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域下的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一、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和区别 宗教与哲学在性质上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马克思指出,“哲学是理性的,宗教则是非理性的;宗教许诺人们以天堂,哲学只许诺真理;宗教要求人们信仰宗教的神灵及教义,哲学则并不要求信仰其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 哲学与宗教归根结底是理性与信仰的对立。哲学的本性是理智的体现,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断质疑,不断批判,不断完善,没有纯粹的对与错,因此,没有人把某一哲学观念奉为不可怀疑的信仰,哲学也就不能像宗教一样结成某一群体组织。宗教则不然,他们只求能够有一个来自天国的能够带来心灵上安慰的东西,而并不要求在哲理上证明这种信仰是否真实存在,因此宗教在宣传教条和教义时都宣称是天命或神启,让人不得怀疑;宗教还要建立统一的宗教组织,确立严格的戒律和行为规范,对怀疑信条、违犯戒律者施以神圣的惩戒。于是,宗教便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宗教观念,还外在化、制度化为保障其信仰认同的宗教体制和宗教组织。 宗教与哲学之所以产生这种表现形式上的区别,是因为哲学本质上为理性主义,而宗教本质上为信仰主义。这是对象的性质及认识其对象的方法所决定的。宗教信仰的对象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即上文中的有关宗教起源的第三类,相信冥冥之中有背后的不可见的力量在操控。这种超自然的对象并不是能够经验到的对象,也不是理性的对象,而是信仰的对象。而后期试图用理性的方法为宗教教义进行论证从而增强其权威性,才使哲学以这样一种“解释”的形象出现。因此,古代希腊罗马以来,由于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基督教系统中便试图用哲学推理的方法对教义给予理性证明。但是一切宗教神学的思辨推理,无论其具有多么严密,终究是一些只能信仰而不能怀疑的教条,因此,宗教家和神学家,便只能公开宣扬信仰主义的神圣性,而把哲学和理性贬低为世俗的知识。 二、比较视域下中国哲学史中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也是继承了包含宗教神话传说、巫术等思想的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传统。孔子思想中,既有他自己创新的、具有哲学意味的仁义道德思想,也有古代文化传统中承袭下来的、具有宗教意味的天命鬼神思想。纵观中国主流思想体系,《中庸》的天赋人性论、孟子的“养气”、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宋明理学家致良知的修养功夫,都是在表达儒家思想在宗教层面的含义 。儒家传统也有明显的哲学层面的意蕴,如孔子强调的 “仁”、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的思想、朱熹以“理气 ”关系解释事物的存在、冯友兰以 “理 、气 、大全、道体”建构 “新理学”的思想等 。这些都与西方传统的哲学具有相同的理性思辨旨趣。不同的是 ,儒家的传统强调 “天人合一 ”,总是将这个传统的宗教性和哲学性意蕴融合在一起,没有造成明显的互相冲突和紧张关系 。所以,在中国哲学史中,我们可以将宗教与哲学二者可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无论佛教还是道教,都将“心”作为一切的阐发起点,即主观唯心主义的宗教。它的逻辑被称为“本觉”逻辑的架构。即:人心的本质便是“本觉”,人心就是“明”就是“道”,就是“智慧之光”。而在现象世界中,人心被“妄念”和“人欲”蒙蔽,因此被称为“不觉”。“人欲”和“妄念”一息,便会回到“本觉”。这个返本还原的过程,便叫做“始觉”。 道教哲学的思想资源主要有中国本土文化的先秦老庄思想、魏晋玄学与自印度传入的大乘佛学。《道德经》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生出后,“夫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各物在经历了复杂的生命历程后,又返归于道,这个过程就是“周行”。那么如何为道,达到“始觉”呢?老子讲需要用“中道”去除“有”和“无”的思想偏执“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无论是从中国主流思想出发还是从宗教角度出发,中国的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宗教和哲学并不像西方那样矛盾重重,而是二者相互包容,相互照应,互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 三、比较哲学视域下西方哲学史中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泰勒斯被公认为希腊哲学的开山之祖。他提出的哲学命题看似简单: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神,而是“水”,用自然界的“水”取代了宗教的神成了万物的始基,万物的本原。他在经验基础上通过理性将论证扩大为普遍的世界观,排除神的作用,用水与万物的转换与循环来解释自然的奥秘,这便是哲学之光,便是理性之光的体现。泰勒斯后,希腊哲学与自然科学都沿着这一脉络去继续理解自然、理解人,理解这个世界。虽然以后的哲学家在“本原”问题上众说纷纭,然而却有一个一致的方向,即虽然本原类型不同,但都是物质性的,而不再將神作为本原,解释现象也不再说是神造的。 到了休谟和康德的时期,哲学走向唯心主义。二人将哲学与宗教的领域区分开来,主张人类的经验和理性只能认识经验的到的对象,至于经验之外的超经验之物,是不能被经验到的,也就不能被经验和理性认识。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都认为,经验之外还有一个物质世界,而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都认为精神,上帝这些观念都超越了经验和理性的范围,永远都不能被真正认识。因此,在休谟和康德看来,虽然肯定上帝、灵魂、自由意志,是不能被经验到的,是没有根据的,但是也不能用哲学去否认宗教,而是可以在信仰的领域中寻找宗教存在的价值。这样一来,哲学和宗教也就各自有了各自的领地,互不干涉。 黑格尔进一步对哲学与宗教做出了区分,并认为哲学高于宗教。他对宗教史和哲学史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哲学里并不像宗教里那样,自是重重就承认一个固定的根本的真理,这真理是不变的,因而是独立于历史之外的。基督教的内容就是真理,它本身是保持不变的,因此就没有或者等于没有历史。”黑格尔的意思是,宗教作为永恒的真理,这种真理本质上是僵死不变的,而哲学是关于理性的真理,这种真理本质上是发展的。“理念的本性就在于它发展它自身,并且唯有通过发展才能把握它自身,才能成为理念”黑格尔说:“哲学能理解宗教,它又能理解理性主义和超自然主义,它又能理解它自己,但反过来,宗教却不能这样。”因此,按照黑格尔的观点,知识高于信仰,理性高于感性,概念高于表象,哲学高于宗教。 但无论是信仰,抑或是理性,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断批判,研究,演变,这也是智慧之所在吧!以上便是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出发,表达得一点自己浅薄的理解。 作者:周季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