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伶仃洋上结同心:珠港澳大桥和三地道教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8-10-30 腾讯道学 止水 参加讨论

    文/止水
    集桥、岛、隧于一体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珠港澳大桥已经通车了。在港珠澳大桥上的三座“通航孔桥”,分别名为:“风帆塔”,寓意“扬帆远航”;“海豚塔”,寓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国结”,寓意“三地同心”。三个名字,都有美好的寓意。本文通过珠港澳所跨越的“伶仃洋”与崇道的文天祥、中国结的吉祥文化,三地的道教文化来领略这“同心桥、自信桥”的魅力。
    
    珠港澳大桥(图源: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伶仃洋上
    珠港澳大桥跨越的这片海域,古称“伶仃洋”,又称零丁洋。在这里,文天祥曾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文天祥,自号“浮休道人”和“三了道人”。“浮休”,语出《庄子·刻意》中的“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三了”,郑思肖《文丞相叙》里提及其出处:“公自号‘三了道人’,谓儒而大魁,仕而宰相,事君尽忠也。忠臣、孝子、大魁、宰相,古今惟公一人。”大家都知道,文天祥为文臣,儒家的思想让其忠于国家,而这样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视死如归,当属道家的“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大桥·中国结(资料图)
    结绳记事与吉祥文化
    
    古语中也有:“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绳”。远古神话中也有:
    “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而,绳往往也被看成龙。绳作为生产、生活的工具,在其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古代人在此之前,结绳记事。所谓结绳记事,发生在没有文字和数字之前,是一种语言符号。《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颖达疏:“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葛洪《抱朴子·钧世》:“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于前事。”
    
    中国结(资料图)
    中国古代的结文化,从早期的记事符号到成为一种装饰的吉祥文化,经过了一段漫长的过程。随着生产力,尤其是纺织、以及手工业的不断进步,中国人将情感寄托在这小小的绳结之上,玉佩上的“如意结”、象征爱情的“盘长结”、象征吉祥的“吉祥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结婚”、“结盟”、“结发夫妻”都是以“结”为基础延伸出的词语,可见“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三地道教文化
    珠港澳大桥的通车,也将三地的道教文化连接起来。澳门,最大的道观为妈阁庙,俗称天后庙。澳门的“MACAU”,意为“妈阁”。每年农历除夕和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神诞,香客齐聚妈阁庙,十分热闹。
    
    澳门妈阁庙(资料图)
    香港人口600万,道教徒30万。据“中国道教网”报导:“香港道士女冠达千人之多,大小道堂林立,数目在一百以上,而且大多设在闹市一湾仔、上环、西环、九龙半岛的旺角、深水等地。道在香港除了传播教义以外还为市民提供医疗、教育、文化及社会福利各项服务。”
    
    香港黄大仙祠(资料图)
    除此之外,在广东、港澳地区的谭公信仰十分盛行,仅广东惠州一地就有谭公庙近百座,如谭仙圣庙、谭公古庙、谭仙行宫、仙圣祖庙等等。谭公,原名谭峭,十二岁得道,尊为海神。据《惠州府志》记载:“谭公道者,归善人也,居九龙山峰修行,不记岁月,每杖履出山,一虎附之。咸丰六年,敕封襄济。”
    
    惠州谭公庙(资料图)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香港地区的传统节日——谭公诞。香港筲箕湾谭公庙中的《建谭公仙圣庙碑记》载:“谭公原籍广东惠州,自幼即赋异,能知未来,治病如神。。。。。农历四月初八谭公诞,本庙香火甚盛。”澳门的谭公庙,位于路环十月初五街尾,炮台山的西麓,与珠海市横琴岛隔海相望。
    
    香港筲箕湾谭公庙谭公圣像(资料图)
    珠港澳大桥,是连接港澳地区与广东的“同心桥”。随着1小时生活圈的形成,三地的道文化交流也会逐渐加强,同时促进了该区域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道教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三地同心同德,自会有更大的发展,更是百姓之福!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