄谟等人的能力也不会超过檀道济和到彦之这两位将领。我们军队的气势也不如以前了,恐怕会使我们的军队再次招来羞辱和灾难”。沈庆之还是坚持不该现在讨伐北魏的意见,于是,文帝就让徐湛之、江湛同他辩论。沈庆之说:“治国就像治家一样,耕田种地的事,应该请教家中种地的农奴,纺织的事该问家中纺织的婢女。陛下您现在想要去讨伐一个国家,却和白面书生们谋划大略,这对大事又有什么帮助呢?”文帝大笑。
    太子刘劭和护军将军萧思话也歇力劝谏,文帝都没接受他们的建议。
      【评说】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二月,魏太武帝拓跋焘率骑十万,围攻刘宋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双方激战42天。宋守军不足千人,杀敌逾万。宋文帝遣南平内史臧质驰援,又命徐州太守刘骏发兵袭魏,以分悬瓠之围魏太武帝无奈,只好退兵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并致书宋文帝,声言来年秋天取扬州。宋文帝因悬瓠之役,国力大伤。于是下令减内外官俸三分之一,以充军用,并罢国子学。就在这种国力严重不足且准备匆忙之际,宋文帝却在朝廷上讨论要北伐。这完全是不顾国力和客观形势的意气用事。更何况北魏的拓跋焘又是一代英主,北魏又处在上升期,要战而胜之,根本没有可能。但一些大臣如丹杨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彭城太守王玄谟等皆顺从上意,齐声附和。更有心怀异志的慕容垂等更是在一旁鼓动。此时虽有一些头脑清醒的大臣如左军将军刘康祖面对这种一边倒的态势,也不敢公开反对,只能采取拖延之术,以“岁月已晚”为由,“请待明年”。唯有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力排众议,“虽千万人吾往也”,提出反对意见。这封《谏北伐疏》文辞虽短,但很有说服力,且涉及当前国力、敌我双方态势、历史教训,以及文帝北伐的决策方式等诸多方面。
    在国力方面,他认为经过悬瓠之役,国力大伤。“六军之盛,不过往时”;当时刘宋军事实力已无法与北魏直接对抗,即所谓“马步不敌,为日已久”;从历史经验来看,他以为北府名将檀道济、到彦之北伐尚且无功,王玄谟等“未踰两将”,其结局必然“重辱王师,难以得志”。并公然批评文帝北伐的决策方式,“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当然,“白面书生”并非不能谋北伐大事,主持著名的淝水之战的就是“白面书生”谢安;蜀国当年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诸葛亮也是“白面书生”。问题是徐湛之、江湛这类“白面书生”是不堪预谋大事的。徐湛之此人文章写的不错,属豪门子弟,只会讲排场,图享受。《宋书·徐湛之传》说他“门生千余人,皆三吴富人之子,姿质端妍,衣服鲜丽。每出入行游,途巷盈满,泥雨日,悉以后车载之。太祖嫌其侈纵,每以为言。时安成公何勖,无忌之子也,临汝公孟灵休,昶之子也,并各奢豪,与湛之共以肴膳、器服、车马相尚。京邑为之语曰:‘安成食,临汝饰。’湛之二事之美,兼于何、孟。”。至于江湛。史称其“好属文,辞采遒丽,纵横有才辩”。。但此人也有个特点:喜欢说大话,所以经常受到时人的戏弄。本传载:“淑喜夸,每为时人所嘲。始兴王浚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人追取,谓为使人谬误,欲以戏淑”。至于王玄谟,沈庆之说他“未踰两将”。岂止没有超过檀道济、到彦之,而且还有着说大话、贪婪这些人格上的缺陷和作为军事将领却畏敌怯阵等致命伤。
    他好战却不善战,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任车骑将军府参军时率兵增援颍川太守李元德,结果在与北魏的交战中大败而回;景平二年,荆州刺史谢晦任命王玄谟为南蛮行参军、武宁太守。结果谢晦兵败被杀,王玄谟却得到赦免;宋文帝打算北伐中原,众大臣争相献策,其中以王玄谟最为积极。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进言,十分振奋,对人道:“听了王玄谟的话,让人有封狼居胥的想法。”元嘉二十七年(450)七月,宋文帝命王玄谟为宁朔将军,随辅国将军萧斌北伐。王率东路军主力进攻重镇滑台,城中多茅屋,部下提议火攻,他说:“城中将来都是我们的财产,怎能烧掉?”当时,河洛百姓前来劳军,他每家奖励一匹布,却接着让再交出八百个大梨,大失众望,他围城两百多日不克,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渡河击溃,死伤万余,尽弃军资。王玄谟全军覆没,大败而回。萧斌得知后,欲杀王玄谟。因沈庆之固谏,萧斌也担心杀戮大将引起军心混乱,于是命王玄谟驻守碻磝(今山东茌平西南)。元嘉二十八年正月,王玄谟在从碻磝撤回历城(今山东济南西)途中,又遭遭到魏军追击,大败而回。但奇怪的是:王玄谟虽然屡战屡败,不但大难不死,而且仕途通达、一路攀升:宋武帝刘裕时,从从事一直升到从车骑将军、武宁太守、汝阴太守、彭城太守;宋文帝时滑台全军覆没,他不但保住性命,到宋明帝泰始二年(466)正月,又出任车骑将军、江州刺史。同年九月,改任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护军将军。接着又出任车骑将军、南豫州刺史。到泰始三年五月,王玄谟再次担任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此后,王玄谟又加特进,领护军将军,进车骑将军。泰始四年二月,王玄谟病逝,竟然得了个谥号“庄”。为何王玄谟和成为不倒翁,且是个节节高的不倒翁,原因是王玄谟一直紧跟皇帝,从不站错队。宋武帝时深受信任;宋文帝时积极支持北伐;宋文帝太子刘劭(宋元帝)夺位,任他为冀州刺史,他却派部下参加了武陵王刘骏的讨逆军;刘骏(宋孝武帝)继位后,皇叔刘义宣被迫起兵,招揽他被他拒绝,他依赖部下勇猛,平叛立功,升迁高位;后来宋明帝继位,四方叛乱,宿将皆死,七十八岁的他作为元老重臣,被任为统帅平叛,依靠部下再次立功。这也可能是他被谥为“庄”的原因。研究一下历史上的“王玄谟现象”,应当是很有意思的。
    沈庆之是元嘉中后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曾随檀道济北征,受到提携,文化程度虽有限,但颇有见识。很显然,他清楚地预料到此次北伐的悲剧结局,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判断。宋文帝表面上在朝廷上广泛开展对北伐的讨论,对沈庆之的反对意见听后也只是“哈哈大笑”。但他并不愿意听取、更不愿意采纳不同意见。据《宋书·沈庆之传》载:到元嘉二十九年第三次北伐时,沈庆之再次提出反对意见。这次,宋文帝连北伐也不让沈庆之参加了:“(元嘉)二十九年,复更北伐,庆之固谏不从,以立议不同,不使北出”。由此可见宋文帝之固执己见、心胸狭窄。
    宋文帝北伐失利,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拓跋焘南征,对刘宋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刘宋社会的心理危机。《宋书·索虏传》史臣论曰:魏人南侵,“至乃连骑百万,南向而斥神华,胡斾映江,穹帐遵渚,京邑荷檐,士女喧惶。天子内镇群心,外御群寇,役竭民徭,费殚府实,举天下以攘之,而力犹未足也。”《南史·宋太祖文帝纪》载:元嘉二十七年十二月庚午,“魏太武率大众至瓜步,声欲渡江,都下震惧,咸荷担而立。壬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始议北侵,朝士多有不同,至是,帝登烽火楼极望,不悦,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庶劳怨,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在予过矣。’”所谓“都下震惧,咸荷担而立”,表明刘宋都城民众的恐惧心理。
    北伐失败和魏人南侵,宋文帝的统治基础与威信也受到质疑,统治集团中确实存在某种微妙的异动倾向,其中刘义康曾经长期执政,颇具威望,可能会成为“有异志者”所利用的工具,于是宋文帝断然将其处死。宋文帝虽因心虚而处死刘义康,但其最终仍为其太子刘劭所害,其中直接原因正与北伐之分歧不无关系。太子刘劭对宋文帝早有不满,原因颇为复杂,但有关北伐之争议显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刘劭素来反对北伐,与文帝及其诸亲信江湛、徐湛之等人相左,在北魏南侵后双方矛盾终于公开化。此后,文帝谋划废黜太子刘劭,而刘劭则在元嘉三十年发动政变,断然弑父,清除江湛等人,正是这一斗争的延续和恶化。
    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105),权相韩侂胄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匆忙北伐金朝。名臣辛弃疾为此写下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要韩侂胄记住宋文帝仓促北伐大败而归的历史教训,对北伐既要积极又要慎重。词中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见宋文帝北伐的惨痛教训影响之深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