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读经明义丨《大学》:不可偏心待人

http://www.newdu.com 2019-03-20 腾讯儒学 赵大山 参加讨论

    文/赵大山
    《大学》言:“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身,养性,是成为君子的重要条件(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什么?《大学》解释:“人们对于自己所亲近喜爱的人,会有偏心;对自己所轻视厌恶的人,会有偏心;对自己所畏惧恭敬的人,会有偏心;对自己所怜悯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有偏心。”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人难免以个人的好恶来判定一个人,从而在言行上表现出偏颇的行为。修身就要克服这种倾向。
    孔子有过类似的失误。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人。他曾在子游手下做过小官,后经子游引荐,跟随孔子学习。但他相貌丑陋,不象个好人的样子,孔子不怎么喜欢他。
    后来他自己退而修行,跟随子游到江南讲学,拜他为师的有三百多人,各诸侯国都传颂着他的名字。孔子知道后感慨的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就连孔子也犯过以貌取人的错误(资料图 图源网络)
    喜爱一个人一定要以正确的方式对待他。在弟子中,孔子最喜欢颜回,孔子的学生也都知道。孔子有一次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个聪明?子贡说,我哪里赶得上颜回。颜回闻一以知十,我闻一只知二。孔子高兴的说,你说的对,我和你都赶不上他。
    但孔子喜欢颜回,绝不逾越礼制的规范。颜回不幸早死,孔子非常的悲痛,颜回的父亲向孔子借车来做运棺的礼车。孔子拒绝,说:“孔鲤死时,也是只有棺没有礼车。我曾经担任过大夫,依礼是不可以步行送葬的。”
    颜回的师兄弟想为颜回举行隆重的葬礼,孔子不同意。但师兄弟们执意厚葬了颜回。孔子知道了,说:“回啊,你把我看作父亲一样,但我却不能把你看作儿子一样。这件不合礼的事情不是我的主意,是你同学们做的呀。”
    爱之以道,所以孔子非常喜欢颜回,其他的弟子不仅不妒忌,反而加以成全。《论语》中除了孔子,最红的就是颜回,表面上看是孔子这个老师成就了颜回,实则是颜回的师兄弟使颜回留名啊。
    喜爱一个人要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子贡也是孔子特别欣赏的学生,但子贡言语刻薄,常“方人”,就是指摘别人。
    孔子劝告说:“你已经很杰出了吗,要是我,就没有那么多闲功夫议人是非。”子贡自夸:“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不愿意以此加在别人身上。”孔子提醒:“这还不是你做得到的。”
    对那些不喜欢的人,要认识到他的优点。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会因为某人品行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
    
    卫灵公和弥子瑕曾经关系很好,却因弥子瑕年老而施以惩罚(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在卫国呆了很长的时间,与卫灵公多有交往,卫灵公有种种偏差的行为,但孔子也认识到他的优点,说他善于用人,所以虽然有许多可指摘的地方,但还没有弄到国家败亡的地步。
    人的感情偏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境的转换而发生变化。《韩非子》讲了一个故事,说私自驾驶国君的车子会被处以断足的刑罚。弥子瑕在卫灵公面前很得宠,弥子瑕母亲病了,弥子瑕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就出去了。
    卫灵公知道了,说:“弥子瑕真孝顺。为了母亲,连断足的刑罚也顾不上了。”还有一次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剩下的半个给了卫灵公。卫灵公说:“弥子瑕真爱我,有什么好吃的都会想到我。”
    等到弥子瑕年老了,宠爱淡薄了,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说:“这个人曾经假传我的命令私驾我的车子,后来竟然把吃剩的半个桃子给我。”同样的行为,先前被赞美,后来却获罪,原因是卫灵公的爱憎起了变化。
    要正确的看待一个人,一定不能让情绪影响自己的理性
    
    何谓修身,为善去恶之谓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学》引用一则谚语说:“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人们不知道自己子女的缺点,也不知道自己庄稼的丰硕,因为自己或喜或厌、或敬或怒的主观情绪影响了自己的心态,不能够客观的认识人与物。所以《大学》总结说,这就是不修身,就规范不好家庭的原因啊。
    王阳明认为,格物致之诚意正心修身虽然是五个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合起来,不过是修身一件事而己。他说:“何谓修身,为善去恶之谓也。”前面四个步骤,最终要落实到个人的言行。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情绪表现出偏颇的行为,一旦有所偏颇,在家家难齐,在国国难治。
    不管是喜欢一个人,还是厌恶一个人,抱着善良的心意与之交往,客观的看待他的优缺点,也许是正确的态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