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一张纸能承载多少传统? 溯源中华文明史

http://www.newdu.com 2019-05-27 中国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张纸能承载多少传统
    一张纸能承载多少传统?一张纸能面对何种未来?答案不一而足。然而,世界上没有纸会怎样——这是学者葛剑雄提出的假设。答案只有一个,假如纸的发明推迟几百年,文明将无法方便地记录与传承。
    在如今这个“纸”将要被“屏”取代的时代,一张纸又能够做什么?李舫的《纸上乾坤》是一部“烧脑”的文化随笔集,汇集了她近年来最有分量的散文创作。在散文随笔的主流写作愈来愈热衷“小”的东西——小事象、小题材、小人物、小情绪,李舫却反其道而行,她在纸上书写乾坤。
    写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以大国身形力挽狂澜、迎来和平的《澶渊之盟:政治的妥协》;写老子与孔子见面口舌词锋与思想交汇的《春秋时代的春与秋》;写春秋齐国吸纳了众多学人的稷下学宫流变的《千古斯文道场》;写韩愈贬任潮州刺史之后的《在火中生莲》……李舫驾驶她诗意的“不系之舟”溯源中华文明史,然后“不系之舟”又驶向遥无际涯的大江大海。
    孔子与老子的相逢,激荡中国两千多年
    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某一天,时间,不详,地点,不详,观众,不详,唯一知道的是两位主角,孔子和老子。这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更是两个流派的碰撞与激发。在战乱频仍、礼崩乐坏的春秋,孔子和老子的四次会面,细节全靠后人附会,真相已成历史悬案。
    “但可以确定的是,老子与孔子的这一次会面,尽管短暂,却圆满地完成了中国文化内部的第一次碰撞、升华。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潮流中,道家思想有效地成为儒家思想的最大反动,儒家思想有效地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补充。”李舫说。
    时间证明,这一次“相逢的人会再相逢”的典型范例,对中国社会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儒家和道家试图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国家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的治国之道。
    李舫说:“孔子专注于文化典籍的整理与传承,老子则侧重文化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一部《论语》,11705个字,一部《道德经》,5284个字。两部经典,总共16989个字,按今天的报纸排版,不过三个版面的容量。然而,两者所代表的相互交锋又相互融合的价值取向,激荡着中国文化延绵不绝、无限繁茂的多元和多样。”
    李舫在《春秋时代的春与秋》中写道:老子哲学和孔子哲学的一个奇特之处在于,他们将哲学问题扩大到人类思考和生存的宏大范畴,甚至由人生扩展为整个宇宙。他们开创了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一种哲学研究范式,一种身处喧嚣而凝神静听的能力,一种身处繁杂而自在悠远的智慧,这不仅是个人与自我相处的一种能力,更是人类与社会相处的一种能力。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孔子之后的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继承他的职帜,将儒学思想发扬光大。
    老子一生独往独来,在老子之后的庄子、淮南子进一步阐释了他的思想体系。老子的无为、不言、不始、不有、不恃、不居,不仅是春秋战国纷乱局面的一种暂时应对,其对后世更有着无穷影响。在这里,大道是精神,也是生活,是进入老子哲学迷宫的一把钥匙,也是进入中国文化的一条暗道。
    稷下学宫,把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
    创立于二千三百年前的稷下学宫,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开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在这个自由、开放、包容的地方,形形色色的门派、五花八门的思潮,从四面八方汇集交聚,知识分子们百家争鸣的盛况,造就了人类文化政治景观的一座高峰。
    齐桓公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了一座巍峨的建筑,广招有识之士,成为各学派的活动中心,稷下学宫由此诞生。“齐王乐五帝之遐风,嘉三王之茂烈,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一千四百年后,北宋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这样盛赞稷下学宫。
    史料记载,后来的齐宣王经常让稷下先生们参与典章制度的制定。这样一来,先生们参政议政的热情空前强烈,一想到自己的空想有可能成为现实,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异常高涨。
    一时间,战国学术,皆出于齐。稷下学宫在兴盛时期,几乎容纳了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在这里,没有违心之说,没有一言之堂,没有文字狱,没有学术不端;不为权威者所垄断,不为善辩者所左右。”李舫说。
    从兴办到终结,稷下学宫约历一百五十年,对于寻聘和自来的各路学者,稷下学宫始终保持着清晰的学术评估,即根据学问、资历和成就分别授予“客卿”“上大夫”“列大夫”,以及“稷下先生”“稷下学士”等不同称号,而且已有“博士”和“学士”之分。这使学宫在纷乱熙攘之中,维系住了基本的学术秩序,创造了众多的世界纪录——学者最多的机构,著述最丰的学术,学风最淳的时代,历时最久的学院。
    “将文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李舫说。
    “家国一体”是李舫宏大叙事的基础视野
    有评论说,李舫的作品总是“宏大叙事”。而在她看来,家国情怀并非口号,“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国一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呈现方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中国人的基础视野。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其实,在今天的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不仅是平的,而且是通的。李舫致力于在这个“平”的世界里以“通”连缀人心。去年,李舫主编了一套“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一人一城,囊括了十四个相关省(区、市)。今年,她又将这套文库拓展到诗歌。
    几千年来,恰恰是东方和西方之间的这个地区,把欧洲和太平洋联系在一起的地区,构成地球运转的轴心。丝绸之路打破了族与族、国与国的界限,将人类四大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串联在一起。
    古老神秘的东方文明到底孕育着人类的哪些生机?又将对西方文明产生怎样的动力?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一书中,这样回答这些疑问:“东方化的西方”即“落后的西方”,通过“先发地区”的东方,捕捉人类文明的萤火,一步步塑造领导世界的能力。
    “法国总统戴高乐谈到中国时,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国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或是民族国家,她更是一种文明,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文明。’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一种具体表达,一个具体符号,更是穿越数千年而沉淀下来的生活方式、交流图示、文明样式。”李舫说。
    从张骞出使西域计,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历史已逾两千一百余年。遥想当年,历史的创造者本人也许无法预估,这条发轫于一次偶然外交事件的线路,居然辗转上万里,延续数千年,直至今天,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