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道家善恶观:勿与利害相纠缠

http://www.newdu.com 2019-02-18 腾讯道学 赵大山 参加讨论

    文/赵大山
    儒家强调人应该趋善避恶。但为什么要趋善避恶呢?对于普通人来说,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善恶没有报应,请问为什么要行善呢?
    但如果理性思考一下,善真的有善报,恶真的有恶报吗?司马迁在《伯夷叔齐列传》中大发感慨,他说,颜回有高尚的德行吧,但常常吃不饱饭,早早就死掉了。
    盗跖是坏蛋,天天杀人,割人肝,吃人肉,竟然长寿而终。多少品行不端、违法乱纪的人,反倒能终身安逸享乐,富贵优裕;而有的人公道正直,反倒遭遇灾祸。这样的情形多得简直数不清啊。
    元朝的关汉卿也借蒙冤的窦娥之口发出了一段愤怒的控诉:“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道自然无为(资料图)
    窦娥的愤懑反映了人类的理性思考,善不一定有善报,恶不一定有恶报。那么,为什么要行善呢?
    宗教容易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上帝或神灵对你的考验。不管面对任何困难你都应该坚持行善,通过了这个考验,你才可能获得进入天堂的通行证。这不过是把善恶的报应放到来世罢了。
    但是假如你不相信有来生,你为什么要行善呢?孟子给出了答案。他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你吃饱穿暖了,生活安逸了,如果没有教养,没有善良同情的心,与禽兽有什么差别呢?人是万物之灵,你不愿沦为禽兽,你要行善。
    道家对善恶怎么看?
    道家对善有着深刻的警惕。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善恶都是相对的概念,有一善,就有相应的一恶。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资料图)
    人类认为什么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都知道什么是善,是因为有不善。我借你钱,按期归还,本来不是什么善。但有一天,有人借了你的钱不还,我就成了大善人了。
    善一旦与利害扯上关系,就可能变成工具。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你偷点小东西,人人知道你是小偷,但你把整个国家偷走了,反而可能有仁义之名。
    齐国的田常子篡夺了姜氏的政权,庄子说,田成子岂止是偷盗了齐国呀,他把圣知之法一并偷盗了。所以,田成子虽然有盗贼之名,却身有尧舜之安。
    在庄子看来,没有仁义礼智信当不了强盗头子。他借盗跖之口说:“大胆猜测屋中有宝藏,这是圣明;抢先进入房内,这是勇敢;退出时殿后,这是义气;正确的判断该进该退,这是智慧;分赃均匀,这是仁恩。这五个特点不具备而能成为大盗,天下还不曾有过。”
    这实在是对假借儒家之名,行假仁假义之实最大的讽刺。
    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最大的善就像水一样。人往高处走,水却往低处流,水居于众人厌恶的地方,却滋润万物。它使万物生长却从不居功,不以为己能。
    
    保持清净平和心境(资料图)
    也就是说,水不过顺自然而为,它并没有行善的观念,只是本来如此罢了。所以,真的善,并不存心为善,更不会有凭借善获利的想法。
    老子说水的这种特性“几于道”,和道差不多了,差别在哪儿呢?水有形,道无形罢了。
    在我们俗人看来,道生养万物,助万物成就自己,真是善啊。但是道哪里有善的观念呢,他不过自然如此而已。老子说,道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李白诗云:“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至人、神人、圣人,只不过是对道的模仿而已。
    所以,不必追问“道”到底是什么,不要纠结于“道”是造物者、规律、能量还是别的什么。不妨把“道”理解成一种心灵境界,它不占有什么,也不排斥什么,没有善的故意,也没有恶的意识。
    因此,道家非常的包容,它不会岐视和抛弃任何人。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顺其自然(资料图)
    因此,道家不会有所损失,就放弃德和信。“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才是真正地得到了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这才是真正地获得了信。
    道家如此的包容,绝不是对恶的纵容。对于违反天道的人和事,老子说,自有“司杀者杀”。但人不能代替“司杀者”。也就是说,人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利害来确定善恶的标准。人一旦以个人好恶利害判定是非,善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对于道家来说,善恶不与利害相纠缠,以纯朴的心对待世界,善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这样的善,就好像本来如此,又何须善之名呢?但这个世界已经出现了恶,也就不得不以善名之了。
    善不求善而有善之名,是人间的无奈,也是道家因应世俗的不得已。对于我等红尘中人来说,如果真能将善恶与个人的好恶利害脱钩,那么,不管富贵还是贫贱,生命长还是生命短,趋善避恶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赵大山,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