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水 人们将农历二月,称作“仲春”。二月二,又称“龙抬头”,有祭龙祈雨的习俗。 春雨(资料图) 仲的甲骨文,是“口”字加一竖,表示站在中间立场说话的人。我们常说的“不分伯仲”中的“伯仲”,即指在古代一个部落中部族首领称作“伯”,负责调节以及裁决的人称作“仲”,而负责祭祀的男子称作“叔”。仲,后来引申为“第二”。《周易集解·周易集解卷八》中有:“荀爽曰:解者,震世也。仲春之月,草木萌牙。雷以动之,雨以润之,曰以烜之,故‘甲宅’也。” 仲(资料图) 陶渊明在一首名为《拟古·仲春遘时雨》中写有:“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诗文中的首句“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中的“遘”,即遇的意思。“东隅”,即东方。《易·说卦》中有“震为雷”,又有“万物出乎于震。震,东方也。”陶潜写此篇时,已归隐十余年,在这春光大好的时间,内心的孤独,却是“无人可语,但以语燕”。 苍龙现 “龙抬头”的来历,一说源于天文。冬季时分,二十八星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不见于天。春分的晚上,苍龙中龙角(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的六宿逐步显象,就像天空中有一条逐渐露出全身的飞龙一般。仲夏时分,苍龙升至正南天,为“飞龙在天”。 苍龙七宿(资料图) 《春秋左传正义》中有:“龙见而雩,龙见,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东方七宿皆为苍龙之宿,其龙南首北尾,角是龙角,尾即龙尾,故云:‘龙尾,尾星也。’”七宿与龙身的对应方式为:角是龙角,亢是颈项,氐是颈根,房是膀,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青龙瓦当(资料图) 苍龙在天空的位置,是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随之形成的“四象”中的“青龙”,对应四象中“少阳”,四季中的“春季”。之所以为“青”,是按阴阳五行中“东方属木为青色”之说。道教将其神格化后,青龙号为“孟章神君”。《太上黄箓斋仪》中又称“青龙东斗星君”:“角宿天门星君,亢宿天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驷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鸡星君,箕宿天律星君。” 龙旺则雨 除了星象,龙也和雨相应。《易·乾》“云从龙”,孔颖达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 武汉龙王庙(资料图) 龙与雨相联系,《论衡校释》中解释为:“‘云’下旧校曰:一有‘风兴’字。晖按:‘云龙相应’,当作‘云雨与龙相应’...御览二二引作‘龙多登云,云雨与龙相应。’是其证。龙乘云雨而行,物类相致,非有为也。”意思是云雨与龙相应,多为“龙乘云雨而行”。在民间,也有“龙旺则雨,虎旺则风”的说法。 正如此,人们在此时有祈雨的习俗。《文献通考·郊社考二十三》中有:“《易》曰‘震为龙’,‘震者,东方’。春用事于二月也。飨之法,请用二月,有司筮日,池旁设坛,官致斋,设笾豆,如祭雨师之仪,以龙致雨也。其牲用少牢,乐用鼓钟,奏姑洗,歌南吕。郑元云风师、雨师及小祀用此乐。” 武当山五龙宫(资料图) 武当山五龙宫,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为当时均州守姚简奉旨上山祷雨应验,特建“五龙祠”。《文献通考》中记载:“宋京城东旧有五龙,即唐开元中因兴庆宫池设坛,常以仲春祭之。宋因唐礼,行其祀,用中祠礼。大中祥符元年,诏饰神帐”可见,在唐宋两代,人们在仲春时节祭龙以求风调雨顺。 在古代,“二月二”还有“春龙节”、“挑菜节”、“花朝节”等名,人们要吃龙须面、猪头肉等。《帝京岁时纪胜》中记录:“二月二,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过...市民又于是日栉剃,盖取龙抬头之意云。”现代人,会在这一天剪头发,给自己换一个好心情,求一个好彩头。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