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水 腊月二十五,传闻灶王升天汇报后,玉皇大帝要下凡视察,这一天民间称作“接玉皇”。食俗之中,人们开始准备人间美食——豆腐,以求换来“头福”。 接玉皇 玉(资料图) 玉皇,全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玉的甲骨文很像一个绳子系着几片薄片。金文、篆文很像“王”字。《说文解字》中称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 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即仁、义、智、勇、洁。 所以古代将玉比作君子,佩戴玉饰也成为一种风尚。皇,《说文解字》中有:“大也。从自。自,始也。”玉皇两字连用,可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 玉皇大帝(资料图) 玉皇信仰在民间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有诸如正月初九的玉皇会、江苏地区的赛玉皇活动等。我们熟知的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诗便是诗人参加“赛玉皇”时所写的青词。 所谓青词,唐人李肇的《翰林志》记载:“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杜光庭《皇太子为皇帝修金箓斋词》曰:“青词奏御,俾金慧以韬光;丹表通真,致珠囊之叶度。” 龚自珍在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文后留有备注:“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词万数。道士乞撰青词。”何以用青藤纸、朱字?西蜀道士吕元素曾言:“盖青纸朱书,以代披肝沥血之谓也。” 《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中解释为“青者,东方之色,始生之气,纸所以用青也。以言者尚其词,词所以捈中心之所欲也。朱者,至阳之精。书以朱,以类而感格。” 剡溪(资料图) 青藤纸产于浙江,古名为剡藤纸。剡,即剡溪,古水名,位于绍兴市嵊州境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送我至剡溪”的“剡溪”即是此地。古代此水两岸多藤,所以造纸业发达。 关于此纸的传承及演化过程,刘仁庆先生曾进行过考证,在其《论藤纸》一文中引唐代进士、大臣舒元舆的《悲剡溪古藤文》道:“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 虽春入土脉,他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藤虽植物,温而荣,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亦将似有命于天地间。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疵疠之若此。” 意思是青藤纸这种纸张的原料为藤类植物,人们为了造纸大量砍伐,造成了这种植被的大量破坏,到了宋代剡溪的藤类植物已经耗尽,此纸逐渐衰落。 做豆腐 豆腐(资料图) 民间在这一天,有做豆腐的习俗。豆腐的“腐”,音与“福”相同,故人们为了祈福而做豆腐。豆腐相传为淮南王刘安所创,元代吴瑞《日本用草》中有:“豆腐之法,始于汉淮王刘安。” 淮南王的传世美名,其一源自《淮南子》,其二源自豆腐的发明。所谓的八公山的“八公”,即淮南王刘安门下的八位门客,相传豆腐是因炼丹而发明的。 豆腐制作流程(资料图) 关于民间豆腐的制作工艺,给大家介绍一个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卤水点豆腐”的做法,此语源于《红楼梦》。人们将黄豆浸泡在水里,待其发胀变软后磨成豆浆。去渣煮开之后,出现胶体。 此时将卤水放入使其变成豆腐脑,用纱布透出水分后将其放入模具成型,豆腐就这样制作完成了。整个过程其实并不繁琐,难就难在这“点卤”的环节。卤水,常常有盐水卤和石膏卤,其中的碳酸钙、氯化镁可以使蛋白质结块。 如此,“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就成了一句民谚。想必淮南王及八公也是在用石膏、盐水等炼丹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这一现象,成就了这一中华美食。 豆腐是中国人常吃的食物,做法很多。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的豆腐有“蒋侍郎豆腐”、“杨中丞豆腐”、“张恺豆腐”、“庆元豆腐”、“芙蓉豆腐”、“王太守八宝豆腐”、“冻豆腐”、“虾油豆腐”等种类。 除此之外,古代文人墨客对豆腐也是爱不释手。苏轼的《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中有: 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匏壶。 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甚蜜酒。 诗中的这种蜜酒的配方来源于西蜀道人杨世昌。此蜜酒的配方,《东坡志林》载:“予作蜜酒格与真一水乱,每米一斗,用蒸面二两半,如常法,取醅液,再入蒸饼面一两酿之,三日尝,看味当极辣且硬,则以一斗米炊饭投之。 若甜软,则每饭一次,更人面与饼各半两,又三日,再投而熟,全在酿者斟酌增损也,入水少为佳。”豆腐配蜜酒,苏东坡不愧为美食家。豆腐作为中国传统的美食,有补中益气的功效,成为过年期间餐桌上的必备。 虽然现代人已经不用自己推磨做豆腐了,但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大家需要铭记于心。腊月二十五一早,可以上街买上一些新鲜豆腐以备食用。若是附近道观有“接玉皇”的活动,不妨去看看。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