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水 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在大雪之后,小寒之前,有“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三候。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 三侯及其背后的“阴阳消长”的观念、农谚等仍然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冬至三侯 一候,蚯蚓结。蚯蚓,俗称地龙,又名曲鳝。《本草纲目》中有:“娜之行也,引而后仲,其娄如丘,故名蚯蚓。术有言蚓可兴云,又知阴晴,故有土龙、龙子之名。” 这种生物“孟夏之月丘阁出,仲冬之月丘绷结”。 中药蚯蚓(资料图) 别看蚯蚓不起眼,它具有巨大的农业价值及环保价值。作为土壤的改善者,蚯蚓被称作“活犁”。可以对农业废物、生活垃圾进行处理,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此之好,难怪古人十分看重。唐代东方虬曾作《蚯蚓赋》:“惟阴阳之播气,实万类以成形。有微虫之禀质,应甲子而湿生......岂造化之赋命,信归之于自然。” 二候,麋角解。《尔雅翼》中有:“麋是阴兽,情淫而游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从阴退象。”古人通过对自然物候的观察,总结出“仲夏之月,鹿角解”,“仲冬之月,麋角解”的谚语。 石首市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落角麋 鹿摄影:余明建(资料图) 历史上关于这一物候,乾隆曾有过考辩。现存于南海子麋鹿苑中的麋鹿角,上刻有乾隆御笔《麋角解说》一文:“昨过冬至,陡忆南苑有谓麈者或解角于冬,亦未可知。 遣人视之,则正值其候,有已落地者,有尚在脑骨或双落其一者,持其已解者以归。” 泉动(资料图) 三候,水泉动。水泉,指的是河流和泉流。动,这个字我们该如何理解?《吕氏春秋·圜道》中云:“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藏。”“动”是一种生命最初始的张力。“上善若水”,水动则万物萌。 君子以待阴阳定 九九严凝(资料图) 全真道尹志平真人有一首《江城子·六阴消尽一阳生》: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冬,尽也。图源:止水(资料图) “冬”的甲骨文,很像一个两端打结的记事绳子。我们知道,古代结绳记事,打结就算是一个周期的结束。“冬”为“终”的本字,与“系”的甲骨文对比来看,可以看出两字都来源于最早的结绳记事。 《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冬,四时尽也。”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资料图) 所谓“冬至”,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有测量“冬至”“夏至”的方法:“日冬至,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日夏至,八尺之景,修径尺五寸。” 《吕氏春秋》:“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斋戒,处必弇,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 这些都是在说冬至之后的阴阳变化。阳气开始生,白天越来越长,君子应该安身静体。 冬至大于年 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以冬至为起点。《淮南子·天文训》第一次完整地指出二十四节气,并将之与音律相对应:“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大雪,音比应钟。” 民谚将冬至作为记录其他时节的参照点。如“冬至百六是清明”,意思就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六日就是清明。 二十四节气图(资料图) 古人将年节、寒食、冬至视为三大节。萧放先生曾指出:“东汉民间,冬至节前数日就清洁斋戒,冬至之日,以黍米与羊羔祭祀玄冥之神与祖宗;宋代人以冬至‘祭享宗,加于常节’。明以后南北民间依然以冬至为祭祖日。” 宋代人最重视冬至,《东京梦华录》中曾提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九九消寒图(资料图) 民俗中,还曾流行着一种“数九”的习俗,即从冬至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共计八十一天。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归一九,犁牛遍地走”的俗语。 配合“数九”,人们还填画“九九消寒图”来记录冬天的轨迹,期盼春天的到来。九九消寒图的画法,现可知的种类很多,大致有梅花类、诗词类、阴阳图类等等。消寒图还融入了地方版画元素,成为民间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九九消寒图版画(资料图) 冬至,是重要的传统节气,其背后的阴阳观念、历史典故、民谚仍具有现实意义。文中提到的九九消寒图,就可以用于经营现代人的亲子关系。孩子和大人一起记录冬天的轨迹,同时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对于修行的我们:“六阴消尽一阳生”,君子当静,以待阴阳所定。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