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6—2019·8 1、【演讲】江芝华:考古学与女性主义的相遇 时间:2019年6月2日(周日)15:00-16:30 地点:台北教育大学美术馆一楼演讲厅(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二段134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美术馆 主讲人:江芝华(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暨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 内容简介: 考古学家为何要懂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对考古学的影响为何?男狩猎女采集真的是自古皆然吗?过去社会的性别关系为何?考古学家又是如何知道呢?讲者将与听众讨论这些问题,分享女性主义如何让考古学变得更有趣! 讲者简介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人类学博士,台湾青壮人类学家共笔部落格《番石榴人类学》作者之一。研究专长为女性主义考古学、台湾考古学、家户考古学、社会考古学、石器分析。 活动免费、自由入场 2、【演讲】林圭侦:Archaeology of Community:The changing settlement patterns from the Baodun to Shi’erqiao periods 真实与想象的共同体 时间:2019年6月3日(周一)10:00 地点:中研院史语所文物陈列馆五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史语所 主讲人:林圭侦(中研院史语所助研究员) 3、【演讲】林涛:战后中国的都市重建:国民政府的成功经验 时间:2019年6月3日(周一)15:00-17:00 地点: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楼一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近史所城市史研究群 主讲人:林涛(Toby Lincoln,英国莱斯特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For many years historians have poured scorn on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n its final years in power. They see it as a corrupt institution presiding over a country that was falling apart amid Civil War. More recently scholars have started to reappraise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s activities in light of the challenges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and occupation, but much work still needs to be done. This talk focuses on the 营建司Yingjian si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1943 to manage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It describes the formation of the department, its activities, and the challenges it faced. In doing so I argue that instead of focusing on what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failed to do, given the problems it faced in 1945 we should instead probably be surprised that it managed to do anything at all. Without the work of the Nationalists in reconstructing China,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that replaced it would have found the task of building socialism much harder. 4、【演讲】蔡妙坤:「有『物』邪」、「无『物』邪」:《孟子》、《庄子》中的合宜情感 如何可能? 时间:2019年6月3日(周一)15:30-17:30 地点:台湾大学水源校区哲学系馆三楼302室(台北市思源街18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 主讲人:蔡妙坤(台大哲学系博士后研究) 5、【演讲】丹增金巴:壹名嘉绒「乞僧」的生活史:兼议本土人类学者的崛起及人类学的人文回归与转向 时间:2019年6月4日(周二)14:00-16:00 地点: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大楼七楼703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内陆欧亚学会 主讲人:丹增金巴(Jinba Tenzin,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内容简介: 主持人:王明珂(中央研究院院士/史语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 本演讲无须事先报名,欢迎莅临听讲。 6、【演讲】王政文:近代台湾基督徒社会网络的研究方法与实务 时间:2019年6月5日(周三)12:00-14:00 地点:辅仁大学伯达楼114室(新北市新庄区中正路510号) 主办单位:辅仁大学宗教学系 主讲人:王政文(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7、【演讲】施羽洁:归家的路:台湾小留学生回台后的融合与适应 时间:2019年6月5日(周三)12:00-13:30 地点: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馆3楼2319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讲人:施羽洁(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人类发展系副教授) 内容简介: This presentation examines the return migration experiences of 20 adult former “parachute kids” from Taiwan. I explor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reasons prompted adult former “parachute kids” to return to their homeland? 2) How do return migrants discuss coping with changes they face living and working in Taiwan (the easiest and most challenging aspects)? Emerging findings suggest reasons for their return are varied; some returned voluntarily for better career opportunities while others at the request/demand of parents. Participants articulated experiencing reversed cultural shock both in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ves upon returning to Taiwan. In terms of personal lives, many discussed their having to re-adjust to lives, from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s to daily interaction with locals (e.g., family and coworkers). They experience the most difficulties in the professional realm. Many discussed the long hours and relatively low pays as compared with jobs they have held in the U.S./Canada. 本场演讲以中文进行。 1. 餐点提供: (1)因经费有限,自2017年元月起,午餐提供对象仅限本所研究与行政人员、访问研究者、助理,以及主持人和演讲者推荐之人士。 (2)其他有兴趣者,欢迎自备午餐参与。 2. 报名网页:https://www.ioe.sinica.edu.tw/ 3. 报名期间:即日起至 6/2(周日)23:00为止,餐点提供通知于 6/3(周一)回复。 4. 若报名两次不出席且没有事先告知者,将取消日后报名资格。 5. 演讲于当日12:00开始,会场于12:15前提供餐点,请自备环保餐具。 6. 联络信息:林音秀 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8、【演讲】王政文:近代台湾基督徒社会网络的研究方法与实务 时间:2019年6月5日(周三)12:00-14:00 地点:辅仁大学伯达楼114室(新北市新庄区中正路510号) 主办单位:辅仁大学宗教学系 主讲人:王政文(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9、【演讲】简史朗:埔里盆地的开发与族群互动 时间:2019年6月6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简史朗(国立暨南国际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埔里盆地位于台湾中部的心脏地区,考古资料证明三、四千年前先民就已经在埔里盆地建立家园,这里曾经是史前时代台湾东、西部族群互动及物质交换体系的重要据点。历史时代的埔里盆地曾经是封闭内山里面的「界外生番地」,随着历史的递嬗演变,这里一度沦为汉人武力侵垦的杀戮战场,汉人逐出之后,招来的西部平埔族群在此地建立了短暂的乌托邦式家园,清帝国实施开山抚番制度之后,埔里盆地又有了不同的面貌,本讲题即在阐明时间长轴之下埔里盆地的开发过程与族群的互动关系。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10、【演讲】朴炳培:从新古典现实主义论朝贡体系下韩中关系:检讨朝鲜历史案例,1401~1644 时间:2019年6月6日(周四)14:00 地点: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馆北栋五楼会议室B(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政治所 主讲人:朴炳培(中研院政治所博士候选人培育计划人员) 11、【演讲】蒋竹山:长时段的回归与公众历史:近来台湾出版市场的「全球史热」 时间:2019年6月6日(四)15:00-17:00 地点:台北大学人文学院406室(新北市三峡区大学路151号) 主办单位:科技部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司 主讲人:蒋竹山(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 联络人:郑小姐,(05) 272-0411#21009 内容简介: 与谈人:吴翎君(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主持人:洪健荣(国立台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12、【演讲】颜芳姿:与王朝抗争的信仰:中国西南侗人保护神Sax Siic的历史建构 时间:2019年6月10日(周一)10:00-12:00 地点: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馆3楼2319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讲人:颜芳姿(国防医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联络人:陶晓萱,Tel: 02-2652-3324 内容简介: 与谈人:黄淑莉(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研究员) Sax Siic(中译萨岁)是一位侗族的女神,生前领导侗人与官军作战,死后成为南侗地区各村各寨的保护神。主流的历史长期阐述镇压峒蛮、开发黔东南的必要性,Sax Siic作为与王朝国家抗争的政治象征,有关她的传说、祭祀和颂歌则承载侗人的历史记忆,保留国家内部原住民族争取独立自治的历史叙说。 侗人聚居湘桂黔三省交界地带,侗人社会逐渐被整合进王朝国家的过程,出现两个地方保护神:一位是飞山王杨再思,另一位是民族英雄Sax Siic,分别代表地方大族与底层苗侗的信仰。近年来历史人类学者如张应强和罗兆均对侗族地区的飞山王信仰研究显示,中国在多元民族形成国家的过程中,信仰与王朝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地方大族或大小政权运用信仰和礼仪表述国家认同。湖南靖州杨氏纳土归附宋朝,以其宗族势力和家谱叙事虚构飞山王信仰,奏请王朝加封王侯,以整合、凝聚地方社会内部的势力。这个地方大姓进一步与王朝的军队合作开发湘黔边地,王朝得以将靖州以及周边地区纳入版图,威震飞山蛮的杨再思在两者的支持下信仰愈来愈盛,平乱有功的杨氏也因飞山王信仰持续扩大政治影响力。 与王朝国家抗争的Sax Siic,历史文献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侗人建构的Sax Siic只能是一种弱势者使用的隐蔽文本,这位侗人的精神领袖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才进入汉人的眼界,其后历经政府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的观看,信仰出现新的变貌。文革时期,宗教信仰被政府视为牛鬼蛇神,文革结束后民间信仰纷纷恢复,1985年贵州民族研究所调研队伍深入侗族地区,针对萨岁有关的口传文本进行深入的调查访问,此后萨岁的研究愈来愈热络。侗学研究者勤于考证,拥护大一统的国家认同,将汉人认可的英雄或祖先神套在Sax Siic的口传文本,意图将Sax Siic改编为归附国家的神明。然而,Sax Siic毕竟是侗、汉冲突的文化产物,有必要回归侗人的历史经验去理解侗人所建构的南侗保护神。笔者认为,与其考证萨岁其人、其事和生卒年代,或绞尽脑汁设法找出Sax Siic与归顺势力的连结,不如了解鬼师所使用的隐喻和语言,以及隐蔽的文本所反映的历史叙事和集体记忆更为重要。 13、【演讲】刘纪蕙:讥上变古易常:从《齐物论释》谈章太炎思想中的批判史观与政治性 时间:2019年6月10日(周一)14:00-16:00 地点: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二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讲人:刘纪蕙(国立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讲座教授兼所长) 内容简介: 主持人:杨玉成(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 14、【工作坊】政治大学华人文化主体性研究中心「历史与当代地方道教研究专书出版」工作坊 时间:2019年7月1日(周一)14:00-17:00 地点:政治大学百年楼106教室(台北市文山区指南路二段64) 主办单位:政治大学华人宗教研究中心 联络人:张先生,Tel: 02-2939-3091#62216 内容简介: 9:10-11:10 主持人:林振源 The Prison of Fire for Demons, A Study of Taoist Exorcist Devices(常志静) 评论人:谢世维 七元散辉:道教斗科的历史与形式(谢世维) 评论人:常志静 道教斋醮科仪之形式与变迁(张超然) 评论人:林振源 11:30-12:10 主持人:张超然 道法二门:台湾北部正一道教科仪与闾山三奶法(林振源) 评论人:张超然 13:10-15:10 主持人:谢世维 仪式、神明与地方社会:闽西灵应堂法师传统研究(巫能昌) 评论人:徐天基 江西万载佛教道士科仪抄本汇编及研究(谭伟伦) 评论人:祁刚 赣东北地方道教仪式研究(吕烨) 评论人:巫能昌 15:30-17:30 主持人:谭伟伦 泰顺地方道教科仪文献汇编(祁刚) 评论人:潘君亮 浙江苍南道教科仪文献汇编(潘君亮) 评论人:罗丹 河北广宗县火居道士的仪式传统研究(罗丹、徐天基) 评论人:谭伟伦 15、【演讲】余美玲:追寻诗人的足迹:林景仁南洋游踪 时间:2019年6月10日(周一)15:40-17:30 地点:屏东大学中文系人文馆102教室(屏东市民生路4-18号) 主讲人:余美玲(逢甲大学中文系教授) 内容简介: 主持人:余昭玟(屏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16、【演讲】欧慧峰:了解佛教悖论与矛盾的途径——交错结构与否定式修辞 时间:2019年6月10日(周一)15:30-17:30 地点:台湾大学水源校区哲学系馆三楼302室(台北市思源街18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 主讲人:欧慧峰(泰国玛希敦大学宗教研究学院讲师) 17、【演讲】林一宏:20年挑战:文化资产八里坌 时间:2019年6月11日(周二)10:00-12:00 地点:中研院台史所817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台史所族群史研究群 主讲人:林一宏(国立台湾博物馆) 18、【演讲】蓝弘岳:从江户日本看中国:从荻生徂徕到福泽谕吉 时间:2019年6月12日(周三)14:00-17:00 地点:交通大学人社二馆106A教室(新竹市东区大学路1001号) 主办单位:国立交通大学、台联大文化研究国际中心、国立交通大学社会文化研究所 主讲人:蓝弘岳(国立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内容简介: Title:Seeing China from Edo Japan: From Ogyū Sorai to Fukuzawa Yukichi Speaker:Prof. Hung Yueh Lan Venue:Room 106A, HA2 Bld g, NCTU 本演讲将以《汉文圏における荻生徂徕》为切入点,谈论与该书相关的一些学术问题。然后,以熊泽蕃山、荻生徂徕、服部南郭、本居宣长、古贺侗庵、福泽谕吉为中心,谈论江户日本学者眼中的中国,乃至当代日本与台湾的去中国化问题。 In this speech we will be investigating some issues that are related to my work: Ogyū Sorai in Chinese Literary Sphere. By focusing on Kumazawa Banzan, Ogyū Sorai, Hattori Nankaku, Motoori Norinaga, Koga Touan and Fukuzawa Yukichi, I will discuss how Japanesescholars felt and thought about China in the Edo period. What’s more, I will also talk about my views on the issue of De-Sinicization in modern Japan and Taiwan. 19、【演讲】张志铭:法(律)与历史——一个法学者的反思 时间:2019年6月13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张志铭(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兼任教授)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何谓「历史」?一方面,历史不仅仅是包括档案在内的各式各样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并非可以被任意的去主观建构。从人文主义的立场而言,历史是世世代代的人们本于其独有的文化,取向于未来共同生活的理想而对在该社会中发生过的事实加以评价的理解成果。例如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二二八事件、古宁头战役、两次政党轮替或苏联解体。这些都需要每一代的人——包括社会大众与学者专家——透过精神活动不断的来理解与形塑。在这样一个社会对话的过程中,做为共同理解基础的,不只是曾经发生过的「赤裸裸的事实」,而是不可避免的要去探究人民在事实发生当下对于何谓「正当秩序」的法意识,以及二者在时间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关联。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20、【演讲】龙缘之:从林中隐士到动物园明星:熊猫与当代社会 时间:2019年6月15日(周六)19:00-20:30 地点:台北教育大学美术馆一楼演讲厅(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二段134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美术馆 主讲人:龙缘之(中国北京大学电影学硕士、清华大学科技哲学博士) 内容简介: 是什么样的魅力,让人们为熊猫如此疯狂? 为满足欧美社会目睹和拥有熊猫的渴望,19世纪开始,西方国家不仅派出狩猎队来华猎捕熊猫,也促使了后续由中国政府主导的捕捉活动。熊猫被赋予了东方主义式的异域色彩,进而被当代中国吸纳为自身形象。 从保育工作者眼里的「林中隐士」,到动物园的「明星动物」,熊猫所受到的追捧,亦是使其成为「濒危物种」的主因之一。 本讲座透过熊猫与人类社会互动的百年史,探究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保育议题。 讲者简介 自2008年起,参与国际NGO工作,并和中国大陆、日本、欧洲等地的草根组织共同开展动物倡议项目。 研究兴趣为「动物和艺术」、以东亚为中心的动物保护议题与科学传播。 活动免费、自由入场 21、【演讲】郑肇祺:「卖鱼先养水」:混养、产销履历与台湾渔村的变迁 时间:2019年6月17日(周一)10:00-12:00 地点: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馆3楼2319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讲人:郑肇祺(台东大学文化资源与休闲产业学系助理教授) 联络人:陶晓萱,Tel: 02-2652-3324 内容简介: 与谈人:郑力轩(政治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土」是台湾养殖渔民挂在嘴边、混合水产科学的地方知识。是次演讲中,笔者将把这句话放到全球水产贸易的脉落里思考其意义,并分享三个重点:1) 透过探索渔民从混养走到单养,再回到混养的养殖方法,理解人与水生动物的关系;2) 分析产销履历制度中生产者的地方观点及实践;3) 说明近年受到社会科学学者重视的台湾渔村变迁过程,对台湾研究的重要性。是次演讲将以嘉义县布袋镇的思慕村(化名)及虱目鱼为例,探讨以上的议题。 22、【演讲】玛飞利:Heaven Is Empty: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to “Religion” and Empire in Ancient China 时间:2019年6月19日(周三)10:00-12:00 地点: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大楼七楼703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学门 主讲人:玛飞利(Filippo Marsili,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内容简介: 主持人:祝平一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备注:本演讲以英语进行,无须事先报名,欢迎莅临参加。 23、【演讲】薛月顺:从吴郭鱼到台湾鲷 时间:2019年6月20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薛月顺(国史馆修纂处协修)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原产于非洲的吴郭鱼普遍受到各国养殖业者的注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视之为全球人口补充蛋白质的来源,牠也曾在台湾水产养殖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战后才引进的吴郭鱼,曾因繁殖过快,不易长成较大体型的食用鱼,商品价值低;但经过台湾水产界数度改良品种,才逐渐被利用与开发商业化生产,业界成立策略联盟,2002年以「台湾鲷」之名,建立品牌与形象,营销全球市场。吴郭鱼不像有些外来种,例如泰国鳢,风行一时,随即被弃而不顾,反而历经多次的品种改良,成为台湾在地的独特养殖对象,这段历程,正如其名,可说是从吴郭鱼到台湾鲷的转变过程。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24、【演讲】罗婉娴:西方医学与亚洲殖民地:以香港为研究个案 时间:2019年6月21日(周五)15:00-17:00 地点: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大楼七楼701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生命医疗史研究室 主讲人:罗婉娴(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讲师) 内容简介: 主持人:李尚仁(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 本演讲无须事先报名,欢迎莅临听讲。 25、【演讲】阮大仁:行书的遒劲与节奏感——学米颠笔力 + 寻王羲之韵致 = 研写出自己的书法风格 时间:2019年6月22日(周六)10:00-11:30 地点:创时讲堂(台北市金山南路二段222号6楼) 主办单位: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 主讲人:阮大仁(美国圣母大学数学博士、书法家、作家) 联络人:张小姐 内容简介: 为什么赵孟俯力学王羲之,亦步亦趋字字酷似,但是通篇的笔意却不像? 如何从米南宫的遒劲与二王的节奏感之间,探寻出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 【讲堂提要】 自东晋二王到北宋米芾,晋唐宋人写行书,是一行一行去写的。从元代的赵孟俯到今天,大家写行书是一个一个字去写的。这两段时期各为七百年之长,此即行书有古今之不同,原因在哪里?为甚么? 阮大仁博士用物理及数学的观点加以分析及研究,只要是会驾驶汽车或机车,而且曾经学过中学物理中的牛顿力学的听众,一定听得懂,也很容易上手,并学习用古法去写行书,兼得笔力与神韵,就是有遒劲与节奏感,可以从中择选和寻找自己的书法风格。 【讲者简介】 阮大仁博士毕业于台湾大学数学系,后赴美国进修,先后取得美国圣母大学数学博士、威斯康辛大学企管硕士及史丹佛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曾任大学教授、高科技公司,以及银行业之各级职务,并自行创业,现已退休。业余嗜好文史及书法创作,曾私淑于右任,研究「正史」、兼通「野史」,人称「二史堂主人」,著作包含《放声集》第一辑──台湾民权与人权、第二辑──蒋介石日记中的当代人物、第三辑──蒋介石日记中的抗战初始,《蒋中正日记揭密:从风雨飘摇到大局初定》、《翰墨随心:阮大仁书法集》,以及2019年新书《一号作战暨战后东亚局势的影响》等。 【报名信息】 费用:每位500元(现场缴费即可,请自备零钱) 采网络报名:https://bit.ly/2wrbt2k 26、【演讲】萧凤霞:珠江流域的世界联系:一个历史视角与文化布局 时间:2019年6月26日(周三)14:00-16:30 地点:台湾大学校史馆中央展厅(台北市罗斯福路四段一号) 主讲人:萧凤霞(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教授) 联络人:蔡乙佳,E-mail: yjtsai23@ntu.edu.tw 内容简介: 主持人:简美玲(国立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 华南研究是近代人类学汉人研究发轫极重要的据点,萧凤霞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该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历史、政经变迁等议题;田野工作与历史考究皆成果丰硕,并提升至具有国际性的比较视野。本场讲座她将以珠江流域为视角,讨论南中国历来作为与海洋文明、亚洲、世界交流时,历史与现代的发展与所扮演的角色。 27、【演讲】施正峰:美国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对台湾的兴趣 时间:2019年6月27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施正峰(国立东华大学民族事务与发展学系教授)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壹、美国建国前后在亚洲的投石问路 贰、南北战争前到远东的美国海军 参、美国海军在十九世纪的发展 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发展 伍、美国在镀金时期对台湾的觊觎 陆、牡丹社事件背后的美国因素 柒、美国在二次大战期间对台湾的盘算 捌、美国海军陆战队到台湾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28、【演讲】Joan Judge:Thinking with Cheap Print: Usable Knowledge and Mass Politics in China’s Long Republic 时间:2019年6月28日(周五)10:00-12:00 地点: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楼一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近史所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群 主讲人:Prof. Joan Judge (York University) 29、【演讲】Ulrike Strasser:Narrating Fear, Faith, and Religious Difference in the Early Enlightenment: Jesuit Reports of Transoceanic Boat Journeys in Joseph Stoecklein’s Neuer-Weltbott (1726-1761) 时间:2019年7月1日(周一)15:00-17:00 地点: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楼一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近史所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群 主讲人:Prof. Ulrike Strasser (UCSD History) 30、【演讲】李毓岚:林献堂生活中的女性:以杨水心与陈岺为主 时间:2019年7月11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李毓岚(国立中兴大学历史系教授)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目前台湾人写的日记,已发掘出数十种,部分已正式出版,绝大多数的记主均是男性,不过,在男性记主的日记中,常常有许多他们生活周遭女性的纪录,因此男性日记亦是珍贵的妇女史数据,例如林献堂在日记中对其妻子、女儿、媳妇与其他雾峰林家的女性有不少着墨。最特别的是林献堂的妻子杨水心、林献堂的堂嫂陈岺本身亦有日记留存,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杨水心留下1928 年、1930年、1934年、1942年共4册日记,日记中的她尽力为林家打理家务,同时有自己的休闲生活,并参与妇女团体,呈现出与传统女性不同的开朗自在形象。陈岺留有1924年的日记一本,当时其夫林纪堂已亡故,因此她必须担负起主持家计与教养儿子的重任,心情较为苦闷。 杨水心与陈岺都是未受过新式教育,但能读写的女性,从她们的日记可一窥日治时期社会领导阶层家庭妇女的生活样貌,有其重要性。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31、【演讲】许瑞浩:从小团体行动到群体运动:《台湾政论》与台湾民主运动的发展 时间:2019年7月18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许瑞浩(国史馆修纂处处长)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台湾政论》于1975年由黄信介、康宁祥等人创办,是党外政论杂志的源头与典范,也是战后本土异议人士首次有系统、有目标、有计划地集体表达对国事和政情的看法,以其为核心结合新一代本土菁英所从事的政治反对运动被视为党外运动的肇端。我们将从环境与结构的角度考察其生成的时代背景,从组织与动员的角度分析其何以能发动集体政治行动,从策略与行动的角度检视其行动过程及影响,从而探究《台湾政论》如何从小团体行动发展成推动民主的群体运动。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32、【演讲】林玉茹:由盐鱼到鲍鱼、海参:晚清北台湾海产的生产和消费 时间:2019年7月25日(周四)14:00-16:00 地点:国史馆4楼大礼堂(台北市中正区长沙街1段2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 主讲人:林玉茹(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 联络人:国史馆采集处第3科,Tel: 02-2316-1055 内容简介: 台湾是个海岛,但是清代的北台湾海产的生产相当不足,必须要大量进口海产。海产进口也由盐鱼为主,逐渐增加鲍鱼、海参等高级品、舶来品。本演讲将利用海关报告、领事报告以及民间文书,说明为何北台湾海产生产不足,又在哪些因素之下造成海产消费的变化。 ※教师及公务人员全程参与者,可核发研习时数2小时 33、【系列演讲】张炎宪台湾史新锐学者讲座 时间:2019年3-7月,共5场 地点:228国家纪念馆(台北市中正区南海路54号1F) 主办单位: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联络人:Tel: 02-2712-2836 内容简介: 主持人:戴宝村(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秘书长) 6月15日 14:00-16:00 从人群的隔离与跨界看台湾原汉关系的转变(1930-1960s)(陈慧先,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7月20日 14:00-16:00 兴策拓海:日治时代台湾水产业的移植、转型与发展(蔡升璋,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协同档案研究员) 34、【研习营】2019妇女史研习营:性别视角下的全球 时间:2019年6月24日至27日 地点: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第二会议室(台北市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妇女与性别研究群 联络人:林艳均,E-mail: wghrgroup2019@gmail.com 内容简介: 研习目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妇女与性别研究群为提倡妇女与性别史,鼓励年轻学子投入该领域,特邀请各领域的学者专家,讲授如何利用性别的概念,重新探索性别史、全球史两种学科交会的发展。本次「2019妇女史研习营:性别视角下的全球史」,希望透过教师授课及学生实习,共同研讨妇女史、全球史交会之下的研究方法。藉此提高学生对此一学科的兴趣,并结合不同研究领域的妇女史专家,共同思考妇女史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研习活动: 本次活动是以硕、博士研究生为对象,课程内容包括演讲与实习。大会特别邀请Ulrike Strasser教授(UCSD)担任专题演讲,分析性别史和全球史的交会与局势。专题课程则分别邀请学者专家,探讨如何利用妇女与性别的概念,以及在全球史的范畴下,解析各种不同的史料。每堂课3小时,课程内容包含演讲与实习。本次研习营除了专题讨论,并设有「研究计划习作」场次,希望协助学生了解研究计划的组成与写作方式。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群 研习时间:2019年6月24日(一)至6月27日(四) 研习地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第二会议室 研习对象:各大专院硕、博士研究生 录取名额:正取30名,备取5名。 报名信息: 1. 报名日期:已截止 2. 报名流程: 录取学员若未在期限内缴交研究计划,视同放弃资格,并由主办单位以email通知备取学员依序递补;备取学员须于6月10日前缴交研究计划乙份,才得参加研习营。 研习费用:通过甄选者,于研习营首日缴交报名费2000元,全勤者(每堂课均需参与,且不迟到早退)可全数退还。 联系办法: Email: wghrgroup2019@gmail.com 林艳均小姐 注意事项: 1. 研习营活动不接受现场报名及旁听,未被录取者,请勿前往。 2. 凡报名即视同认可并接受本研习营之各项规定,请按照报名程序缴交数据。 3. 研习营活动前如遇不可抗力之重大事故而无法如期举行,主办单位将于本网站公告之,并另择期举行。 4. 研习营相关讯息将随时透过本网站公布与更新,请参加者自行留意。 35、【研习营】民国史研习营:近代中国的区域发展与政治、文化变迁 时间:2019年7月7日至14日 地点:中国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联络人:赵可亚,E-mail: keyazhao20161226@gmail.com 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的诞生与发展是经过非常独特的历程。古老的中国文明历经现代化的淬练后,演变成崭新的中国文化,影响方方面面的拓展,由边陲到中央,由一元到多元,在此过程之中各区域有不同的发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从1980年代开始即致力于中国近代化的区域研究,曾出版多本专书探究各区域的近代化。近年来新史料不断被挖掘出来,许多研究视角的再检视,就更加丰富中国近代区域探究。此外,边区与内地的交往互动也呈现多元的面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为了促进两岸的学术交流,今年更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拟于2019年7月7-14日召开「近代中国的区域发展与政治、文化变迁」学术研习营。研习营为期共六天,含四天的讲习、二天的田野考察,针对近代中国区域研究发展的过程带来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迁与发展,并进而就相关的中国近现代重要议题共同探讨。此次研习营将邀请两岸学者和学员,进行专题讲座、讨论,并举办学术沙龙,让学者与学员在轻松环境下充分交流。参与学员除透过讲座聆听各领域学者的论述,并亲炙名家风采;两岸学员间亦透过研究计划的发表与分组讨论,建立深厚的学术交流基础。 研习营讲座安排 专题讲座:邀请知名学者针对近代中国的区域发展与政治、文化、思想、宗教等各类主题演讲。 专题讨论:由学员口头发表其研究计划,并由与会专家与学员共同讨论与评议。 学术沙龙: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谈论其学思历程,除增进对年轻学员的启发,并让两岸与海外学员在学术路上拓展学术网络。 田野参访:参访长春市内及近郊之古迹各一天。 报名资格与学员义务 本研习营以研究近代中国的区域发展为主要议题,或中国近代史为研究课题之博士生及取得博士学位三年内之青年学者为优先,亦开放硕士生二年级以上报名;非中国近代史相关领域请勿报名。 欲报名者,请于2019年4月22日至5月3日期间,提交报名表与研究计划书Word档(请勿上传PDF文件),主办单位将依研究计划审查结果决定录取名单。正、备取名单将于2019年5月14日公布,并以Email通知本人。 学员必须全程参与研习营活动,不得中途离会。除研究计划外,学员应于研习营最后一日提交研习营心得报告(二千字以内)。 招生名额 台湾学员15名。 大陆学员25名。 港澳学员5名。 海外学员5名。 费用: 本研习营不需缴交任何费用,食宿均由主办单位负责,研习期间所有学员均须入住宾馆。 主办单位提供台湾学员赴陆来回机票费定额补助。另港澳、海外学员则请自付旅费。机票、签证/台胞证等事宜须自行办理,主办单位不提供代办服务。 师资(暂定,依正体字姓氏笔画排序) 王明珂 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王建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吕芳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吴启讷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汪朝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长 林志宏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林桶法 辅仁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林满红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金以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 柯惠铃 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茅海建 澳门大学特聘教授 唐启华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马敏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高士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力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哲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立文 文化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谦平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黄自进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黄克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杨天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杨奎松 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9 董灏智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刘景岚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刘维开 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潘光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郑成林 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韩东育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罗志田 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联络方式 Email: 赵可亚(keyazhao20161226@gmail.com) 地址: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36、【研习营】2019亚洲佛教艺术研习营:敦煌佛教艺术 时间:2019年8月30日至9月1日 地点:台北荣民总医院致德楼一楼会议厅(台北市北投区石牌路二段322号) 主办单位:谢许英文化艺术基金会、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永修精舍 联络人:Tel: 02-2895-9977 内容简介: 8月30日 敦煌文献的发现与佛教文化的研究(郑阿财) 飞天艺术之谜(赵声良) 敦煌北凉石塔艺术(崔中慧) 敦煌第44窟华严经变图(陈俊吉) 8月31日 从敦煌旧照片看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李美贤) 文明间的对话:译码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图像(张元林) 「心灯」——敦煌研究院壁画的临摹历程(华亮) 敦煌石窟的图像与仪式(赖文英) 9月1日 敦煌壁画中的风景画(赵声良) 炳灵寺九十窟揭取的明代藏传佛教壁画的「补色」修复(华亮) 敦煌法华经变的演变(张元林) 敦煌莫高窟第14窟晚唐密教图像(郭佑孟) 37、【研习营】华夷风起:槟城文史研习营 时间:2019年7月7日至13日 地点:马来西亚槟城 主办单位: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 联络人:黄忆晴,Tel: 886-2-2789-8202;d07121006@ntu.edu.tw 内容简介: 本研习营拟于2019年7月7日至7月13日,于马来西亚槟城举办为期7天的暑期研习营,预计招收东南亚、两岸三地与留学国外文史相关科系的博士生与年轻学者约36人。研习营的主要目的有二:希望深化并开拓各地青年的人文研究新视野,增广对东南亚华人移民、社会、历史文化之认识;另一方面,也期待学员之间相互学习,并促进更深入、跨学科与跨领域间的交流与对话。 槟城作为马来西亚最多华人聚集的城市,其首府乔治市于2008年被正式编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区(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这座城市,前身是英殖民地,至今仍存留许多各式风格的历史遗迹建筑,包括家庙、会馆、庙宇、教堂、碉堡、钟楼等。除了丰富的历史景观,此地不仅华人、华语与方言文化扎根颇深,同时也兼融了马来、印度、英国等各族文化。无论是多元族群、华人移民、方言社群、殖民历史或海洋贸易等,此地独特的历史脉动与在地生活经验,使其成为历史、语言、文化、文学等东南亚人文研究领域的重要坐标。 缘此,本研习营将地点设定在槟城,并邀请相关领域著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讲题涵盖不同学科,包括历史经济、社群教育、宗教建筑以及文学语言,期许加强学员对槟城跨文化、跨族群等多元性质的认识。期间,学员将对槟城的人文世界展开实地田野考察,亲身走访当地的宗祠庙宇、会馆、博物馆与华人生活区域等文化地景,并与当地文史工作者进行交流与经验分享。通过以上活动,期能加深学员对华人文化生态、后殖民历史、峇峇娘惹文化等面向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在人文领域中创造、更新更多元的学术议题与研究取径。 38、【研习营】民国史研习营:近代中国的区域发展与政治、文化变迁 时间:2019年7月7日至14日 地点:马来西亚槟城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 联络人:赵可亚,E-mail: keyazhao20161226@gmail.com 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的诞生与发展是经过非常独特的历程。古老的中国文明历经现代化的淬练后,演变成崭新的中国文化,影响方方面面的拓展,由边陲到中央,由一元到多元,在此过程之中各区域有不同的发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从1980年代开始即致力于中国近代化的区域研究,曾出版多本专书探究各区域的近代化。近年来新史料不断被挖掘出来,许多研究视角的再检视,就更加丰富中国近代区域探究。此外,边区与内地的交往互动也呈现多元的面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为了促进两岸的学术交流,今年更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拟于2019年7月7-14日召开「近代中国的区域发展与政治、文化变迁」学术研习营。研习营为期共六天,含四天的讲习、二天的田野考察,针对近代中国区域研究发展的过程带来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迁与发展,并进而就相关的中国近现代重要议题共同探讨。此次研习营将邀请两岸学者和学员,进行专题讲座、讨论,并举办学术沙龙,让学者与学员在轻松环境下充分交流。参与学员除透过讲座聆听各领域学者的论述,并亲炙名家风采;两岸学员间亦透过研究计划的发表与分组讨论,建立深厚的学术交流基础。 研习营讲座安排 专题讲座:邀请知名学者针对近代中国的区域发展与政治、文化、思想、宗教等各类主题演讲。 专题讨论:由学员口头发表其研究计划,并由与会专家与学员共同讨论与评议。 学术沙龙: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谈论其学思历程,除增进对年轻学员的启发,并让两岸与海外学员在学术路上拓展学术网络。 田野参访:参访长春市内及近郊之古迹各一天。 报名资格与学员义务 本研习营以研究近代中国的区域发展为主要议题,或中国近代史为研究课题之博士生及取得博士学位三年内之青年学者为优先,亦开放硕士生二年级以上报名;非中国近代史相关领域请勿报名。 欲报名者,请于2019年4月22日至5月3日期间,提交报名表与研究计划书Word档(请勿上传PDF文件),主办单位将依研究计划审查结果决定录取名单。正、备取名单将于2019年5月14日公布,并以Email通知本人。 学员必须全程参与研习营活动,不得中途离会。除研究计划外,学员应于研习营最后一日提交研习营心得报告(二千字以内)。 招生名额 台湾学员15名。 大陆学员25名。 港澳学员5名。 海外学员5名。 费用: 本研习营不需缴交任何费用,食宿均由主办单位负责,研习期间所有学员均须入住宾馆。 主办单位提供台湾学员赴陆来回机票费定额补助。另港澳、海外学员则请自付旅费。机票、签证/台胞证等事宜须自行办理,主办单位不提供代办服务。 师资(暂定,依正体字姓氏笔画排序) 王明珂 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王建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吕芳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吴启讷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汪朝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长 林志宏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林桶法 辅仁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林满红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金以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 柯惠铃 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茅海建 澳门大学特聘教授 唐启华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马敏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高士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 力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哲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立文 文化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谦平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黄自进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黄克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杨天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杨奎松 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董灏智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刘景岚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刘维开 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潘光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郑成林 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韩东育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罗志田 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联络方式 Email: 赵可亚(keyazhao20161226@gmail.com) 地址: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39、【工作坊】Workshop: How does the ‘Pacific’ fit into the ‘Indo-Pacific’? The changing geopolitics of the Pacific Islands 时间:2019年6月6至7日(周四至周五) 地点:APCD Lecture Theatre, Hedley Bull Centre (130), corner of Garran Road and Liversidge Street, ANU 联络人:Mitch Clyne, E-mail: mitchell.clyne@anu.edu.au 内容简介: In the 2013 Defence White Paper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identified its zone of strategic interest as the Indo-Pacific, which it described as ‘connecting the Indian and Pacific Oceans through Southeast Asia’. That formulation was repeated in the 2016 Defence and the 2017 Foreign Policy White Papers and is increasingly used by the US, India, Japan and Indonesia. While academic and policy debate about the Indo-Pacific concept has been voluminous,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Pacific Islands fit into this strategic region has been overlooked. This changed when Dame Meg Taylor,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Pacific Islands Forum, emphasised during her keynote address to the ANU State of the Pacific conference her concern about the ‘recasting of geostrategic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under the rubric of the ‘Indo-Pacific’’. A week earlier, Samoan Prime Minister Tuilaepa Sailele Malielegaoi delivered a speech in which he highlighted the ‘real risk of privileging Indo over the Pacific’. Both were concerned that the Indo-Pacific formulation encourages external powers to overlook the particularitie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cific Islands and to see the region primarily through the lens of geo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major powers. Pacific Islands’ leaders have responded by advancing the concept of the ‘Blue Pacific’. This formulation is intended to encourage Pacific Island states to act as a ‘Blue Continent’ based on their ‘shared stewardship of the Pacific Ocean’. Taylor has argued that this could see Pacific Island states ‘exercising stronger strategic autonomy’, ‘understanding…the strategic value of our region’ and ‘maintain[ing] our solidarity in the face of those who seek to divide us’. Featuring speakers from Australia and across the Pacific Islands, this two-day workshop will use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Pacific fits into the Indo-Pacific as a starting point to analyse the changing geopolitics of the Pacific Island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both the region and Australia. It will also ask whether the Blue Pacific concept has the potential to advance Pacific Islands’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pursuit of their strategic interests. The workshop is presented by the Strategic and Defence Studies Centre, Department of Pacific Affairs and National Security College, with additional funding from the College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Asia-Pacific Innovation Program. 40、【工作坊】原住民文学与环境人文工作坊 时间:2019年6月14日至15日 地点:国立中兴大学人文大楼102室、大安溪部落工作站(达观)、双崎部落 主办单位: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国立台湾大学、国立中兴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外国语文学系/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 联络人:蔡岱叡,Tel: 04-2284-0708;E-mail: treeboy0202@gmail.com 内容简介: 面临全球的生态危机,世界原住民与自然共生共存的传统生态知识与智能成为我们思考与创造环境伦理的重要参照。然而,原住民的历史经验与社会处境同时也见证了自然与人为因素带来的环境破坏与生态危机,如何威胁着人类的文明与生存。文学与记录片等文化生产具体展现了原住民与环境议题的密切关联,以及衍生出来的复杂权力关系。尤其是,原住民环境议题本身牵涉到人类学、民族志、历史学、宗教学、动植物科学、海洋与森林科学等不同学科与领域,使得相关文学与记录片再现不可避免地成为跨领域交错的场域。 本活动将以工作坊与文化参访的形式举行。工作坊将以「原住民文学与环境人文」为主题,聚焦于原住民文学与记录片中的环境再现与环境议题,探讨以下问题:这些作品中的跨领域面向如何呈现人类在自然中生存的韧性(resilience)与脆弱性(vulnerability),以及其中牵涉到的种族、性别与阶级权力关系?这些文化再现如何呈现原住民以集体或个人的形式,利用传统生态知识因应环境变迁与灾难的可能性与挑战?声音、文字与影像再现的跨领域对话如何打破既有的学科疆界,深化或反思不同学科的规范与知识生产?除了论文发表之外,本工作坊亦邀请文学与记录片创作者参与座谈,针对他们作品中的原住民与环境议题之交错进行讨论。工作坊结束后将安排原住民部落环境生态与文化参访行程,藉由在地原住民专家引领实地走读与踏查,体验原住民文学与文化生活中体现的自然观点与环境人文思维。 41、【展览】心相.万象——大航海时代的浙江精神 时间:2019年4月16日至6月16日止 地点:浙江美术馆7、8、9、10号厅(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138号) 主办单位:浙江美术馆、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 联络人:Tel: 0571-87078700 报导者: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 内容简介: 浙江美术馆开馆十周年的首个纪念特展,展览精选逾百件明朝精英创作的书画作品、古籍文献等相关资料作为承载精神文化的物质题材,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应邀展出87件组馆藏精选明代书画作品。 此展以15至17世纪大航海时代的中外交流史为考虑背景,以李之藻、朱舜水、王阳明、黄宗羲、张煌言、黄媛介、徐渭、陈洪绶等为代表的明朝浙籍及旅浙先贤人物的历史事迹,讲述中国故事的浙江篇章。综合反映浙江精神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历史风貌,阐释浙江地域的文化精神及其在明朝与海外的深远影响。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上午9:00-下午5:00 周一休馆(国定例假日照常开放) 42、【展览】逆旅 ‧ 一九四九:台湾战后移民文学特展 时间:2019年3月29日至12月22日 地点:国立台湾文学馆1楼展览室D(台南市中西区中正路1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文学馆 联络人:Tel: (06)221-7201 内容简介: 如何谈论一九四九的移民文学?如果只谈这一群人的乡愁,描述的恐怕都在远方;如果只问另一群人对他们的印象,听到的恐怕只剩下成见。其实,「这一群人」和「另一群人」之间还有更多理解及误解的时刻、更多矛盾幽微的互动──尤其在文学作品之中。 当然,「这群人」不是均质的集合,贫富差距、出身歧异、阶级敌意、利益对立,都是冲突之源。「台湾战后移民」亦然,既有高官豪门、中流群体、眷村兄弟,也就会有孤苦卑微的伶仃弱势者。他们一起承受一个荒谬的巨变,却极其迥异地展开生命历程。七十年了,台湾必须停止笼统的「老芋仔」、「外省人」、「老兵」的刻板印象。 在文学,我们会看到一九四九巨轮底下的人性与悲悯。 43、【展览】巨匠的剪影——张大千120岁纪念大展 时间:2019年4月1日至6月25日 地点:国立故宫博物院202、204、206、208、210、212陈列室(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主办单位:国立故宫博物院 联络人:Tel: 886-(2)-28812021 内容简介: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名爰,字季爰,别署大千居士,斋名大风堂。自幼跟随母亲曾友贞(1861-1936)习画,后于上海拜曾熙(1861-1930)、李瑞清(1867-1920)为师,学习诗文书画。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曾赴东瀛学习染织,又一度入寺为僧,战火中还远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民国卅八年后旅居海外,在亚、欧、美洲均举办过画展,是廿世纪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六十五年来台定居,并终老于摩耶精舍。 大千先生的画艺深受石涛(1642-1707)和八大山人(1626-1705)影响,并溯源至隋唐、北魏,长年沉浸于古代诸名家,尽收传统笔墨技法之精髓,从山水到人物、花鸟、畜兽等,各种画科无一不臻妙境。热衷于古书画的研究学习,让他成为重要的鉴赏家,对绘画史也有精辟见解。晚年发展出气势撼人的泼墨泼彩画风,开拓水墨新境界,成为标志性的代表。书法兼擅诸体,善于临仿不同书风,更融合成奇肆雄强的鲜明书风,与其精妙画风相得益彰。长达六十多年的画龄,加上勤于创作,传世作品数量空前庞大,为世人留下可观的文化资产。 大千先生与国立故宫博物院关系匪浅,身后将他珍藏之书画及用印遗赠予本院典藏,同时也将居所摩耶精舍捐出成立纪念馆,由本院代为管理。今年适逢张大千一百二十岁生日,特从本院丰富典藏及国立历史博物馆寄存之作品中,精选出书画精品、印章与珍贵照片,希望能具体反映大千先生早、中、晚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与精神,让观众重睹其精采绝伦的艺术传奇与大师风采。 本展览全年开放:08:30~18:30。 夜间开放时段: 每周五、周六18:30 ~ 21:00。 44、【展览】他们的年代:1930~1960年代影像展 时间:2018年11月11日至2019年7月28日 地点:二二八国家纪念馆2楼南翼(台北市中正区南海路54号) 主办单位: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二二八国家纪念馆 内容简介: 1930~1960年代,台湾历经日治时期、二战轰炸、国府军接管等政权移转、战事及撼动台湾社会的事件,战争的破坏让昔日的繁华生活及瑰丽建筑不复存在,战后又面临统治权急遽翻转,身份认同也陷入混乱摇摆。 在这期间,除了摄影名家外,还有些平民摄影及档案照片,透过镜头留下珍贵的历史纪录,及不同的统治者基于不同目的,拍摄与台湾相关的纪录或宣传影片。这些影像摄影作品仅是特定时空的片段画面,无法完整还原当时的环境背景,但仍不失为一窥这段历史的切入视角,而具浓厚宣传意味的影片,以现代眼光或许有些荒谬,却也保留当时的生活面貌。 展览中透过静态的影像纪录及动态的录像作品,介绍日治台湾的庶民百态、战时的动员状态、轰炸下的断垣残壁以及战后的困顿环境,呈现台湾这段身不由己的动荡年代。 本展览开放时间为周二~周日 10:00~17:00(周一休馆,恰逢国定假日开馆,次日休馆) 45、【展览】东周实相──河南出土东周文物展 时间:2019年5月15日起 地点: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1楼(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30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 联络人:Tel: (02)2652-3180 内容简介: 东周时代(770-221 BCE)的面貌非常多样,比方在这段期间列国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等,他们的哲学思辨,对于人类全体有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极其恐怖的时代,中原各国领袖,在贪婪性的驱使下,各找借口,举兵厮杀,一场战事下来,将士死伤动辄数万人。中原核心以外,东周时代的东亚大陆还有很多中国古代经典未曾记载的国家与政治实体,有的被迫参与这场竞争,有的无端被卷入而消失在历史的洪流。 所以,这个展览虽称「东周实相」,但事实上仅是东周真实面貌的一个小窗口。本次展出东周时代郑国与晋国墓葬的出土器物,分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年在汲县山彪镇、辉县琉璃阁进行的考古发掘,它们是春秋中期到战国初期(ca. 600-400 BCE)的墓葬出土的器物。还有国立历史博物馆典藏,同样来自辉县琉璃阁的两座墓葬的部分发掘品,以及更早以前在新郑李家楼发掘的墓葬出土品,后者是在「前考古时期」由河南地方人士组织挖掘所得的。 本展览分为三个单元,首先是以国立历史博物馆藏的河南发掘品为主,包括李家楼与琉璃阁的重器。第二、三单元是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发掘品,一是辉县琉璃阁60号墓的器物,以及山彪镇1号墓的器物。这两部分是整墓出土品一起展出。从这批展品,我们可以看到东周中原地区高级贵族生活的面貌,由于我们的展品跨越春秋中期到战国初期,从器物间的比较,可以看出风格上的转变,特别是晋国铜器,从早期迷惘与失落的神态(琉璃阁),进入到由新田(晋都)作坊生产的器物,具有自信与进取的风格(山彪镇)。晋国迁都到新田(575 BCE)以后,经过大约百年的开发,经济发达,此时的青铜器反映当时人们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我们称为「新田风格」。 (摘自《汉学研究通讯》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