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珈萌 前几天听到一个毒鸡汤:“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剩下一二则是极不如意。” 不如意是常态,但我们也要笑着面对(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笑之余,细思似乎又颇有道理。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无法按照我们既定的想法去实现,而在一桩桩、一件件难事过后,留给我们的往往是无限的疲惫与失望。 故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短短的八个字,就成为历经千回百转的我们对自己的激励,对未来的期许。初心本不难守,只是在一次次的挫败之后,忘记了最初的自己。 面对困境,我们要做的是明白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它,以何种态度安顿自己,又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到一个支撑自己走下去的理由? 刘昼《刘子·激通》中云:“梗楠郁蹙以成缛锦之瘤,蚌蛤结疴而衔明月之珠,鸟激则能翔青云之际,矢惊则能逾白雪之岭,斯皆仍瘁以成明文之珍,因激以致高远之势。” “梗楠”、“蚌蛤”虽自身有瑕疵,但却能够转贱为贵,成为珍宝;“飞鸟”、“箭矢”因外物的刺激,反而能够突破自身的局限,做到以往所不能及之事。物是如此,人事亦然。 有压力,才有动力,才能雷厉风行(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云:“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古代圣贤人之所以能在绝境中取得举世成就,是他们能够正视苦难,以内心强大的毅力战胜眼前的困顿之境。苦难往往能激发一个人无限的潜力,从而绝处逢生。 态度,决定我们的行动,态度,决定我们的格局。试想倘若司马迁没有受到当初的迫害,这部流传千年的《史记》也许不能完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多事情不在于它本身是什么样的,而是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 平常心对待苦难,苦难才不会更加苦(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昔者范阳祖逖在统治者不支持的情况下,率领其下部队百余家渡江,船行到中流击楫发誓说:“我如果不能扫清中原的残敌渡江回来,将如这大江一般一去不复返。” 于是驻扎在淮阴,冶炼兵器,招募队伍,向前进发。我们在感慨于祖逖勇气的同时,更钦佩其面对层层困难不屈不饶、积极进取的精神。置之死地,也许就是成就一个人的最好时机。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这里的态度不仅是我们做事的决心和毅力,同时也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 正如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还是那个庐山,在不同人的眼中却有着不同的一面。 看问题的角度决定我们往后的态度(资料图 图源网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的这句话扭转了从宋玉以来的悲秋传统。在凄凄惨惨的秋天,我们能做的只有顾影自怜、悲戚伤感;而如果眼前是如春的秋季,我们或许可以创造新的生机,充满无限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