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偲 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有一句诗:“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说的是贤能如尹吉甫、贤惠如曾母都因为离间之言或不实之谈而怀疑自己品行高洁的子女。 古人有言:众口铄金。谣言应该止于智者(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实,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会被人非议,围绕这些人往往会有很多捕风捉影之谈,如汉代就有一个“无兄盗嫂”的故事。 事件主角直不疑是汉代大臣,有长者之风,颇受汉文帝重用,曾担任过御史大夫,有人诽谤他说:“直不疑容貌甚美,堪称美男子,可惜就是跟嫂子有奸情。” 直不疑听了只是淡淡说道:“我没有兄长。”(也就无所谓盗嫂了)为人厚重的他也懒得就此继续辩解了。 类似的情况,王阳明也曾遇到过。众所周知,王阳明是秦汉以后比较少见的文武全才的人物。 在学问上,他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开创明代学术思想新境界;在事功上,他先后平定南中、宁王叛乱、消弭西南边患,在“一代无奇功”的明朝开创文人建功的奇迹。 其实,阳明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备尝艰辛和坎坷,饱受排挤和压迫。尽管饱受不公平待遇,但阳明一直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洒脱的心境。 保持豁达的心境,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 随着阳明政治地位的升高,思想号召力的日渐提升,不少人开始非议他的思想以及他本人。 有些弟子在听到这种声音,就暴虎冯河、动气相争。尽管意识到弟子们是爱师心切,阳明先生却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这是道德修炼不到家、气象不够从容的表现。 他告诫弟子,要多在提升自己道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多论自身的是非曲直,不要议论朱、陆是非。 以语言诽谤别人,与人相争是“言谤”,言谤问题相对小;自己不能够身体力行,而整天喋喋不休地争辩、做无益的口舌之争,则是“身谤”,身谤是更严重的问题。 《春秋谷梁传》有“用贤治不肖,不以乱治乱也”、“怀恶而讨,虽死不服”的说法,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就是说,征讨应该是以正义讨伐不正义,而非自己不正去讨伐别人。 换言之,在自己有一身问题的情况下,热衷于向别人开火、到处指责别人,是不正确的,这属于“以五十步笑百步”甚至“以百步笑五十步”,此非“忠恕之道”。 不能以暴制暴,要谦虚有礼(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这方面孟子为我们确立了一个好的榜样。他游说诸多君主,却无丝毫将就、委曲之意,他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然而孟子并非虚骄之气,而是有十足的底气。他的自信和底气来自于他的修身工夫,他不贪图诸侯王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所谓“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自信来自于行得正,有所不为。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见到齐宣王、梁惠王等当世权赫任务,他是无法分庭抗礼的。 当代人时常会感叹现在知识人地位没有以前高,也歆羡古代士人可与帝王权势抗衡的地位,却没有意识到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做的前提是对道德的坚守和修身的刻苦。 如果当代人继续视修身正己为畏途,不再讲求躬行实践,又如何经世,又何以“格君心”呢? 有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有坚强的意志,才能以身作则(资料图 图源网络) 没有修身正己这个前提,就不具备道德的超越性,所谓批评只是在利益上讨价还价而已,这不过是王阳明所说的“身谤”的一种表现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