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古籍数字化与古代文学研究者的现代学术素养

http://www.newdu.com 2019-05-27 中国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摘 要】古籍数字化的迅速发展,给古代文学研究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机遇,但也对研究者的现代学术素养提出了挑战。古代文学研究者在古籍数字化的浪潮中,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及外语知识,要具有跨学科的宽广视野,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包括阅读原典、文献考据、版本搜检与校勘等知识以及理论思辨与准确的洞察力、敏锐的感受力,同时还要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成为创新、求实的科学探究者。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 古代文学研究 现代学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6-0003-02  
    一 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对古代文学研究者学术素养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速度十分迅速,其中,古籍的数字化更是异军突起,成绩卓著。自1978年,美国OCLC和RLIN先后推出《朱熹大学章句索引》、《王阳明大学问索引》等数据库后,中国台湾、香港、大陆等地区也紧接着开始一系列的古籍数字化研究项目。迄今为止,不仅有大量大型的工具书、百科全书性质的古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古今图书集成》、《十三经》、《二十五史》、《全唐诗》、《大藏经》、《历代石刻史料》等已实现数字化,而且古籍数字化共享平台也初步建成。更为可贵的是,古籍数字化已由单纯检索、机械复制向智能化数字分析转型,如北京大学李铎博士主持开发的《全宋诗分析系统》,就“可以直接完成一些人力无法完成而又十分重要的课题,如‘字频分析’、‘格律分析’、‘重出诗提取’、‘话语系统分析’等”,这些在古籍数字化进程中具有革命性质。  
    古籍数字化发展的日新月异,对于古代文学研究者来说,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无限机遇,也产生了一系列迷茫和困惑,特别是对其现代学术素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古代文学研究作为专门之学,一般来说,传统研究者所应具备的学术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的专业基础  
    古代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一种历史的存在,相对来说,研究者要储备一定量的藏书和阅读量,拥有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同时对历代文献具有辑佚、点校、勘正、注释等能力。  
    2.踏实的钻研精神  
    古代文学研究资料浩繁,研究历史悠久,且由于时代、地域及语言流变等因素,发现问题并严谨表述颇有难度。因而,本着怀疑、创新、求实的精神,不慕荣利、甘坐冷板凳,对专业研究孜孜以求,成为诸多古代文学研究者的重要学术品格。  
    3.对时代精神的自觉性和敏感性  
    古代文学属于传统文化研究的范畴,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产物,必须要与时俱进,这也要求古代文学研究者不能一味埋首故纸堆、不问世事,脱离整个时代轨道。  
    然而,随着古籍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传统古代文学研究者的这些独特学术品格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譬如,古籍数字化使得大量阅读和占有资料不再成为研究者的专利;数据获得机械化、文章形成的简易化使得研究“匠人化”,研究者蛰伏查阅、总结文献的工作逐渐失去价值;而长期对既有历史存在的关注,对新技术、新方法的不熟悉,导致其部分研究在穷尽搜索和数据分析面前显得窘迫而保守,等等。  
    二 古籍数字化背景下古代文学研究者的现代学术素养  
    古籍数字化对现代学术进程的影响,已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如郑永晓的《古籍数字化与古典文学研究的文莱》、吴夏平的《谁在左右学术——论古籍数字化与现代学术进程》等均作了深入探讨,其中也提到了古代文学研究者的一些迷惘和窘境。要摆脱当前处境,既要保有传统文化研究的魅力,又不游离于科技进步的潮流之外,当代古代文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现代学术素养。  
    1.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及外语知识  
    一直以来,很多古代文学研究者觉得计算机、英语等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太大关系,提到考试、培训等往往不以为然。然而,随着“e”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网络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必备工具。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很多程序、软件得以开发,有些还是用不同的语言版本,要想了解学术前沿信息特别是国际动态,自如操作各种软件系统、获取资料,不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外语知识是不行的。而每当要操作系统时,很多颇有建树的老专家只好转而向自己的研究生“求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学术的发展。  
    2.要具备跨学科的宽广视野  
    这个跨学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博览群书、文史兼通,而是指跨越文理界限,具有一定的科技能力。古籍实现数字化涉及图书馆学、文献学、情报学、统计学、电子信息学等多种学科,具有边缘性、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研究者必须了解相关的多种专业知识。例如,研究者通过检索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相关研究信息,若能驭繁就简,恰当地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提取自己需要的结果,会大大推进研究工作。这种对数据、信息进行提取分析的能力属于统计学,不具备这一能力,面对海量数据,研究者将会感到无所适从。另外,目前由于参与古籍数字化的单位既有科研院所、各级图书馆,又有一些商业机构、专家学者个人,古籍整理与录入缺乏统一规范和管理,开发出来的产品良莠不齐。  
    3.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包括阅读原典、文献考据、版本搜检与校勘等知识  
    古籍数字化的发展,让研究者可以坐拥群书;而在研究某个问题时,又可以通过检索,轻易获得相关数据。久而久之,容易让研究者忽视对原典的阅读,养成思维惰性,这对学术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过于依赖计算机有时会带来研究的偏差,譬如:计算机有时并不能做到“穷尽式”搜索,如针对唐诗中的“蜡烛”这一意象的研究,研究者会在全唐诗中输入“蜡烛”一词进行检索,然而唐人对“蜡烛”的称呼还有很多,如“蜡炬”、“烛”、“寮”等,而搜检出的含有“烛”、“蜡”的诗篇,却未必是指蜡烛,如“烛龙”、“绿蜡”等就分别指上古之神和芭蕉叶,而有些描写蜡烛的诗却通篇没有相关字眼出现,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等。因此,一味地依赖计算机,不认真辨析,不阅读原典,有时会导致结论的偏颇。有些古籍在数字化过程中,存在数据失误、版本拣择不严、文献搜集不完整等问题,特别是涉及一些较为专业的领域,很多版本散落在国内外各大图书馆、博物馆乃至私人手中,非深入研读、潜心搜检是很难获得较为全面的资料的,因而专业的研究者必须具备搜罗剔抉、爬梳考据之功。  
    4.理论思辨与准确的洞察力、敏锐的感受力  
    一部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阐释史、接受史,它受到时代条件、认识主体等各方面的限制,不断在选择、判断、创造和发展。而这种判断、创造必须是在准确把握诗人人格、创作心态、作品美学内涵及流传影响等基础上,结合相关文学理论,才能得以实现,这种个性化的感知和判断,计算机是无法取代的。以唐代诗人李白、杜甫为例,李杜并称,自中晚唐已然,但至宋代,二人命运几经沉浮,杜甫终于超越李白,成为宋代文化的典范,李白屈居其后;就杜甫自身而言,宋两和清代是其研究史上的两个高峰,金元明是低谷,这其中的各种表现及背后折射出的文化背景、士人心态等因素,均需研究者深入追索、涵咏方能得知。可见,对于最为心灵化、情感化的文学而言,要揭示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发展历程,必须要研究者长期的知识积累、独到的感知领会,计算机在现代研究中虽然必不可少,但毕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5.必须强化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  
    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对研究者的个人素质和学术品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大量古籍数字化,使得研究日益“匠人化”,甚至出现“拼文章”现象。有的研究者以既有观点为基础,再辅以计算机,取利于自己观点的数据做支撑,从而很快完成一篇文章,不仅学者的个性化痕迹大打折扣,甚至有些文章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对某些数据刻意回避;有的研究者在浩瀚资料中摘取他人观点,改头换面,罗列资料,虽多重复研究、乏善可陈,乍看却头头是道。更有甚者的研究者剽窃、占有他人成果,而不准确标注。为了纠正抄袭、拼凑等现象,目前已有相关防范软件系统,如中国知网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等。然而,软件并不是万能的,对古籍的利用大都不涉及版权,出版单位往往不能一一查对,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采纳孤证、杜撰数据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要彻底杜绝这些现象,仅靠外在的技术手段进行限制还存在一定难度,它要求研究者必须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提升学术品质,做真正富有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研工作者。  
    古代文学研究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以上仅是针对古籍数字化浪潮带来的冲击择要概言之。虽然信息化时代对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传统素养对研究者来说,仍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其学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研究者既要跟上时代步伐,掌握最新理论和技术,又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
    作者:张金星  
    参考文献  
    [1]李铎、王毅.关于古代文献信息化工程与古代文学研究之间互动关系的对话[J].文学遗产,2005(1)  
    [2]郑永晓.古籍数字化与古典文学研究的未来[J].文学遗产,2005(5)  
    [3]吴夏平.谁在左右学术——论古籍数字化与现代学术进程[J].山西大学学报,201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