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闭其口 寿万年:养生视角下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http://www.newdu.com 2018-11-28 腾讯道学 牧之 参加讨论

    文/牧之
    《老子》第五章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对于其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很多学者都是从国家治理和政治哲学方面来解释,如陈鼓应先生解释说:“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但我们看了西汉河上公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作的注解后,觉得还可以从个人自身的角度来考虑。《河山公章句》注曰“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福。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惜言”。
    
    老子(资料图)
    很明显,这里从两个方面来诠释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个是“爱气养神”的养生修道角度,一个就是“守德于中”的个人修养层面。
    多言耗气,不如养育精神
    墶独献印匪氖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中的“气”是构成万物的基质,也是物质活动的动力所在。这被《庄子》和先秦稷下道家《管子》所继承。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而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他认为人之生、死是“气”之“聚”、“散”的结果。《管子·内业》:“抟气如神,万物备存。”
    这就是老子说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能够“抟气如神”,则能达到婴儿赤子的状态,这是后世丹道修炼的一种高级状态。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资料图)
    壎嘌员睾钠,这是每个人都有的生活体验。“精气神”是相互转换的,气耗散的多,精神也必散漫,也是病症的开始。《素问》更明确指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太平经》亦就其功用而云:“神气周流,疾于雷是,急还神明,以自照内,故病自愈,而人自治。”所以庄子在《养生篇》中说,要“全生”以“尽终年”,就是要守住“任督二脉”的“中”: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保守精气,不但可以延年益寿,保持充沛的活力,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和状态。所谓“主要看气质”,就跟人本身内在的“气”有莫大的关联。
    
    庄子(资料图)
    气毕竟是灵动的,是一种无形的能量,甚至带有伦理道德上的价值评判,比如我们一看到有“浩然之气”、“正气”的说法,就知道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评价,社会“正能量”,不就是要这样的追求吗?又如读曹操《气出唱》: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东到海,与天连。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心恬澹,无所憩。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跪受之,敬神齐。当如此,道自来。
    不仅可以了解到曹操爱气延寿的养生方法,也可以感受“建安风骨”的豪迈与苍劲。
    言多必失,不如守德于中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还可以从人生处世的方面来考量。《鬼谷子·本经符》中有:“言多必有数短之处。”魏晋时期王弼有言:“愈为之则愈失之矣。物树其恶,事错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
    明朝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指出:“言出则患入,言失则亡身”老子讲究言语的效果,有所言,有所不言,不言排斥赘言,要适度的去言语。待人接物,话不能过多,以免说话多了,必然会顾此失彼,或疏于考虑,有失分寸,得罪人又给自己惹上麻烦。
    
    事要多做,话要少说(资料图)
    俗话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现实生活中,自认为是一个坦率真诚、言无不尽的人,并私下里觉得如此是种美德。
    但自己却没有真正检验过从自身口中所说出的话,是否对别人都有帮助,还是也起到一些不好的、误导性的作用。“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善默即是能语,用晦即是处明”。更要明白“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老子》中的“不如守中”,许多学者认为应该解释为“虚”,如宋代学者范应元将其释为“中虚之道”。明代学者王纯甫曰:“中也者,中也,虚也,无也,不可言且名者也。”
    张默生说:“他说的‘中’字,是有‘中空’的意思,好比橐籥没被人鼓动时的情状,正是象征着一个虚静无为的道体。
    ”其实“中”就是要人模仿“道”的虚静状态,不要试图从言语上战胜别人,逞一时之快,得到暂时的满足远远不及由此引出的负面影响。
    老子的多言,并不是排斥无言,而是少言、巧言、妙言,少言也可叫做稀言,老子说:“希言自然。”少言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还是恢复到少言的状态吧。任何事情都是知易行难,要做到出口成章、字字珠玑绝非易事。
    没有相当的历练和修养难以做到。但在与人日常交往过程中,保持谨言慎行,养成不多说话、不急于在言语上占上风的习惯,是可以时刻督促自己做到的。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牧之,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