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水 大年初三,很多地区的人们要开井祭神,烧门神纸,准备新一年的工作。北方地区,流行吃合子。 小年朝 水井(资料图) 清代顾禄的《清嘉录·小年朝》中记载有苏州地区正月初三的年俗,叫“小年朝”:“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意思是这一天,不扫地、不开火,不打水。 民俗中的“不扫地”,有怕破财之说,即春节期间的垃圾一定要存起来,称作聚财。“不汲水”,多以人们的“井神崇拜”有关。旧俗中除夕封井,人们要以供品感谢井神,等到开井以后才能去取水。 井泉童子(资料图) 不同地区开井的时间不一,《清嘉录》:“置井泉童子马于竹筛内,祀以糕果茶酒,放井栏上掩之,谓之封井。至新正三日或五日,焚送神马。初汲水时,指蘸拭目,令目不昏。” 井泉童子是苏州地区的井神,袁枚的《子不语》有:“苏州缪孝廉涣,余年家子也。其儿喜官,年十二,性顽劣。与群儿戏,溲于井中......井泉童子嫌城隍神徇同乡情面,罪大罚小,故又控于司路神。 神云:此儿污人食井,罪与蛊毒同科,应取其命。是夕遂卒。”意思是井泉童子为保水质的干净,惩罚那些污染水井的人。 宋真宗像(资料图) 清代的这个年俗,源于宋真宗时期的天庆节。《宋史》:“大中祥符元年,诏以正月三日天书降日为天庆节,休假五日,两京诸路州、府、军、监前七日建道场设醮,断屠宰。 节日,士庶特令宴乐,京师然灯。”宋真宗崇尚道教,泰山封禅、兴修道观、修《开元道藏》,促使了民间节日与官方节日的融合。 在他之前,有很多官方节日没有能够与民间习俗结合而传承下来,如唐代的中和节。随着宋真宗的崇道活动的开展,天庆节这样一个官方节日逐渐与民风民俗相结合,成为普天同庆的节日。到了清代,苏州地区的“小朝年”仍保留着这一传统。 烧门神纸 秦琼、尉迟恭(资料图) 贴门神纸,即贴门神画,是过年的习俗。门神源于古代的门户之祀,《风俗通义》中有:“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门神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造纸及印刷术的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让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得以普及到大江南北。 中国的门神信仰发展千年,内容十分丰富。门神分为文官、武将、道教神、民间神等类别,较为常见的文官有包公、文天祥,武将有秦琼、尉迟恭。 门笺(资料图) “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意思是这一天烧掉了年时的门神纸与悬挂的柏树枝以及门笺,表示年已过完,人们要开始工作。松柏枝,古代人用来辟邪。门笺,又称为挂笺,是春节期间挂在门楣上的剪纸。 光绪《杭州府志》:“琳宫梵宇,剪五色纸形如旗脚,贴于门额,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语,在在有之,曰‘门彩’,亦名‘斋牒’,彩笺五张为一堂,中凿连钱文,贴梁间以压胜,曰‘挂钱’。”通常挂在门楣上的门笺数为单数。 合子飘香 韭菜合子(资料图) 大年初三,吃什么呢?北方地区有吃合子之说。合子,即一种薄皮的馅饼,常常有韭菜、茴香、鸡蛋、猪肉等馅在其中。大年初三吃合子,取其名中的“合”字,象征团圆。 汪曾祺先生曾在《谈吃》中写道:“我们这里街头巷尾也常有人制卖韭菜合子,大概都是山东老乡。所谓韭菜合子是油煎的,其实标准的韭菜合子是干烙的,不是油煎的。”笔者所在的湖北地区,也能吃到美味的韭菜合子。 和合二仙(资料图) 中国人讲究“合”,对自然要“天人合一”,对朋友要“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对家人要“合家欢乐”。民间中又有“和合二仙”的形象,是掌管婚姻的喜神,被视为“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象征。 民以食为天,又以食为载体。人们将上述思想融入到“合子”这样一种饮食之中,足见人民的智慧。 民俗文化中,大年初三有不宜出门、贴赤口等习俗,还有夜里“老鼠娶亲”的民间故事,可谓是丰富多彩。对于很多人来说,过了初三以后到了初四,就要进行开市前的准备,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