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海涛 李泽厚先生在《华夏美学》一书中将华夏美学定义为: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也就是说,华夏美学思想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由儒家的经典文本所提出、框定并延续传承下来。 中国古典建筑平稳方正(资料图 图源网络) 儒家经典中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等待人们结合现实去发现、解读。 如《中庸》中提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是世间事物的根本属性;“和”是天地万物所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和之道既是个人修养、为人处事之道,也是管理社会人群之道。当然中和之道也可解读为华夏建筑学之道。 《中庸》至少提供了华夏建筑美学中的中和自然、方正对称这两大美学观点。这对于后世建筑选址、材料选择以及风格样式等影响巨大。 中和自然、方正对称包含着“自然”之中和与“人为”之方正对称这两个方面。其中包含着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而这二者并不矛盾。因为在中庸美学中,即使是“人为”也要符合自然的法度。 中国古代的建筑具有对称的美感(资料图 图源网络) 看一看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如何贯穿这两大美学观点的。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总体上追求中和自然之美。你看,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都不是特别高,强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之美,全是因为自然。人生天地之间,也是自然中的一份子。人与自然是相生互融、荣辱与共的和谐关系。《中庸》所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这个道理。 如在房屋建筑方位的选择上,我国素有“前有照,后有靠”的通俗说法。 也就是说,所建造的房屋要枕山面水。前面最好有水,后面要有山。房子前面有水,体现的是建筑灵动之美。房子后面有山,体现的是建筑的实用之妙。 你想啊,你家房子前面有一池春水,你可以临水而观,自然会有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之感。房子后面有一座山,可以让人顿时觉得厚重踏实。 依山傍水,享受大自然的灵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 更为实用的是,冬天一般刮北风,这样山就可以挡住寒气,让房子在冬天也不至于太冷。 我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所以我们在去北京、西安等古都旅游时,所见到的建筑也多以木材、砖瓦为主。这形成了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经典材质选择。 这一总体追求将灵动与实用中和在一起,也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贯彻,实现了山水、天地、人物的一体,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统一。 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样的房屋建筑体现的可是仁智合一的大追求,将生态智慧与美学思想合为一体。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结构上追求方正对称之妙。也就是说,建筑风格上特别凸显中心观念、中正理念、对称诉求。时至今日,先秦甚至汉代的建筑早已不存。 汉代画像石展示了汉代人生活的场景(资料图 图源网络) 幸运的是,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汉代的画像砖石复原看到汉代建筑样式。如汉代建筑中的皇宫、宫殿、陵墓、庙宇等建筑物前的“阙楼”,极具方正对称之妙。比如有名的汉代未央宫、建章宫等莫不如此。 即使到后来的建筑,在结构上也都追求极致的对称。如今天赫赫有名的北京中轴线所形成的既有中心,又有对称的建筑布局。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有一条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 直到今天,北京市诸多新建筑也按这条轴线来建设,将这一中轴线大大北延。如鼎鼎大名的“鸟巢”“水立方”就处于中轴线的北延线上,并且一圆一方,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