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学习古人立志向 通透事理得方法

http://www.newdu.com 2019-01-08 腾讯儒学 徐志频 参加讨论

    文/徐志频
    写这封信时,长子孝威已经十四周岁,开始能够与父亲交流思想、情感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左宗棠在北上赴京途中,已远离家室。可以说,这封信才是左氏严格意义上的第一封家信
    
    在长沙司马桥住宅居家期间,左氏对儿子有空就手把手教育。
    即使卷进“樊燮事件”,自己命悬一线,明知进京会试是借口,避祸是实,他不忧自身,反倒担心自己不在家,儿子贪玩荒了学业,并为此彻夜难眠,费尽心血以书信来引导
    一、传授“体验式”读书法
    左氏在这里继续传授给儿子的学习方法,根本途径仍是“正心”、去杂念。他以过来人的心得体会传授他的独特读书方法是:“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
    意思是说,读一篇文章,不但要透过字里行间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道理,还要揣摩作者的语气、心理。换句话说,就是进入作者的情境,仿佛作者就在身边,随时在与自己对话。
    坚持“体验式”读书有什么好处?可以大幅度增加内心经验。在左宗棠看来,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只有入心了,成为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才能开阔一个人的胸怀,增长一个人的见识。
    为什么人进入四十岁才叫“不惑”?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经历世事多了,体验丰富了,内心逐渐沉稳。
    
    阅历随着年龄增长,性格会愈发沉稳(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十岁的青年即使博览群书,仍不能拥有四十岁的沉稳,因为缺少生活过程的体验。书可以给到你知识,但无法给到你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比道理重要,在于它不但让人记忆深刻,而且可以内化于心。
    左宗棠读书求知看重触类旁通,追求一通百通,所谓“百工技艺及医学、农学,均是一件事”,这便是教儿子们做到举一反三,能做知识迁移。
    年轻人怎样通过读书来立志成大业?左氏以切身的经验,教给儿子们两条最重要的方法:
    一是向古代圣贤豪杰看齐,以他们为榜样,学习立志;二是平时注意博览群书,诸子百家的各种观念、道理都去想一想,“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这就不但是“鸳鸯绣出从教看”,更是“且把金针度与人”了。
    但儿子们的学习态度明显不能令他满意。他批评孝威“气质轻浮”,有“一种轻扬浮躁之气”,孝宽“气质昏惰”,“开卷便昏昏欲睡,全不提醒振作”,可谓苦口良药。
    但从儿子的角度去想,偷懒也有他们的道理。这些四书五经,读来枯燥无味,而且理工科的技术类书籍科场又不考,哪来的学习动力?
    没有父亲在身边言传身教,单凭一张信纸,儿子们自读自解,进入不了“体验式”读书的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父子间的区别:左氏本人读这些书籍津津有味,一是他从小就有兴趣爱好,二是被贫寒环境逼出来的;儿子们无论是在兴趣还是环境影响上,与父亲都没有多少接近性。
    
    左宗棠酷爱读书,手不释卷(资料图 图源网络)
    左宗棠的性格特点是刚直敢言,言无不尽,这种性格影响到了他的教育方式,习惯批评式教育。但孝威不过十四周岁,孝宽也才十三周岁,少年血气未稳,人格未定,都期望得到父亲的肯定与表扬。
    然而,他们从日夜期盼的家书中读到的却是父亲如此不留情面的指责,效果不见得会好。
    左氏以批评做教育,也不是全然不对,但这种方法只适合培养天赋过人、才气强劲的青少年。性格强悍的人在打击面前会变得更强,性格柔弱者在打击面前很可能会一蹶不振。
    左宗棠此时还没有明白这点。
    二、为什么书籍不可以借人?
    俗话说,敝帚自珍。自己看重的东西,便会格外珍惜。信末,左宗棠道出了一件他虽远隔重山但仍十分关切的家事:“家中书籍勿轻易借人,恐有损失。”
    这句话今天听起来仿佛格外小气,事实并非这样。主要原因,一则左宗棠爱书如命,他购买了一些孤本,担心因借阅丢失;二则古代出版一本书,需人工刻版,成本非常昂贵,要买到一本想读的书,并非易事。
    对于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普通人家子弟来说,书是仅次于生命的必需品。左宗棠出山前每天读书废寝忘食,获益匪浅,当然像守财奴一样守着他的书。
    爱书如命,这种心理并不是个例,清末湖南有位叫叶德辉的文人曾有一句名言:“老婆不借书不借。”
    今天出版业十分发达,要买到一本书,已经非常容易,在手机上下个订单,按个“确认”键,书就快递上门。那么,放在今天,书是否就可以轻易借人?
    
    古代书籍珍贵,文人嗜书如命(资料图 图源网络)
    笔者以为,书是自己的“私人智库”,读过后留下的记号、折页的重点、写下的理解,都代表你当时的收获。过几年再看,理解又有不同。
    真正会读书的人,看重的不是一本书值多少钱,而是自己标记的重点,读后的见解、收获,这不是再买一本书就可以给到自己的
    历史上但凡成就事业的人,似乎都有一个共性,不但嗜书如命,而且有藏书的爱好。
    今天图书馆有那么多的藏书,藏书有什么意义呢?它不但代表你的思考范围,而且形成你的知识结构,稍有缺篇断本便如缺胳膊少腿,行动不便。
    今天偶尔有在淘宝上卖旧书的读者,看来多是看书找乐子、图消遣的文化门外汉。他们事实上可能只读懂了书上的故事,并没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也谈不上对自己的“私人智库”有多少尊重。
    人一旦养成了这种坏习惯,如不改正,很可能会贻误终生
    
    《左宗棠:家书抵万金》,化学工业出版社,徐志频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