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厌恶的卑下之处。 上善若水(资料图) 水的这种特性与道相似,“故几于道”,与道差不多了。差别在哪呢?水有形,道无形罢了。 那么,水是善的,可以得出结论道是善的吗?好像不能。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就是祭祀时草扎的狗马等祭祀用品,草狗草马在祭祀时受到百分爱护,等到祭祀完毕,就弃之不顾,任由日晒雨淋了。天地对待万物,圣人对待百姓,就像世人对待刍狗一样,并没有仁爱,只是任其荣枯。 道似乎很无情,圣人似乎很冷漠,对万物与世人并无怜惜仁爱的态度,怎么能说善呢?如果道不善,为何说最高的善就像水,而水又“几于道”呢? 不妨假设道是善的,在《道德经》文本中,可以找到道是善的证据吗?有的,道至少有三种善。 道生万物(资料图) 第一种善,道创生万物,养育万物之善。《道德经》第六章说,谷神不死,它就像一个神奇的生殖器官,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它若隐若现,作用却是无穷无尽。 这里的谷神,就是道。《道德经》第四章说,道空虚而作用没有极限,它那么渊深啊,像是万物的本源。 庄子直接就说了,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道不仅创生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德经》五十一章说,道产生万物,德充实万物,道使万物成长发育,安定成熟,并滋养照顾万物。 道对万物有创生之德,养育之德,不是善是什么? 第二种善,给予万物以德。庄子在回答东郭子道在什么地方时说,道在蝼蚁,道在稊稗,道在瓦砾,道在屎溺。 道无处不在,无论任何卑微之处,道也在里面。也就是说,道在万物之中。道在万物之中的作用,就使万物从道获得了某种禀赋,这就是德。 万物获德以生,它不为任何物体而存在,它存在完全是因为道的加持。所以,以道来看,万物都很美,花有花的美,草有草的美。年久失修的墙角中的一个破洞,如果不用功利主义的角度去看,它也是自然如此的,自然如此的,就有它的道理。 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去看万物,万物就有美丑的差别,有用无用的差别。但从道来看,万物无一不美,万物无一不有它自身存在的理由。这个理由来自于道,这是道的大善。 德充万物(资料图) 第三种善,道虽然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养育者,但它并不把持、占有万物。《道德经》第二章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任由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以为功劳。 这样的道,充分肯定万物的自由,充分肯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圣人如果把这种精神用之于治国理政,少干涉百姓,少发号施令,事情办好了,大功告成了,老百姓就会说:“我们是自己如此的。”就会出现圣人无为,而百姓自我发展、自我端正、自然富足、自求真朴的和熙局面。 道有如此的善,为什么又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呢?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水的特性,也许可以找到答案。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水的自然特性就是趋下、居下;而且,它滋润万物,万物有它才能发育生长;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它遇方则方,遇圆则圆……这些特性,是它的本性如此,自然如此,并不是刻意为之。在水看来,我就是这样子,哪里存心行什么善呢? 道也是如此,它创生万物,养育万物;它给予万物以德;它并不把持、占有、操纵万物……这么多的善,不过是道自然如此,本来如此。以道来看,我就是这样子,哪里存心行什么善呢? 道无善恶,人间有善恶(资料图) 但人有他的问题,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有着太多的自私与贪婪。不是有话说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类甚至认为谋私、为己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些为了谋私而做一些过分的事情似乎也见怪不怪了。所以,不占有、不把执,为而不争,本着良心做事就成了一种需要付出个人的牺牲而作出的选择。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付出这样的行动,这就是善。 道无恶,故无善。道有善名,是因为人间世界有恶。所以,以道本身来看,道之善并不是善,只是自然如此,本来如此。但以人间的价值观来看,道实在太善了。 人间有善恶,当存一双慧眼明辩之。道无善恶,与道冥合,才可获得一种超越的境界,无忧无虑,恬然自得的心理体验才可出现。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道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