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道教多目神与眼光娘娘:眉心即天目,三光归总户

http://www.newdu.com 2019-01-03 腾讯道学 止水 参加讨论

    文/止水
    在中国人的常用成语中,“眼”“睛”两字的出现频率很高,诸如“眉开眼笑”“眼疾手快”“画龙点睛”等等。作为人体器官,眼睛对于人类本身及人类文明来说都十分重要。
    通过眼睛,人们认识了自然中的光、影、色彩以及天地万物。本文通过考察“目”的造字结构以及《黄帝内经》、道教三眼神、眼光娘娘崇拜,和回光法,来看道教与“眼”。
    目者,肝之官
    
    眼青铜器金沙博物馆(资料图)
    
    《说文解字》解释为:“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凡目之属皆从目。”古代人对眼睛十分重视,《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眼睛可以反映出人体各个脏腑的情况。
    
    五官与五行对应图(资料图)
    眼也与其他器官形成“五官”,与五行、五脏相对应:“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五官的“官”,意思是各组织的重要部分。我们常用“器官”一词来表示我们身上的组织。
    
    多目神与眼光娘娘
    道教的神仙体系中,我们熟知的多目神有“二郎神”“王灵官”等。他们通常有三只眼,位于额头上。
    
    王灵官(资料图)
    这第三只眼到底有何法力?我们或许可以从民间对王灵官的一句“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中得到答案:纠察天上人间一切事,做到明察秋毫,除邪祛恶不遗余力。
    
    眼光娘娘(资料图)
    道教中,有专司医治民众眼疾、明目去疾的神祗,称作眼光娘娘。其全称为“眼光圣母惠照明目元君”,是碧霞元君御前女仙之一,以东岳泰山为道场,形象为手托着一只大眼。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为眼光娘娘诞辰。
    《眼光圣母光明两极元君宝诰》:
    “志心皈命礼,大罗天上,先天神女。妙相庄严,金身妙有。升腾云霞,祥云冉冉。光明满月上仙容,清静太虚现人间。德配阴阳,福育天地。
    三界人间万灵枢机,开人间兴盛神光。清静宇宙,降福消灾。三界称庆,无贪无偏。救苦救难,普济普度,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东岳天仙宫,光明两极元君。”
    
    六十甲子神甲子神(资料图)
    除此之外,还有眼睛呈两手形的六十甲子神中的甲子太岁金辩大将军,以及笔者在《千里眼与顺风耳:两位独特的道教护法神》一文中介绍的千里眼。与这些道教神仙的神眼相比,我们普通人在两眼之间的方寸之地又有哪些玄机呢?
    祖窍
    清代赵避尘的“安神祖窍”的修习方法将两目之间称作“祖窍”,他在《性命法诀明指》中写道:“二目之中心内即是祖窍,老子曰‘玄牝之门’,是为守中抱一。内里有颗黍米珠,为人身天地之正中,藏元始祖气之窍也。”
    
    安神祖窍图(资料图)
    明清道教内丹典籍《太乙金华宗旨》第一章介绍了“天心”的概念:“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天心者,三才同禀之心。丹书谓之玄窍是也,人人俱有,贤则启之,遇迷闭之。启则长生,闭则短折。”
    此书经卫礼贤翻译传播到欧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中,对心理学家荣格影响很大。荣格为此书写下评述,并对内丹之“光”的景象十分重视。
    《宗旨》里有:“于万缘放下之时,惟用梵天‘伊’(∴)字,以字中点存诸眉心,左点存左目,右点存右目,则人两目神光,自得会聚眉心。眉心即天目,乃为三光会归出入之总户”。
    全真内丹修炼之法,以目回光,达到“此光凝结,即成自然法身”的境界。《黄帝内经》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宗旨》中将眼目作为空窍之一,说“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也。”荣格在《卫礼贤的文本与解释》一章中写道:“光是人的生命,眼睛是身体的光。”
    可见,双目在道教的神系造像和丹道修炼中,十分重要。现代生活,人们每天面对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眼睛不免疲劳。每年的6曰6日是全国爱眼日,重视眼睛的保护,对我们的生活、工作都有益。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