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海涛 人生不可能处处完美,而总是充满缺憾。近来我关注到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语言障碍,也就是口吃。 口吃患者,越急越说不出话来,旁听的人也很着急(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具体表现为重复语词、不恰当停顿与延长语音等。 造成口吃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遗传、特定情境、个体焦虑、家庭社会环境等。口吃虽然不像其他生理性疾病一样给患者带来直接的身体机能的伤害,但还是给患者带来了生活、学习、交往方面的不便。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的口吃患病率高达1%。如果我们列一个中国“口吃”名人清单,我们会大吃一惊。韩非、司马相如、李广、魏明帝曹睿、魏国名将邓艾、茶圣陆羽、唐诗人孟郊、国学大师王国维、哲学家冯友兰、顾颉刚等等。 国际社会为加强对口吃的重视,于1997年在国际口吃协会等组织的共同呼吁下把每年的10月22日定为“国际口吃日”。 我们知道,语言与文字是一体的。而人的语言是通过声音来传递的。但历史上有一些有才的古人,却因为口吃而不能以伶牙俐齿显于人前,但他们却以文字显于当时并留诸后世。 每个人都会有优势和劣势,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资料图 图源网络) 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的王室公子,长于深宫之中。出身高贵的他,却有口吃的缺陷。他的口吃为时人讪笑。虽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和老子。 韩非出身王室,按说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当他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他的主张不为韩王采纳。 他不能为国家任用,而那些夸夸其谈的文学游说之士却高高在上。当他临死之前,他知道他成了时代的弃儿。 他的思维快于语言,所以他拼命著书。于是,《韩非子》流传于后世,成为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建立的理论范本。 西汉司马相如口吃,却善于作赋写文章。其文赋司马迁认为,虽然多假托的言词和夸张的说法,但其主旨却归于节俭,这同《诗经》讽谏之旨有何不同?其辞赋华丽辞藻的背后是讽喻劝谏,接续了诗经讽喻的传统。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口吃的人一样可以写出优美的文章(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意思的是,汉语中有一个形容口吃的词语“期期艾艾”。这个词语包含了两位“口吃”名人的典故。 “期期”说的是汉代大臣周昌。据《史记·张丞相列传》载,他是一个直言敢谏的忠臣,当刘邦想立戚夫人所生之子如意为太子,朝中大臣皆反对。 周昌因为口吃,当时特别生气,就说道:“我的口才虽然不太好,但是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您虽然想废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坚决不能接受您的诏令。” 刘邦听了,很高兴地笑了。如果没有周昌的据理力争,原来的太子刘盈就差点被废掉了。 “艾艾”说的是三国时魏将邓艾。《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邓艾有口吃,在自称名字时经常重复“艾艾”。晋文王曾打趣说:“爱卿整天说‘艾艾’,究竟是几个邓艾?” 邓艾虽然口吃,但是十分聪明(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邓艾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是一只凤。”这个回答很巧妙,将自己的口吃与楚狂接舆对孔子唱的:“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这一典故联系起来。 所以,我们在此提出“正视人生缺憾,成就卓荦之才”的口号。因为上帝在关上你一扇门的时候,总会给你开一扇窗。不要畏惧各种缺憾,正视人生的不完美,才能成就自身的完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