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稻盛和夫哲学思想与大学生励志教育(1)

http://www.newdu.com 2018-10-11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稻盛和夫
    1 时代背景   
    随着互联网普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往,人们已经达成“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共识,知识被作为人生“财富”的来源;但眼下大学教育的普及,知识本身的重要性逐渐减弱,而社会财富的剧增和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又直接挑战了知识与财富之间的那最后一丝联系[1]。   
    大学生是最有青春活力、最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一个群体,因而大学生顺理成章的成为新知识与技术的追求者与人力资本的投资者,由此,在社会上出现了大学生“把对知识的学习视作优厚物质利益获得的途径,片面重视自然科学技术学习,忽略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弘扬;片面注重技术的价值和效用,忽视理论知识的潜在价值;强调社会的适应性和实用性,遗忘健全人格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提升[2]。接受大学教育被家长和学生看成是追求个人人生目标、实现个人“财富”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大学生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来源于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于贵州大学的一份最新调查显示,有大部分的同学选择“读大学是为了找好工作”,对现有专业表示“有兴趣”的同学只占调查人数很少一部分。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现象?追根溯源,大学生们的追求是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的,当下我国中小学实行的应试教育的一个特点便是以考试为中心,而考试要达到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从重点小学到重点中学,再到重点大学。这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教育方式,即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学习知识之后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这样的中学生在考上大学以后,自然的就会用习惯性的功利主义思维去寻找下一个目标,那么,“找一份好工作”自然成为学生和家长的首要目标。然而,从当下的情况看,学习成绩对“找一份好工作”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即便是对于希望继续研究生的学生,他们学习知识的动力也源自对于更好职业的憧憬。因此就会出现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整齐划一、精神饱满、勤奋学习的局面截然相反的现象,大学课堂上的学生已经变得懒散、无聊和没精打采,对于读书和上课失去兴趣的大学们,也就对未来产生了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出路在哪里,不知道如何来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大学生见面的口头禅出现了“郁闷”、“彷徨”、“失落”、“空虚”等。鉴于此,人们不仅要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而且要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为了应对以上问题,大学的管理者们在管理方式上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延续中小学的目标教育,简言之,就是以应试教育的管理方式来解决应试教育遗留的问题。中学的“题海战术+考试模式”被引进,并发扬光大,为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干脆将学校变成“考研基地”,以高考为榜样来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即解决了高校学习气氛不浓厚的问题,又帮管理者完成了学生的就业任务,一举两得。另一种管理方式为在目标教育基础上提出的卓越教育,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相对第一种的务实,后者自然是有些务虚。但问题在于,在当下中国,“卓越”、“全面发展”的内涵模糊不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导致大学管理者在管理政策和方式上显得创造力不足,造成理想与行动之间的不协调。以上两种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均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有他们存在的合理性,当然也有改造的进一步空间,那么如何改进这“进一步的空间”呢?即可以让学生们青春焕发,思维活跃,又可以让他们在学习当中感悟到知识、人性、世界的真善美呢?不管是在哪一种教育管理方式下的高校,励志教育应该可以实现这个目的。励志教育古已有之,中国是最有励志教育历史的国家之一,向古代的先贤、圣人、伟人学习,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但是对于国外的成功人士学习的较少,因此,笔者将介绍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个人成长经历和经营思想及其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   
    2 稻盛和夫简介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52岁创办第二电信(原名DDI,现名KDDI,日本第二大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两大事业皆以惊人的力道成长。稻盛和夫信仰佛教,但他也坦言自己的思想不仅仅是来源于佛教,更多的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它和孔孟之道以及阳明哲学是一脉相承的[3]。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很容易和稻盛哲学产生共鸣。理论上讲,稻盛哲学是超越国界的,但学习稻盛,中国人有先天的优势。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表示:“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稻盛的角色,实际上,他是在用哲学家的头脑,总结企业家的经验,因而具有高度和说服力。   
    稻盛和夫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里,兄弟姐妹一共四男三女,由于子女众多,家庭经济不是很富足,但是家庭成员关系其乐融融,非常和睦,稻盛和夫的童年应该是很幸福的。但稻盛和夫的求学经历却非常的曲折,初中升学考试考了两次均落榜,无奈读了一所高等小学;初中毕业后,也没有机会进入自己心仪的鹿儿岛市立高中就读,大学也只是读了一所日本的地方高校—鹿儿岛大学。大学毕业之后,由于赶上日本经济大萧条,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而且当时的日本企业招聘的时候,带有明显出身歧视,对于稻盛和夫就读的鹿儿岛大学这样的地方高校,是不会给工作机会的,差点走上了黑社会的道路,遭遇这一连串的不幸和霉运,稻盛和夫一度认为自己将会度过非常悲惨不幸的一生,但他最终并没有气馁,而是非常刻苦用功的學习,因为他要珍惜自己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