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2019·3 1、【演讲】胡洁人:Emotion as the Weapon: Veterans’ Perpetual Protests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in China 时间:2019年3月4日(周一)14:00 地点: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馆北栋五楼会议室B(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 主讲人:胡洁人(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访问学者) 2、【演讲】李惠仪:试论「追求真我」:一个晚明文化议题的渊源和流变 时间:2019年3月7日(周四)10:00-12:00 地点: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二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主讲人:李惠仪(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内容简介: 主持人:胡晓真(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 3、【演讲】山口守:北京时期的张我军 时间:2019年3月7日(周四)10:20-12:10 地点: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语文视听室(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段162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 主讲人:山口守(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教授) 内容简介: 主持人:许俊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4、【演讲】沈秀华:“Intimacy Jet Lag:” Gender and Migration among Transnational Business Families across Taiwan and China 时间:2019年3月7日(周四)12:00-14:00 地点: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第三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人社中心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 主讲人:沈秀华(国立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内容简介: 主持人:张雯勤(中研院人社中心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研究员) 报名网址:https://goo.gl/forms/tpz05ZBJec8mIHnd2 报名截止:2019年3月6日(三)17:00前 活动网址:http://www.rchss.sinica.edu.tw/SNAS/main.php 备注 主办单位保留更改活动及审查报名资格权利,两次以上无故缺席者,将取消报名资格。 送出报名窗体并不代表成功录取,录取通知信将于报名截止后以email寄出。 为响应纸杯减量,敬请自备水瓶或杯子。 本演讲以中文进行。 5、【演讲】福田圆:中美邦交正常化与中国对台政策的连接:围绕国际政治史的探讨 时间:2019年3月7日(周四)14:00 地点: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馆北栋五楼会议室B(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 主讲人:福田圆(日本法政大学教授) 6、【演讲】黄铭崇:异域:商系文化在鄱阳盆地——如何利用考古材料重建历史 时间:2019年3月7日(周四)14:20-16:20 地点: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视听教室(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段162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主讲人:黄铭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文物馆主任) 联络人:欧助教,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报导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 主持人:陈惠芬(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7、【演讲】张维安:客家历史文化的再思考 时间:2019年3月7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张维安(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人文社会学系教授)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本次演讲主要的内容将包括,反省传统的客家中原论,介绍过去台湾客家族群历史的研究成果,反省书写客家历史的角度,并提出台湾客家公民发展史的史观。最后,跟大家分享另外一个客家文化的再思考:重新诠释客家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8、【演讲】江彦生:加入第三边之后,有差吗? 以海峡两岸关系来测试一个社会网络理论。 时间:2019年3月8日(周五)14:30-16:30 地点: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802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主讲人:江彦生(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简介: 「结构平衡」(structural balance)是社会网络研究里的一个基础理论。该理论指出,在一个三人关系结构中,任一边关系(正向或负向)会影响另外两边的关系,而人们会倾向达成稳定、平衡的三角关系。 从一九六零年代开始,学者寻找该理论的实证证据的努力从未停歇过,但截至目前而言,正反证据参半,尚未有定论。我们认为实证结果之所以隐晦不明,其中一个原因是,原始的结构平衡理论定义过于宽广,以致于容易和其他关系形成的社会机制混淆一起,而厘清这些不同关系机制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透过实验来达成。但是如何能有效营造出关系的正负面向,进而帮助我们达成实验操控的目的呢?我们想到一个适当的实际例子就是海峡两岸关系。 于是乎,我们招募了台湾大学以及北京大学的学生参与一个在线问卷实验,测试他(她)们对各式各样横跨两岸的三角关系的反应。我们发现到,与对岸之间的爱恨情仇,的确会受到自己人和对岸人之间关系(第三边关系)的左右。 有趣的是,总体而言,加入第三边关系之后,受试者与对岸之间的爱恨趋于减缓,而我们也发现强有力的证据支持「结构平衡」理论。我们所做的实验,不但有效地测试一个传统社会网络理论,也让我们一窥当下两岸年轻人对彼此之间的看法、以及其可能产生变化的机制为何。 9、【演讲】藤谷浩悦:晩近日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动向与课题 时间:2019年3月8日(周五)15:00-17:00 地点: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楼一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城市史研究群 主讲人:藤谷浩悦(日本东京女学馆大学退休教授) 10、【演讲】黄冠闵:散种与再疆域化——唐君毅、牟宗三与当代新儒家哲学的资源更新 时间:2019年3月11日(周一)10:00-12:00 地点: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二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主讲人:黄冠闵(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 内容简介: 主持人:林维杰(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1、【演讲】内田纯子:商代晚期王朝的衰亡——原因、对应、结果 时间:2019年3月11日(周一)10:00 地点: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文物陈列馆五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学门 主讲人:内田纯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12、【演讲】林传凯:战后「山地」的国家建构与国共竞争——重论共党「山地工作委员会」与原住民族菁英关系的谜题(1945-1954) 时间:2019年3月13日(周三)(周一)12:00-13:30 地点: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馆3楼2319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讲人:林传凯(本院社会所博士后研究员) 内容简介: 这次的分享,我将简要报告我在博士论文第九章的研究内容。本章可简化为两个谜题: 第一个谜题:若对日本殖民到战后的原住民(族)斗争轨迹进行长时段观察,为何从1895年到1945年的半世纪间,斗争主要以不同规模的馘首(出草)为主要形式,但这样的斗争形式却在1945年8月改朝换代后便销声匿迹?取而代之,则是原住民族的政治菁英于1945到1950年代初期陆续提出高度自治、归还传统领域、正名「台湾族」等体制内改革诉求?造成斗争轨迹如此转变的历史因素为何? 第二个谜题:保安司令部于1954年的4月17日,宣布包括Cou与Atayal族的几位政治菁英死刑,并于稍早的4月4日宣布几位就读中等教育机构的Atayal、Say-Siyat族青年五到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根据国府官方的判决所述,这些菁英由于与中共结盟而须以「叛乱」罪名处决。另一方面,根据先后向国府「自新」而转向的共党干部、及幸存党员的晚近口述所示,却认为当时对原住民族的动员并不顺利,只建立了极「脆弱」的同盟关系。相较于1946年到1949年间共党地下组织曾于农村、工厂、校园中有过的迅速动员,在部落的挫败颇为反常。究竟在战后初期的历史情势中,这个国府认为「不忠」,而共党却又认为「结盟不顺」的三方关系如何形成?这是我想要解析的第二个谜题。 在本次分享中,我将通过对于战后初期山地行政制度(场域)变迁轨迹的考察,结合档案、口述等材料,试图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简要报告,并藉此重建台湾原住民(族)漫长斗争史中仍曾在迷雾的一个片段。 1. 餐点提供: (1)因经费有限,自2017年元月起,午餐提供对象仅限本所研究与行政人员、访问研究者、助理,以及主持人和演讲者推荐之人士。 (2)其他有兴趣者,欢迎自备午餐参与。 2. 报名网页:https://www.ioe.sinica.edu.tw/ 3. 报名期间:即日起至 3/10(周日)23:00为止,餐点提供通知于 3/11(周一)回复。 4. 若报名两次不出席且没有事先告知者,将取消日后报名资格。 5. 演讲于当日12:00开始,会场于12:15前提供餐点,请自备环保餐具。 6. 联络信息:林音秀 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13、【演讲】王敬松:论清史的编纂历史 时间:2019年3月13日(周三)16:30-18:00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冯景禧楼1楼101室(香港新界沙田) 主办单位: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主讲人:王敬松(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 内容简介: 本演讲以普通话进行。 14、【演讲】祝平一:正教与异端:明、清时期「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注疏研究 时间:2019年3月14日(周四)14:20-16:20 地点: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视听教室(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段162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主讲人:祝平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联络人:欧助教,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报导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 主持人:陈惠芬(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15、【演讲】李若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广州士绅日常生活 ——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研究 时间:2019年3月14日(周四)16:30-18:00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东翼二楼活动室(香港新界沙田) 主办单位: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主讲人:李若晴(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联络人:Tel: 3943-1103;E-mail: daoist@cuhk.edu.hk 内容简介: 主持人:黎志添(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语言:广东话 16、【演讲】郑玮宁:关系的心:资本主义过程中的鲁凯人观、情感与家的社群性 时间:2019年3月18日(周一)12:00-13:30 地点: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馆3楼2319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讲人:郑玮宁(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研究员) 内容简介: 本次演讲将从关系论视角来分析鲁凯人的生命仪礼、社会交换与情感社交,以论证「人做为情感主体在历史上如何出现?」做为研究鲁凯人亲属关系本体论的关键课题,并为理论化家与亲属为参照点之多重社群性提供基础。笔者指出,在资本主义化过程中,鲁凯人的人观、亲属与家的社群性历经以下转变:殖民现代性下,阶序关系与各类交换关系主导并将人形塑为符合家之繁衍的性别、情绪与工作的社会存有;资本主义经济下的自由恋爱与工作促使人成为表达内心感受的情感主体;金融化之后,生命仪礼与情感社交中的同欢、自我美学化、各类欲望伏流或展现及数字装置的无意指符号等,将人形塑为面貌各异的情感欲望主体。进而言之,这些更关涉到以家为中心的聚落与社群性的性质转变。由上,笔者一方面主张以当代情感欲望主体的出现,来历史化亲属关系的本体论,并质疑当前亲属研究过度强调亲属做为普遍人性之核心,以及跨历史的、自成一格的亲属逻辑。另一方面,笔者提议从分裂主体和情感社群性来重新审视并定位当前有关人类主体与社群性的理论思辨。 与谈人:何翠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退休副研究员) 本场演讲毋须报名,欢迎踊跃参与。 17、【演讲】出口康夫:东亚思想传统中的具身之我 时间:2019年3月19日(周二)10:00-12:00 地点: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二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主讲人:出口康夫(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 内容简介: 主持人:何建兴(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 18、【演讲】廖咸惠:宋代士人的知识分类与认同 时间:2019年3月21日(周四)14:20-16:20 地点: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视听教室(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段162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主讲人:廖咸惠(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 联络人:欧助教,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报导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 主持人:陈惠芬(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19、【演讲】张世瑛:军令如山?蒋中正与战时军法体制的运作 时间:2019年3月21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张世瑛(国史馆修纂处协修)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2013年台湾发生震惊社会的洪仲丘案,最后以终结国军军法体系为弭平此案的代价,军法体系是否成为此案的代罪羔羊,仍有待进一步的厘清,却也能充分看出军法的彰显与不彰,都对国军的战力与形象,具有既深且巨的影响。从洪案的例子可知,即使是承平阶段,军纪与军法的维系都属不易,遑论混乱如麻的战时?从抗战伊始,即对国军军纪废弛与军法不彰的批评不绝,究竟抗战时期的军法执行与军法审判,出了什么问题?战时军律的制定内容是否切合战时的需要,又是如何被落实?负责执行军法的人员与机构,在实际过程中的组织运作情况,具体案件的考虑、判断与窒碍为何?执行军令不力、擅离职守、不战而退、贪污舞弊、挪用公款等种种违反军律之行为,在不同官阶职等、嫡系或地方军系背景等身份条件下,是否会产生量刑时的差异?最高统帅蒋中正的最后裁量权,又在战时军法审判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20、【演讲】刘琼云:教育、感知、生活——《日记故事》与近世中国通俗忠观 时间:2019年3月25日(周一)10:00-12:00 地点: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二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主讲人:刘琼云(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简介: 主持人:胡晓真(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 21、【演讲】苏彦图:民主的威胁与防卫 时间:2019年3月28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苏彦图(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作为一组宪政价值与政治秩序,自由民主在近几年来遭遇到了巨大的内忧与外患,不少民主国家甚至已经或者正在逐步质变为威权政体。许多论者将晚近这波民主的衰退归因于民粹政治的崛起。也有不少论者将矛头进一步指向导致民主民粹化的政治极化、认同政治、社会经济不平等、威权与民主的地缘政治角力、乃至社群媒体的勃兴等因素。除了重新探问民主如何可能衰亡,自由民主的拥护者还必须积极思寻防卫民主的适切与有效方法。本次演讲首先将回顾极化政治、民粹领袖、假讯息与威权外力干预等因素如何威胁民主的实例与既有研究,继而检讨传统民主防卫机制的局限及其改革。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22、【演讲】洪馨兰:台湾客家菜的文化层:野食、南北货与匆忙的宴席 时间:2019年4月11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洪馨兰(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台湾客家人从华南迁台之后,饮食内涵随着历史形成适应与调整,并变化成为今日大众印象中的台湾客家菜。这个类菜系的内涵,除了原乡传统、生态适应与族群接触之外,更带有台湾客家人对食物与饮食本身的认知:吃什么与怎么吃。本演讲将自客家人从吃野吃杂重原味,到客家炒肉里的祭品干鱿鱼,与卅分钟完成的筵席等面向,介绍台湾客家菜在咸香油之外,几则舌尖上的乡野叙事。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23、【演讲】刘昌德:媒体有事吗?台湾媒体问题与改革 时间:2019年4月18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刘昌德(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本次讲座首先归纳与分析台湾媒体问题。整体来说,近年来台湾新闻媒体面临社群媒体分食广告大饼、以及影视产业面临全球化与科技变迁,导致本地新闻报导呈现浅碟化等背离专业规范之问题,影视作品则是出现投资与产能不足、内容贫乏等困境。其次,希望透过比较韩国等地之国家政策、公民团体行动、与媒体工作者的努力,讨论可行的媒体改革方向。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24、【演讲】林秋敏:第一届立法委员中的女性声影 时间:2019年4月25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林秋敏(国史馆修纂处协修)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1948年1月举行的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共选出760位立法委员,其中女性立委有84人;翌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迁台,截至1953年8月,有31位女性立委未来台报到,立法院依法办理递补,共有12人完成递补手续;到了1969年,举办中央民意代表增补选,女性立委增加一个席次;接着自1972年开始,总共举行六次增额立法委员选举,前后当选的女性立委共有30人次。总计第一届女性立委前后共有127人,这些女性民意代表的学识经历与背景如何?她们如何为女性发声?本次演讲将带您略窥一二。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25、【演讲】林立青:劳动者的样貌 时间:2019年4月22日(周一)16:00-18:00 地点:中山大学蒋公行馆(高雄市鼓山区莲海路70号) 主办单位:国立中山大学哲学所 主讲人:林立青(《作工的人》作者) 内容简介: 演讲内容将从「劳工在哪里」开始谈起,逐步讨论药酒、饮料、小蜜蜂、槟榔摊等过去在台湾被归类属于「劳工」的记忆以及印象,并且谈论这些形象的演变,劳工又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 26、【工作坊】2018年第二次环境史研究工作坊 时间:2019年3月22日(周五) 地点:中研院台史所802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台史所 联络人:刘晓芸,E-mail: hsyunliu@gate.sinica.edu.tw 内容简介: 10:30-12:00 【研究报告】 台湾海域污染的情况及维护海洋资源永续的努力(刘翠溶,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阅读报告】 John L. Brooke,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ourse of Global History: A Rough Journey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perback, August, 2014).(刘士永,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 27、【数据库】台湾社会学专书论文摘要数据库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 内容简介: 台湾地区社会学论文摘要的编纂始于1985瞿海源执行台湾社会学研究现况分析研究计划,并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行为学研究组赓续此一工作,历经瞿海源、徐正光与章英华三位主任的努力,分别在民族学研究所出版了《台湾地区社会学论文摘要(1963-1986)》以及《1986-1993台湾地区社会学论文摘要:含社会心理学》,并且建置了数据库,可以直接网上查询。在第二次论文摘要出版之后,有关学术期刊论文的数据库在台湾发展成熟,使得编辑社会学论文摘要的需求大幅降低,因此社会学论文摘要的工作就未再延续。然而编辑专书中收录的论文缺乏查询的管道。于是在2009年获当时社会学研究所傅仰止所长的支持,启动社会学专书论文编纂的计划,由研究员章英华与助理黄惠贞执行,再获现任萧新煌所长的鼓励与敦促,已经完成台湾社会学专书论文摘要数据库的建置。 本专书论文的编纂,以目前任职社会学系所与社会学研究机构以及取得社会学最高学位(大部分是博士)的教学研究人员之著作为收集对象。另外,就收录论文所属的专书,亦建立了专书档,列举该书的目次(论文名称与作者),让大家了解社会学者在学术界中交流与合作的状况。由于此一数据库可以随时修订,如果学界同仁有符合收集条件但被遗漏的论文,或查觉错误之处,敬请提供信息,本计划会尽量适时增补。 计划助理:何思莹 电话:(02)2652-5122 E-mail:iossabc@gate.sinica.edu.tw 28、【展览】受赠名品展——广东绘画选萃 时间:2019年1月1日至3月25日 地点:国立故宫博物院208陈列室(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主办单位:国立故宫博物院 联络人:Tel: 886-(2)-28812021 内容简介: 国立故宫博物院自民国五十四年(1965)落成于外双溪后,即致力于积极扩充典藏,除了编列预算逐年增购外,亦订定捐赠办法,凡与本院典藏方向相符者,均鼓励藏家捐赠,将其收藏公诸于世,分享给社会大众。本陈列室展出历年捐赠、寄存作品选萃,立意在于深化对捐赠文物的研究与推广,俾让大众共享文化资产。此次选展作品以广东画家为主,包括居廉(1828-1904)、高剑父(1879-1951)、高奇峰(1889-1933)、陈树人(1884-1948)、胡藻斌(1897-1942)、黄君璧(1898-1991)、杨善深(1913-2004)等。于感谢捐赠者不藏于私的同时,更期盼各界人士能持续共襄盛举,使本院成为全民所共有的博物馆。 本展览全年开放:8:30~18:30。 夜间开放时段: 每周五、周六18:30 ~ 21:00。 29、【展览】水月镜像——怀素自叙帖摹刻本与风格传衍 时间:2019年1月4日至4月28日 地点:国立台湾大学总图书馆一楼中厅(台北市罗斯福路四段一号) 主办单位:台大艺术史研究所 内容简介: 在公元八世纪左右的中国盛唐时期,出现了一种新形态的草书,以快速连绵的字体、看似不受法度羁绊,且以充满随机性与表演性的特质著称,后人普遍以「狂草」称之。狂草自始即与醉酒及颠狂行径连结在一起,后世视之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情感」或「浪漫」美学代表。唐僧怀素书〈自叙帖〉可说是书史上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狂草作品。除今藏国立故宫博物院的纸本墨迹长卷外,存世尚有众多摹、临、仿或刻之复本,它们虽如水中月、镜中像般扑朔迷离,却扮演了推动怀素风格传衍的最重要媒介。此次展出多种明清刻帖,结合高清原寸照片、墨迹与当代大型水墨创作,讲述法书典范复制与新生的过程。 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与图书馆合办「水月镜像—怀素自叙帖摹刻本与风格传衍」特展,配合本次特展,图书馆亦于展场展出相关主题书籍,欢迎入馆参观。 展览 时间:随图书馆开馆时间开放 30、【展览】岛屿群相——台湾考古展览 时间:2018年6月27日开展 地点: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2楼台湾考古区206、207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30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 联络人:Tel: (02)26523180 内容简介: 岛屿群相,试图彰显目前台湾考古文化看似风华亮丽,却又埋存几许隐晦不明的脉动。更新世冰期未结束前,台湾与中国大陆仍相连接。考古数据也显示,三万年前台东县长滨乡的八仙洞遗址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遗留,但无法确切地指出这批人什么时候消失得无影无踪。随着一万八千年前气候暖化、海水面上升,约在距今八千年前台湾海峡已然形成;早期人类和动物再也无法经由陆桥往返两地。 直到距今五、六千年,一批以海洋生活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社群开始落脚在台湾各地及澎湖。历经千年以后,另一群带着部分雷同文化要素,却具有一定文化差异的人们来到台湾,发展了具有相当风格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又过千年,一群以灰黑陶为主流,甚至对台湾闪玉情有独钟的族群几乎遍布岛屿全境;但此时此刻,考古学家依旧无法断言是传承关系还是断裂。 与其说在距今两千年前,玻璃器取代了玉器做为装饰品,不如说铁器时代根本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群所发展出来的文化。除了玻璃制品外,各种铁器仍看不到全然由本地生产的考古证据,或许是人群中具备专业加工技术的匠师跟随而来,于是乎开展出台湾考古文化的新史页。 曾经,连横在台湾通史序中写道:「台湾固无史也。荷人启之,郑氏作之,清代营之,开物成务,以立我丕基…」,从世界史的视角来看,台湾在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中,被西方世界「发现」,接踵而来的交流与碰撞,相当复杂,说是混乱该不为过。无论如何,不同的人群、相异的政治势力都给台湾注入了新的血脉、新的基因。 31、【展览】「南方共笔:辈出承启的台南风土描绘」特展 时间:2018年10月2日至2019年4月14日 地点: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展示教育大楼4楼第2特展室(台南市安南区长和路一段250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联络人:Tel: (06)3568889#8103 内容简介: 位居南方的台南,是台湾最早发展的城市,以及极早与外界接触的地区,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许许多多曾停留或居住过台南的人,藉由近身观察,记录、描绘自己眼中的台南风土。这些风土描绘从400年前到现在,因着不同世代、族群的观察视角,有着不断流动的变化。这些记录者一代一代地观察、书写,共笔出台南多元的历史面貌。 本特展与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简称日本民博)、台南市文史协会及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特别借调日本民博馆藏曾任职台南州立台南第一中学的内田绩老师、及台南市文史协会前辈们的手稿、笔记、照片、作品等数据,试图透过不同时期的台南风土描绘,从不同世代记录者的台南故事出发,探知从空间、时间及人群都不断转变的「台南风土」。 流动的台南 400多年来的台南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动有着不同的空间指涉,时而大、时而小。荷兰时期,以安平的热兰遮城与大员市镇为中心,也包含普罗民遮城。郑氏时期,隶属于天兴州、万年州。清代以后,分属于台湾县与诸罗县(嘉义县)。日本时代(1920年)设置了台南州,范围扩及现在的云林、嘉义。战后则包含台南县与台南市,到了2010年台南县市合并升格,成为现今的空间规模。 相对于空间流动,谁是台南人也随着时空不断地变化。住民从以平埔原住民为主,到汉人、日本人、外省移民、及外籍移工与配偶等等的加入。近年更有港澳人士或岛内其他城市居民,怀抱各自的「台南梦」定居台南,共同描绘一幅幅随着时空流动的台南风土像。 初见台南第一眼 从17世纪开始,台南即是外界与台湾接触重要的入口,到了19世纪中期台湾开港通商后,更有许多西方的传教士、冒险家、商人、领事等,以台南为据点,搜猎寻奇,找寻各种可能性。这些带着不同目的来台南的人,留下不同的文化视角、初见台南第一眼的观察纪录。19世纪末,日本人为了统治台湾,除自身积极踏查各地外,也透过台南在地的文人仕绅搜集资料,这些文人仕绅在搜集整理台南知识的过程中,也再一次认识自身的乡土。 在台日人的台南研究:蜡烛老师内田绩 日本时代有许多日本人因工作定居台南,开始记录、观察台南,其中1930年代任职于台南州立台南第一中学校(简称南一中,现为国立台南第二高级中学)、台南州立台南第一高等女学校(现为国立台南女子高级中学)的日籍教师们,例如前嶋信次(历史)、内田绩(地理)、国分直一(考古)等,形成了台南研究的重要社群,也开启台籍学生或人士对于台南的研究兴趣,台南市文史协会的黄天横先生即是一例。 地理老师内田绩(1906-1947)任教于南一中,由于身材的关系,被学生昵称为「蜡烛」。在台南教书期间(1934-1940),以台南为中心,到台湾各地进行地理方面的乡土调查,并留下许多地理学视角的珍贵踏查照片及研究论文,现存于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 台南人的台南研究:台南市文史协会的先行者们 台南研究的发展除了日本人外,1930年代起也开始有台南人从乡土、民俗等视角观察,并开启台南研究,他们研究台南的机缘一方面来自汉学的家学,另一方面则来自日人学者研究方法的师承。例如石鼎美家族后代石旸睢(1898-1964)与庄松林(1909-1974)等人,作为台南人关心台南史,着手从事以台南为核心的台湾旧文献搜抄整理,成为台南人组织化研究台南文史的滥觞。 战后先是官方成立台南县、市文献委员会,成员中有许多来自台南在地文史人士。接着于1958年,台湾战后第一个登记立案的民间文史社团—台南市文史协会,会员们利用业余的时间,采取一步一脚印的田野调查,为台南研究奠基。 百花齐放的台南达人们 1990年代,政治上解严,社会各种力量也逐渐获得解放。官方开始推动小区总体营造,而前台南县政府也成立了「南瀛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积极鼓励台南研究。此外,民间也纷纷成立各种地方文史协会、工作室等,台南研究进入百花齐放的时期,出现更多的台南达人们,从文化资产、文学、音乐、戏剧、影像、绘画、茶艺、文创等不同的面向,深根着力于台南风土的描绘。同时台南的独特魅力,也吸引着岛内外的人移入、或观察台南,共同书写他们自己心目中的台南。 本展览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入馆时间至下午4时30分)。春节期间开馆日另有公布,请参见官网(http://www.nmth.gov.tw/) 32、【展览】「上学去——台湾近代教育」特展 时间: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4月14日 地点: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展示教育大楼4楼第1特展室(台南市安南区长和路一段250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联络人:Tel: (06)3568889#8103 内容简介: 一起上学去 走进学校、成为学生、接受教育,是多数人都曾有的经历。「上学去:台湾教育特展」试图从学生的角度,看见国家透过近代教育试图培养我们成为「理想」国民的同时,懵懂的我们如何因教育认识自我、看见世界,从而培养出质疑与挑战既有体制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让近代台湾发展成一个具整体形貌但保有各自性格的「共同体」社会。 走进学校:成为我们中的我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有别于传统教育着重于知识菁英的培养,日本时代开始的近代教育,是以更具普遍性的国民为对象,透过集体、定制的教育体制,陶铸了思想、规训了身体,建构了社会共识基础,让原本不同的「我」成为了具有共同感的「我们」。继而学历成为判断一个人如何有用于社会的指标,人的能力被标示与分类,形成了一套新的价值标准,带领我们迈向重视学历的近代社会。 打开课本:理想国民养成术 你想过近代学校为什么教这些科目吗?语言让我们能够彼此沟通,地理与历史开启了认识世界、了解过去的视角,但往往也常见强加的国族认同。数学与科学带我们发掘未知世界、面对现代生活,体育与各种实作课程则在培养可面对工业生产体制的身体与技术,美术与音乐丰富了美感与文化生活,更透过考试制度验证各种学习成效。但理想国民是谁的理想?我们接受教育时该时时警惕,以追求具有普世价值的公民概念为依归。 挥洒青春:我的校园记忆 你印象最深刻的校园记忆是甚么?沉重课业压力下的压抑,同侪间亲近的关系,拚尽全力的比赛,流行的活动与刊物,对体制的叛逆与反抗,一起去过的旅行,彼此分享过的未来与梦想……青春年少的酸甜苦辣,在你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曾经的同学有时还比一辈子的家人关系更紧密。 多年之后:我的未来不是梦 你还记得小时候写下的「我的志愿」是甚么吗?你成为期望的自己了吗?不同时期的国家政策,透过教育塑造统治需要的理想国民,当下的我们或许接受又或许挑战了体制,现在回头看受教育的过程,教育对我们来说是甚么?对后来的人生有甚么影响?在一次次对于学习的辩证过程中,我们的面貌逐渐清晰。 本展览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入馆时间至下午4时30分)。春节期间开馆日另有公布,请参见官网(http://www.nmth.gov.tw/) 33、【展览】「我的奇幻租书店:台湾租书店变迁」特展 时间:2018年6月21日至2019年4月14日 地点: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展示教育大楼1楼大厅(台南市安南区长和路一段250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联络人:Tel: (06)3568889#8103 内容简介: 租书店,是当代台湾大众文学一个重要的流通节点。广义来说,以出租书籍的阅读时间来牟利的行业,历史久远。明末中国的《红楼梦》已书写有当时的租阅形式,18世纪英法有Lending Library,江户时期日本有贷本屋。战后的台湾,则发展出由特定出版社、中盘商、租书店组成独特的产销结构。 文学,是透过书的出版、流通、贩卖、阅读等基本且必要的元素,才得以与读者沟通,形成完整的回路。租书店运用空间,将书籍作为一种商品,贩卖租赁时间,则具体展示了这个意义。透过「书」的中介,租书店的生态开展出特定的作者、出版商与读者,逐渐发展产业自身的流通循环。 租书店做为一种媒介或载体,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阅读需求,也承载着人们所著迷、喜欢的纸本世界。我们将台湾租书店文化所掀起大众文学的影响,转化为展示,透过展览一起进入租书店,谈谈这个满足许多人阅读乐趣的奇幻世界,又是如何与大众文化、社会发展产生关系。 本展览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入馆时间至下午4时30分)。春节期间开馆日另有公布,请参见官网(http://www.nmth.gov.tw/) 34、【展览】天朝大庆——皇清盛典特展 时间:2018年12月15日至2019年5月30日 地点: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二楼203内阁大库区(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30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 联络人:Tel: (02)26523180 内容简介: 《周礼》有云:「以嘉礼亲万民」,帝制传统的嘉礼,系于天子者,有朝会、燕飨、册命、经筵诸典;行于庶人者,则有乡饮酒礼。在皇朝筹办每年的各种节庆中,尤以新正朝会、冬至祀天与万寿圣节最为隆重,号称「皇帝三大节」。 清朝每逢庆典及年节令辰,或因应各种场合,会分别在不同地点举办筵宴。凡遇皇帝三大节日,在万方朝贺之后,更设筵于太和殿,藉由钦赐大燕,皇帝与内外王公臣僚与藩属使节进酒飨膳、同欢共乐。 太和殿正面十一开间、进深五间,相较历朝宫殿,无疑是型制最为恢弘的单体宫殿建筑。康熙八年(1669)太和殿与干清宫同时重修告成,内外辉映,分别为「殿」与「宫」建筑登峰造极之作,清圣祖在诏书里特别强调,宫殿建筑「壮丽之观」,主要是彰显御极天下的「出治之体」。 壮丽的太和殿不仅作为皇帝三大节举行朝会与筵宴的场所,其他如皇后的册立之典、文武殿试后的传胪之礼,亦皆在此举行。自古帝王必立后以资内助,不仅正位中宫,更可母仪天下。若皇帝年幼即位,则在迎娶后妃时当举行「大婚」之礼。至于朝廷以科举考试为国兴贤举能,希冀仕进的学子更欲透过三年的「大比」,终经殿试由皇帝钦定甲乙,并在太和殿上传胪后,正式题名金榜。 本特展主要利用史语所庋藏内阁大库档案,分别以大燕、大节、大婚与大比为主题拣选相关档案,呈现天朝大庆的礼制规范与实际运作。 35、【展览】亚洲探险记——十七世纪东西交流传奇 时间:2018年12月20日至2019年3月10日 地点:国立故宫博物院105、107陈列室(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主办单位:国立故宫博物院 联络人:Tel: 886-(2)-28812021 内容简介: 位居世界东边的明朝,历经万历之末到满州人入关前的纷扰不安,终至顺治皇帝登基建立清朝,传承至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之后,整个局势方逐渐稳定。相对于此,西方的商人与传教士挟持着前所未有的意图与气势,持续朝亚洲迈进,足迹从沿海贸易据点逐步深入皇室宫廷。在众多西方来客中,荷兰商人和使节团堪称是东西交流网域中的第一舵手,他们不仅向西方世界传递亚洲的知识与文化,也化身成为穿梭在东亚海域间的重要使者。本展览以荷使出行成功觐见大清皇帝的旅程,作为叙事切入的视角,并且精选本院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日本海杜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艺术史研究所等合作单位的馆藏,共同呈现一段回荡于东西之间的交流故事。 展览分成四个单元,序幕「行旅足迹」-展示荷使旅程所见相关纪录与对象。第二单元「异国奇珍」-展现两个端点的人们对异国充满期待与想象,促使具有东方风格或看起来像是西方情调的物品,竞相涌现。第三单元「东方风情」-尽管十七世纪的时空背景下,触手可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然而明朝皇帝仍然一如往昔地祭祖谒陵,而隐身于书斋中的文人,亦畅所欲言谈个人品味。最后「寰宇交会」单元-则以同时混融东西特色的装饰风格,如瓷器上的装饰纹样,苏州版画和世界地图中的转译手法,重建十七世纪的世界观,以及东西交会影响下的艺术与文化。 本展览全年开放:8:30~18:30。 夜间开放时段: 每周五、周六18:30 ~ 21:00。 36、【展览】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时间:2018年5月25日至2019年10月20日 地点:国立故宫博物院304陈列室(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主办单位:国立故宫博物院 联络人:Tel: 886-(2)-28812021 内容简介: 「天香」二字,取自北宋丁谓所著《天香传》,为中国最早针对沉香所做之专著。「茄楠」是明代开始视为最高等级的沉香。沉香的形成是由瑞香科树木经过刀伤、虫蛀或细菌感染伤口所分泌的树脂,经过长时间结节而成,即所谓「结香」。主要出产于两广、海南、越南与其他东南亚地区。因为特殊的结香方式,成为或蜜香或乳香,既醇厚又清凉的幽远香味。自古以来,为世人所重,在生活、宗教、医学都被妥善使用,发展出独特鉴赏方式、随身香佩及熏燃器具,成为奢华尊贵又带有士人风雅的香玩文化。将展览取名为「天香茄楠」,期待观者除欣赏工艺制作之美外,更能探寻如天香般令人难忘的香味。 展览分成两部分,一是「香之道」,通过国立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宫廷茄楠沉香,看过去的日子里,稀有的沉香是如何被珍藏、穿戴及熏燃品玩,故分为「收藏陈设」、「随身佩饰」、「品香香具」三个单元,以了解古人是如何使用这种价比金高的香中钻石,让生活更有味道。二为「香之味」,看今日除收藏、佩戴外,过去数十年来,台湾复兴了品香文化。以品香为主,发展出完整的香席器用,藉由展出「香具艺术」与「品香空间」二单元,让这些优秀的创作来说明现代人如何玩香,同时传递着属于现代人生活的美感。 在沉香越来越稀少的今日,透过展览,看当时宫廷如何将最上乘的沉香,奢侈的做成各种精美的香玩器。也经由台湾在地的本土创作,将生活美学淬炼在玩香的器具。 本展览全年开放:08:30~18:30。 夜间开放时段: 每周五、周六18:30 ~ 21:00。 37、【展览】巨匠的剪影——张大千120岁纪念大展 时间:2019年4月1日至6月25日 地点:国立故宫博物院202、204、206、208、210、212陈列室(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主办单位:国立故宫博物院 联络人:Tel: 886-(2)-28812021 内容简介: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名爰,字季爰,别署大千居士,斋名大风堂。自幼跟随母亲曾友贞(1861-1936)习画,后于上海拜曾熙(1861-1930)、李瑞清(1867-1920)为师,学习诗文书画。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曾赴东瀛学习染织,又一度入寺为僧,战火中还远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民国卅八年后旅居海外,在亚、欧、美洲均举办过画展,是廿世纪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六十五年来台定居,并终老于摩耶精舍。 大千先生的画艺深受石涛(1642-1707)和八大山人(1626-1705)影响,并溯源至隋唐、北魏,长年沉浸于古代诸名家,尽收传统笔墨技法之精髓,从山水到人物、花鸟、畜兽等,各种画科无一不臻妙境。热衷于古书画的研究学习,让他成为重要的鉴赏家,对绘画史也有精辟见解。晚年发展出气势撼人的泼墨泼彩画风,开拓水墨新境界,成为标志性的代表。书法兼擅诸体,善于临仿不同书风,更融合成奇肆雄强的鲜明书风,与其精妙画风相得益彰。长达六十多年的画龄,加上勤于创作,传世作品数量空前庞大,为世人留下可观的文化资产。 大千先生与国立故宫博物院关系匪浅,身后将他珍藏之书画及用印遗赠予本院典藏,同时也将居所摩耶精舍捐出成立纪念馆,由本院代为管理。今年适逢张大千一百二十岁生日,特从本院丰富典藏及国立历史博物馆寄存之作品中,精选出书画精品、印章与珍贵照片,希望能具体反映大千先生早、中、晚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与精神,让观众重睹其精采绝伦的艺术传奇与大师风采。 本展览全年开放:08:30~18:30。 夜间开放时段: 每周五、周六18:30 ~ 21:00。 (摘自《汉学研究通讯》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