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读经明义丨《大学》:载道弘文 格物致知

http://www.newdu.com 2019-03-18 腾讯儒学 姚海涛 参加讨论

    文/姚海涛
    今天,我们上学的次序是小学、中学、大学。而在古代八岁进入小学。等到弱冠成年之后,优秀者就可以进入大学(太学)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古人所谓“小学”学习的内容是“小艺”,也就是识字、算数、待人接物、洒扫应对等基本的生活常识、劳动技能与基本的礼节
    
    学习是一辈子之初始的大事,也是余生无止境的事(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学(太学)是国家兴办的高等学府。进入其中学习的内容又是什么呢?朱熹讲,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也就是要发扬你的光明的德性,亲近老百姓,使自己处于至善的境地。
    儒学是将个人生命与群体生命打通而为一的大学问。简单地说,就是学以致用的实践之学。所以可从《大学》中拈出“载道弘文”“格物致知”这两个具有重要思想文化意义的词汇来表述儒学。
    先来看“载道弘文”。这里面关键是“道”与“文”。大家马上可能会想到“文以载道”这个词。“文以载道”出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周子通书·文辞》。意思是说,文辞是对道的外壳,道才是文辞的本质。道是内容,文是形式。二者比较起来,最重要的当然是道。
    但作为形式的文辞也很重要,因为“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如果不能选择合适的文辞来表达道,那么文就行之不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道也就随之陨落了。在今天,必须树立起“载道弘文”的宏大意识,才能肩负起文化复兴的大任。
    
    文以载道,文化是道的最高表现(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学》中有“大学之道”“挈矩之道”“大道”等话语。这表明儒家对“道”的高度重视。但这“道”是什么呢?
    大学之道是本末、终始之道。任何事物都会经历一个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历程。要对事物形成完整地认知,就必然要根据事物的规律来探索本末、终始之道。
    大学之道是挈矩之道。万物有大道,事事皆有规矩。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就连盗亦有道。喝茶有茶道,下棋有棋道,吃饭还有味道。这其中的道也就是规矩,也就是做事情要遵守的法则。
    大学之道是君子之道。君子是道的载体,所以说“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君子行大道的诀窍是,修明自身的忠诚信义,就会获得一切。反之,如果一味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王阳明为了格物致知,曾在竹林中盯了竹子七天七夜(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可见,儒家孜孜以求的“道”,应是经天纬地、经邦济世、经世济民的大道理。
    再看“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出自《大学》。这一名词后来成为儒家推究事物原理,注重理性知识的明证。近代以来,这个词也成为接引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首选用词。比如19世纪时,物理学就曾译为格致学。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这个名词来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格物致知,实地的探察、实验以获得真知
    人生需要真、善、美。“载道弘文”中的“道”为善道,“文”为美文。儒学是德性之学,注重内外兼修,旨在造福人群社会,目标臻于至善。儒学强调人文素质的熏陶、情操的陶冶,目标臻于至美。而“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求真”,是接受和检验知识之学,可以与当今的科学教育相联系,目标臻于至真
    
    儒学强调人文素质的熏陶,情操的陶冶(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我们今天弘扬儒学,可从小处着眼,要“切问近思”,将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联为一体、打成一片。只有这样,以步步深入的手法串起一部宏大的中华文化史,才能体会到历史与现实的穿梭感与一体感,也才会产生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