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钟 两会提出加强文言文的考试比重,引起了众多学校、老师、家长及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重视。文言文确实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题,学生读不懂,不明所以,有时15分的题甚至只得3、4分,连这3、4分可能也是懵对的。 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源”和“根”,是彰显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中蕴含着先人的智慧,不仅仅因为其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还因为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优美、简洁,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有很大帮助。 所以,学习文言文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学识,更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资料图 图源网络) 文言文这么难,怎么才能学好呢? 一、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文言文的兴趣,才能主动去读,才能学好。 可是知道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并不能提高孩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宋代程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看不到文言文中的乐趣,肯定是不爱读的。所以首先要让孩子看到文言文中有意思的东西。 其实文言文中有意思的有很多,像《世说新语》中的魏晋的狂人们,有的看见猪喝酒喝得开心,就趴下和猪一同饮酒;有的和一个熟鸡蛋生气,用筷子扎、用鞋踩,鸡蛋还是不碎,干脆就捡起来用嘴嚼碎……多么荒唐可笑,不仅是孩子,我们看到这些也会捧腹大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资料图 图源网络) “意趣”指的不仅仅是乐趣,还有其中的蕴义,其中的历史、其中的情。在读古文之前,先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学史使人明智”,能够让学生对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学有一定的掌握,就更加有兴趣去阅读古文,去体会古人的情感,去感受古今之人的“千古共情”。 二、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想一下子就读懂所有的古文并非易事,万事都从简到繁,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要有广泛的阅读,但是要求循序渐进。 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学习文言文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读,再去尝试难的,从心理学上讲,这样大脑就会有成就感,就会更乐于、有动力去接受新的知识。 而读书不能浅尝辄止,要熟读且静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每一遍读都会有不同的体悟。 读古文要循序渐进(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文中是有一种“气”的,这种“气”就是古文的精美韵律,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音调的和谐,以及文章的内涵。桐城派说“因声求气”,读的时候体会语言的美,边读边思,层层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境界,达到一种审美的愉悦感,也就更能启发孩子的兴趣。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潜耳。” 熟读以至于成诵,将其融化为自己的生命体验,最后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巴金十二、三岁就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梁启超在30岁前就背诵了《史记》,郭沫若三岁时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这三位文学巨匠运用古文都能游刃有余,文采斐然。 三、古文“六观法”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想要读懂作者的文与情,就要有这“六观”:一观位体是指看文章的题材、结构等;二观置辞就是就是文章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三观通变就是与前人文章的比较,看其中的进步与退步之处;四观奇正,看看与同时代其他作品比的新奇、创新之处;五观事义,就是看文章所写的事情、意义;六观宫商,就是作品的音乐性,节奏感。 要对古文有全面的理解(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实这六观是观了文言文的“文”与“言”,“文”是情感,“言”是语言,两者可以单看,但又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促进的,不能割裂开来。文章的题材、手法都对文章的情感理解有帮助,而文章的情正是通过“言”而传达出来的。 这“六观”没有先后顺序,循序渐进地读,在读中思,在熟读与背诵之中不断地去体会,才能全面地理解一篇文章,达到深思,有了深思的结果,也就更能提高孩子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和兴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