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博成 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位于春分后,万物在此时继续生长,“万物皆洁齐而清明”。所以,“清明”还有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的意思。在这一天,人们纷纷祭奠祖先、缅怀逝去的亲人。 上巳是对身心的清洁,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还是以提示农耕生活为主。(资料图) 其实在宋代以及宋代之前,上巳、寒食和清明三节在民间并举而相沿成习,官府也规定清明可以和寒食节一起放假。只是到了明清及近代,上巳和寒食的一些节俗并入了清明,并退出了节日系统。上巳节是三月三纪念黄帝诞辰的,后来成为人们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书写而成。祭扫坟墓其实是寒食节的节日功能,这一天人们还要禁火冷食。在唐代之前,寒食节以怀旧悼亡为主,清明节以求新护生为主,由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后来两者也就合而为一了。可见,上巳是对身心的清洁,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还是以提示农耕生活为主。 现在国家恢复了传统,把清明列为法定节假日。人们纷纷踏青扫墓,寄托哀思,怀念追忆逝去的亲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次读到这首诗都会使人们不禁生起哀思之情。人类的情感需要正常的表达和流露,但是如果长期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和正常生活,甚至还会影响感染到身边其他的人。 有效地疏导、管理和适度控制情绪,也是防病、养生的重要一部分。(资料图) 中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喜、思、忧、恐被称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中总结到:“心藏神兮脾意志,肺魄肝魂肾志精。气和志达生喜笑,气暴志愤恚怒生。忧思系心不解散,悲哭哀苦凄然情。内生惧恐求人伴,外触骇然响动惊。”这种观点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情志致病首伤心神,影响脏腑气机,《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战国时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用激怒的方法治愈了齐王。此则虽为传说,但在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的《儒门事亲》中确是有明确的情志治疗医案记载。一富家妇人,因思虑过度,失眠两年。张从正认为其两手脉俱缓,提示思虑伤脾,也是采用激怒患者的方法。患者大怒,出来很多汗,当天晚上觉得很困,要睡觉,就这样睡了八九天,醒后饮食、脉搏正常。对于情志病,张从正主张“悲胜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恐胜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胜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喜胜悲,以戏谑亵狎之言娱之;思胜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这种把五行理论与五志结合的治疗思路,对于我们治疗现代疾病仍然有很大启迪。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工作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管理自己情绪的重要性。诵经、抄经、静坐等方法都是静心养性的方法,《黄帝内经》中更是提倡“以恬淡为务,以自得为功”,心平气和,自我满足。有效地疏导、管理和适度控制情绪,也是防病、养生的重要一部分。 (编辑:如风)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博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