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大山 “程门立雪”的典故几乎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大儒程颐与其弟子杨时的故事。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是四大书院之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杨时曾就学于著名学者程颢。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 杨时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一天,杨时和好友游酢同去拜访程颐,时值隆冬,瑞雪纷纷,不巧赶上程颐正在屋中打盹。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不料雪越下越大,等程颐一觉醒来,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二人,己是浑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据传,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嵩阳书院。 (一)程门立雪,洛学兴盛 嵩阳书院是程颢、程颐长期从事学术活动的地方,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源地。 二程是湖北黄陂人,后随父迁居洛阳。二人在青少年时,受业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 兄弟二人长期讲学嵩阳书院,至今在书院内,还有二人亲手种植的槐树。二程潜心于学术,《宋史》记载二人:“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兄弟二人吸取了佛教、道家中的精华,把儒、释、道三家思想融汇贯通,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后人把二人创立的新儒学称为“洛学”,并与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和朱熹的“闽学”,并称宋代理学四大学派。后人誉之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中,二程是核心的人物。 二程桃李满天下,弟子在各地讲授传播“洛学”,从而形成了一些地域性学派。 程颢与程颐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被世人称为“二程”(资料图 图源网络) 如程门四先生之一的河南上蔡人谢良佐,在金军南下时,流落江南,将洛学传给大学者胡安国,胡安国传给其子胡宏。名儒张栻拜胡宏为师,熔家学与胡宏之湖湘学于一炉,集大成为“湖湘学派”。 弟子杨时也是程门四先生之一,福建人,他南归以后积极传播二程思想,他传于罗从彦,李侗年轻时拜杨时、罗从彦为师,朱熹游于李侗之门。 朱熹集百家之长,最终完成了对理学的改造,被后人称为“程朱之学”,后来又发展为“宋明理学”,元明清时期被奉为官方哲学,影响中国社会达八百年之久。 另外,注重事功的浙东学派也可上溯到洛学,浙江温州人周行己、永嘉人刘安节皆曾师事程颐,回乡后传授程颐的学问,培养不少优秀学子,对以后浙东学术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程颢、程颐虽为兄弟,但性情不同。黄宗羲说,程颢德行宽宏,规模阔广,以光风霁月为怀。程颐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削壁孤峰为体。其道虽同,而造德各有所殊。 近代学者蔡元培说,二人虽为兄弟,但程颢温厚,程颐严正,他们的性格皎然不同,所以他们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 二人门下的弟子,也因性之所近,所得也不同。朱熹的学说以程颐为宗,陆象山以程颢为宗。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而陆象山开创心学,至明代的王阳明而光耀万丈。 冯友兰先生曾指出:程颢是以后心学的先驱,而程颐是以后理学的先驱。可知二程学说在宋明理学的重要地位。 二程学说虽有差异,但学说主旨并无二致。 他们以“理”为最高的范畴,认为“万物皆有理”,“理”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天命之性就是所谓“天理”,包括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内容,是一切人固有的先天本性;性无不善,但由于“气禀”不同,人有善恶之分,改变气质需“明天理,灭人欲”…… 在程颢、程颐讲学嵩阳书院前后,五代有庞式,北宋有范仲淹、韩维、司马光、吕诲、杨时、高仲振、张潜,明代有王阳明、湛若水,清代有耿介、窦克勤、李来章、高一麟等一批知名学者在此讲学,前后辉映达一千年之久。 (二)嵩岳名山,赓续文脉 嵩阳书院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书院山门一副楹联写出了它的宏阔气象。楹曰: 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曾留下“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铭”的诗句(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此联是江苏吴县人、清嘉庆进士吴慈鹤督学河南时为嵩阳书院所题。 上联写山,嵩山地处中央,故称中岳,嵩山位居东岳泰山、西华岳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之中,而且四方的边塞、长城、黄河都朝向中岳,衬托出中岳嵩山在壮丽山河中居中统领的雄伟气魄。 下联写洛阳,洛阳又名嵩京,以嵩山在其东南而得名。历史上有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后)、后梁、后唐九个朝代建都洛阳。 “伊洛廛涧”是流经嵩山与洛阳一带四条河流的名称。“三台”,星宿名,主北斗之权,掌清贵之宿,专主文章做官,吉庆之事。隐喻此处文风之盛,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 此联以雄奇的笔调,纵横上下数千年,席卷山河一万里,以古都之灵秀,地形之雄奇,把嵩阳书院的历史地位刻划得生动有力,这恰是嵩阳书院在历史上的真实写照。 嵩阳书院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隋朝时期更名为嵩阳观,著名道士潘师正、孙太冲曾在此修炼。 五代之后,儒学渐渐在此兴起,并成为“洛学”的诞生地,宋仁宗亲赐匾额更名为嵩阳书院。 万千江河终归流入海,嵩阳书院的变迁历史似乎冥冥中应和了二程开创的“洛学”走过的历程。天下学问本无门户之别。 嵩阳书院的传统文化气息虽风雨沧桑,但根深叶茂,郁郁葱葱(资料图 图源网络) 理学之“理”,核心乃一个“仁”字,而求同存异、优雅涵容是“仁”的应有之义。 在学术百花齐放的今天,发扬“洛学”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让传统文化之花愈加灿烂辉煌,正是缅怀嵩阳书院诸位前贤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