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大山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回到鲁国之后,被以国老之礼待之。当时鲁国的执政季康子时常向他咨询治国理政的方法。 孔子的“仁”、“礼”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一次,他向孔子询问,他的几名弟子是否可以从事治国理政。 季康子先问,子路这个人可以派他治理政事吗?孔子回答,子路办事坚决果断,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又问子贡可以治理政事吗?孔子回答,子贡精通人情事理,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最后问冉求可以治理政事吗?孔子回答,冉求多才多艺,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子路、子贡、冉求在孔门弟子中,各有特色,能力出众。 子路果敢,富有军事才能,而且意志坚定;子贡口才了得,是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而且还会经商理财;冉求全面,能够统筹安排。作为老师,孔子非常了解他们,也充分肯定了他们治国理政的能力。 但他们达到了仁的标准吗? 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境界,非圣人无以到达(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时鲁国政坛的另一位实力派人物孟武伯也曾向孔子询问弟子们的情况。 孟武伯先问子路有不有仁德?孔子说我不知道。 这实际上否认了子路具有仁德。孟武伯对这个回答有些惊讶,大概孔子仁的学说早己在诸侯、大夫之间传播开来,你孔夫子口口声声说仁,但你的大弟子竟然不具有仁?所以,又问了一遍。 孔子解释说:“子路,可以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执掌军事工作。至于有不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孟武伯又问冉求有不有仁德?孔子说:“冉求可以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大城邑,或者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之家作主官,至于有不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孟武伯最后问公西华有不有仁德?孔子说:“公西华是个很好的外交官,可以穿着礼服,代表朝廷接待宾客。至于有不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充分肯定了三位弟子的才能,但却说他们有不有仁德我不知道,当然是否定的意思。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但孔子认为没有一个人达到“仁”(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在和季康子、孟武伯对话时谈到的弟子,子路和冉求重复,只有子贡和公西华不同。子贡擅于办外交,公西华也是,他们四个人,基本是同一水平线上的人。也就是说,他们都不具备仁德。 可见,光能办事不能称之为仁德,那么,怎样才能称之为仁德呢? 子路、子贡都曾经向孔子请教,说管仲不是个仁人吧? 孔子却说,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并不依仗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管仲有仁德,管仲有仁德啊。又说,如果没有管仲,中原文化可能就被北方草原民族灭亡了,管仲有仁德啊。 能办事还不行,关键要有对人民有利益的功业,才能称之为仁德,否则,有能力办事,却是为诸侯、大夫收刮民财,以权力自肥,不仅没有仁德,反而是民贼了。 我们再看《为政》篇的第一章,就能明白其中的深邃含义了。 孔子认为统治者以道德治理国家,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以德。德就像北极星一样,在治国理政中处于中心位置,其它治国理政的方法就像其它星辰围绕着北极星旋转一样,围绕着德而施行。” 我们可以明白孔子眼中的仁人标准了,除了要能办事,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怀,也就是为他人考虑的心量。能够在为社会谋福利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就走在仁义的正途上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