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做了逍遥道士,是否还要遵守繁杂的人间礼制?

http://www.newdu.com 2019-03-27 腾讯道学 武当玄拙 参加讨论

    文/武当玄拙
    一提起“道士”,人们的第一印象必脱离不了逍遥自在的描述,这与道教修行所追求的与世无争、恬淡无为的思想是契合的。道人,顾名思义是指遵道而行的人们,参悟人间大道正是他们日常的修行功课。
    
    与世无争、恬淡无为(资料图)
    因为看得明白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承负关系,又见了太多的生生灭灭、有有无无,所以有道之人往往不会心系红尘,而是更加追求独居山林的世外逍遥。道教尚隐,但归隐的并不是自己的肉身,而是内在的真心。把心从繁杂万物中提炼成为纯一清静之态,便不会再对人间琐事生起诸多抱怨。道人的逍遥,表面上看是身在世外无烦忧,实则更加强调胸有天地、心无挂碍。
    道教对“逍遥”思想的追求,可追溯到南华真人庄子这里。《庄子》一书中呈现出了一位藐视世间礼法、一心只求自我逍遥的文人形象。在面对楚国使臣时,庄子并没有卑躬屈膝以求福求贵,相反他却用游走在池塘中的乌龟自比,认为国君只不过是希望他去装点门面,并非真正是为他好;妻子故去后,庄子也没有如常人一样表现出悲伤的状态,相反却鼓盆而歌,认为妻子终于与大道合为一体,他是发自真心地为妻子而喜悦;又如与惠施一同观鱼时,庄子固执地认为自己与鱼儿悠游的状态合二为一了,任凭惠子如何辩解,终究不能改变他对逍遥世外的向往。
    
    胸有天地、心无挂碍(资料图)
    在庄子的笔下,他经常对儒生大加批判,还提出了“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论断,他反问那些把仁义礼智奉为圭臬的人们,如果你们所遵从的规制限制了人的自然属性,这样的礼制还是值得遵守的吗?这样的惊天一问,使人们开始惊讶于庄子的怪异。在普通人的眼中,庄子的一切行为都与人之常情背离,甚至把他视为一个无视礼法、无情无义的存在。这也使人们对道家逍遥思想产生了一定误读。
    庄子有如此行为言论,需针对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作解读。在礼乐崩坏的时代,各地诸侯常借天下苍生的名义谋求为君为王的奢望,所以庄子才称他们是世间大盗。与其在这样的环境中苟且偷生,倒不如以归隐的名义来求得内心中的安然。庄子的逍遥之态,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受到外在名利等物的诱惑,一旦身染其中,便是亲手为自己带上了枷锁,甚至会成为戕害生命的利器。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道祖的三连问,恰恰是对人性的发省。
    道家追求之逍遥,并不劝导人们不问世事而求独善其身,实则是对人之本性的回归。在此基础上,声称道家无为的思想是对社会的不负责,或者认为追求逍遥就一定代表着对礼制的蔑视,这些观点就带有了明显的主观偏见。只有真正关注到了人本身,才能使一切争论都无言自息。
    
    追求逍遥意在回归人的本性(资料图)
    道教以阴阳为立教的根本,讲究看待事物要具有两面性,既能看到彼此之间的不同,还要能够从不同之中找到内在的联系性。前者言追求逍遥意在回归人的本性,不使天真之性受到贪嗔痴妄等欲求的荼毒;那么若对礼制纲常追根溯源,会发现其意义同样在于对人们的身心进行检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解释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认为真正值得倡导推行的礼制,是符合天地大道与百姓需求的,如对父母的孝养、对妻儿的爱怜、对师长的尊奉、对家国的忠贞等等。行礼如法,除了强调要做出合乎规范的行为外,更加要强调内心中本然而升的、尊上而爱下的情感。庄子曾抨击的是为个人私利而扰乱天下纲常的伪礼法,并非是在盲目地推崇修道便是毫无约束的自由。须知道,修行之事同样注重身心上的自我检点,这一点与制定礼制的初衷别无二致。
    想要成为一名道人,首先要遵守三皈五戒,这是对一名道士在日常的宗教修持生活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基本约束。道教中设定的种种戒律条款,可看作为礼制的宗教化表现形式。世人常言修行苦,是因为不明白一切清规戒律皆是因心而起,若心内可以降服欲望诸魔,那么外在的约束便是顺本性而衍生的结果。
    
    不求人间是与非,唯念心中清静本然(资料图)
    不是礼法戒律规制了心性,而是心中本来清静,所作所为、所念所行自然都符合去杂存真的修行方式;相反,如果仍认为礼法是对逍遥志向的局限,那就要反思心中的逍遥之志究竟是对一切尘俗的超越、还是沾染了太多个人欲望的歪曲理解呢?能把这一点认知清楚,才有可能真正明白修真的意义。
    道教把修行称为修真,“真”是内在不变的根本,人们之所以看不到自我之真,是因为已经被太多的虚伪遮掩。所以言修行,其实是一个去伪的过程。所谓“伪”,是指人们身心之上背负的虚者、假者,从外在来看是被名利财色等物质欲求诱惑了心神;从内在剖析还在于心中执念不灭,有所执必有所念,若念念有系,又如何才能证得无碍逍遥呢?
    很多时候,人们各自都只是一个当局者,且常常被自以为是的清醒蒙蔽了双眼。不论执念于逍遥修行,还是执念于如礼如法,均是对阴阳分离的偏执。从二分之法返归于真一本源,不求人间是与非,唯念心中清静本然,这才是实现对人生疾苦的最终超越。逍遥之事,由此始也。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武当玄拙,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