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水 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湿地生态与道教人文资源、道教生态观与“栖息之所”、湿地的开发与利用来看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湿地(资料图) 湿地生态 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湿地是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以及其周围环境组成的完整统一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万物和谐并存。 以笔者所在的被誉为“千湖之省”的湖北为例,流经该省的有长江与汉江两大水系,与之相应的是遍布水域四周的湖泊与水泽。它们对调节两江的洪水有关键作用,同时也为沿岸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利、渔米资源。 道教的洞天福地多设在山峦林立、水域充裕的地方,其中也不乏与湿地生态相伴的地方。 丹江口牛河湿地保护区图源:荆楚网(资料图) 道教第九福地武当山,处汉江流域,与之接邻的丹江口水库自然保护湿地被《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列为西南地区重要湿地名录之一。 丰富的湿地自然生态资源与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相互融合,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与此同时,优越的自然环境也为当地人供了理想的栖息之所,让人愈加“亲近自然”。 栖息之地 董其昌·《山水》卷 故宫博物院(资料图) 中国人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依山傍水”择居原则,也学会了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并得益于自然。汉语中有一个词,叫做“栖息”,常常用于描述人类和动物的居住地,如“人类自然栖息地”。 西(资料图) 栖,同“栖”,《庄子·外篇·至乐》中有:“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意思是如果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鸟应该栖息于深山老林中。《说文解字注》解释这个字为“或从木妻。盖从木、妻声也。从妻为声。 盖制此篆之时已分别为东西、栖为鸟在巢。”栖的左边是“木”,与林有关。右边是一个“西”。《说文解字》中有:“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凡西之属皆从西。栖,西或从木妻。”意思是太阳下山时鸟儿回巢,让人有一种归家的幸福感。 呼吸(资料图) 息,我们在道经中常见。《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息,《说文解字注》中有:“人之气急曰喘。舒曰息。引伸为休息之称。又引伸为生长之称。” 我们平日里呼吸,急了叫“喘”,舒畅缓和叫“息”。现代汉语中“喘息之机”,就是让人呼吸有畅,说得较为生动。“栖息”中的“息”,意思是让人舒缓地呼吸,用于表达居住环境的优越。 明·仇英·《莲溪渔隐图》轴 故宫博物院(资料图) “栖息”一词,后也引申为隐居。《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中记载隐士徐则:“悦性冲玄,怡神虚白,餐松饵术,栖息烟霞。望赤城而待风云,游玉堂而驾龙凤,虽复藏名台岳,犹且腾实江淮,借甚嘉猷,有劳寤寐。钦承素道,久积虚襟,侧席幽人,梦想岩穴。” 顺应自然 湖北丹江口湿地公园(资料图) 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依水”是居住环境的首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古代智慧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也逐渐形成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发展观。 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的湿地资源随着人类的迁入以及自然本身的变化而发生的形态变化,值得我们深思。 气蒸云梦泽(资料图)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叫做“云梦泽”的地方。《淮南子·坠形训》中有:“何谓九薮?曰越之具区,楚之云梦泽,秦之阳纡,晋之大陆,郑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昭余。” 《史记•货殖列传》:“江陵故郢都……东有云梦之饶”。所谓“泽”,《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泽,光润也。”《释名》中有:“水草交厝名之为泽。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 意思是有水与植被。云梦泽在古代物产丰富,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类居住,经过历代的人口迁徙、填湖造田以及自然变化,如今云梦泽已消失。云梦泽的过往,留给今人很多启示。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湿地面积8.04亿亩,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湿地,不仅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之所,更是直接影响着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应对气候变化”,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还需从你我做起,才能恩泽万代。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