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余东海】关于杂家

http://www.newdu.com 2018-11-03 儒家网 余东海 参加讨论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历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儒家大智慧》(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论语点睛》(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春秋精神》(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四书要义》(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大人启蒙读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儒家法眼》(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年版)等。
    

    关于杂家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四月初六日壬子
               耶稣2018年5月20日
    杂家杂取诸家而试图调和之贯通之,其特点是庞杂,混杂,驳杂,杂乱。当然,杂家都不承认自己杂,而是自以为于百家之道兼收并蓄,无所不包,无不贯通,天下通家,一切通吃。
    《汉书》和《隋书》对杂家的定义小异大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说: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隋书·经籍志》说:
    “杂者,兼儒墨之道,通众家之意,以见王者之化,无所不冠者也。古者司史历记前言往行,祸福存亡之道。然则杂者,盖出史官之职也。放者为之,不求其本,材少而多学,言非而博,是以杂错漫羡,而无所指归。”
    两种定义都比较中肯,既肯定其有长处和可取之处,又指出其不足和流弊。
    杂家代表著作有秦相吕不韦编撰的《吕氏春秋》和淮南王刘安编撰的《淮南子》。这两家杂家虽然混杂,颇有所本,有所归心,也就是有一定的文化立场。《吕氏春秋》为儒门杂家,《淮南子》为道门杂家。
    晚清江瑔认为杂家本属道家。他说:
    “其得道家之正传,而所得于道家亦较诸家唯独多者,则惟杂家。盖杂家者道家之宗子,而诸家皆道家之旁支也。惟其学虽本于道家,而亦旁通博综,更兼采儒墨名法之说,故世名之曰杂家。此不过采诸家之说以浚其流,以见王道之无不贯;而其归宿固仍在道家也。”(《读子卮言·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章》)
    这个定义过于狭隘,用于《淮南子》可,用之于《吕氏春秋》则不可。《吕氏春秋》虽杂有道风,但儒味更重,我判之为儒门杂家。
    江瑔更忽略了一点:古今各学派宗派中都有杂家,例如,儒门杂家,道门杂家,佛门杂家,自由主义杂家,法家杂家,耶教杂家,伊教杂家,马门杂家等等。这些都是有一定文化立场的杂家。不同杂家有不同的文化道德品格,其基本立场对其品格的影响具有决定性。
    另一种杂家等而下之,没有任何基本立场,即《汉书》所说“漫羡而无所归心”者,《隋书》所说“杂错漫羡,而无所指归”者。这类杂家特别放荡油滑,不可捉摸。
    所有杂家包括儒门杂家,都会自以为比儒家高明,比历代圣贤高明。然历史自有其公道。无论怎样自诩高明,也无论有没有基本立场,杂家的思想影响和历史影响都非常有限,对中华文化和文明的贡献也非常有限。《汉书·艺文志》载有杂家著作“二十家,四百三篇”,除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都已不存,在思想史上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于儒道两家分量有限,聊备一格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两位主编、两大杂家,不约而同地都以同样的方式告别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