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炎玉 前段时间某些汉字读音发生变化,一度引发热议。N多网友表示,自己小学好像都没毕业,更有甚者自嘲仿佛从来没有上过小学。 那些看着我们长大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一人一马变成了一个人边上马边送荔枝;“乡音未改鬓毛衰”,“摧”终于读成了“摔”;“远上寒山石径斜”,“斜”不用再迁就“家”和“花”了…… 还好,汉字自带“表意”体质,从来不怕读音变化。南来的北往的,甭管你是什么口音,一写出来,大家就都全明白了。所以,汉代的字典《说文解字》,我们现在还可以用。 汉字自带“表意”体质(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说文解字,其实就是说解文字。之所以要分开,是因为秦汉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称“字”——所谓“书法”,而非“字法”。后来,“字”也有了文字的意思,但与“文”各有分工:独体的字为“文”,合体的字为“字”。所以“文”说说就行了,而“字”则要拆解拆解。 一、怂和怼:别怂,也别怼 近年来这两个“网红字”很火啊!可惜,就像乾隆将小燕子当成了夏紫薇,认错亲了。网友这股神秘力量是怎么解释怂的呢?听从自己的内心,这也没错,因为怂的本意就是鼓励别人去做某事,但它的读音是三声。二声的那个是“㞞”——讽刺人软弱无能,这才是真的“㞞”。 还有这个“怼”啊,很明显是心与心的抵触与对抗。还以为只是打打“口水战”吗?这都已经上升到心理层面了。所以我们常说的那个字并不是四声的“怼”,而是三声的“㨃”——多说也就是动动手。 使用汉字切不可“认错亲”(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怕:你可长点儿心吧 害怕,源自于内心的空虚。如果内心一片空白,不怕才怪。淡定分为两种: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知,这个的保质期太短;二是八十一难终成佛的自知,健康且没有防腐剂。 李白“十步杀一人”,只是少年的无畏——不信你看他后来再也没有杀过人吧!而“仰天大笑出门去”则是终生的无悔。他知道自己的剑气和月光属于整个盛唐,而不是李隆基一个人的。 如果说“乌台诗案”是苏轼轻敌,那么“沧海寄余生”就是他轻世了。浮阎世界在他眼中都不值一提,还有什么值得他担心呢?心有底气,手有实力,人这辈子真没怕字什么事儿。 害怕,源于内心的空虚(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怵:心术非术 与电视剧无关,与苏洵的文章倒是有些关系。苏洵《权书·心术》载:“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人之道,亦先治心。如果人与人之间只有“术”,确实挺发怵的。有了尔虞我诈,便会提心吊胆;有了明争暗斗,便会胆战心惊。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若能心胸开阔、神定气安,何必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怵字还有诱惑的意思,读音如“旭”,都不是什么褒义。面对蝇营狗苟,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淡然,面对蜗角虚名,要有“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坚定。 为人之道,当先治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篇文章所选的字都带有一个“心”,就是希望大家对待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用心。“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形与意融为一体,文与字不分彼此。今天,我们用着千百年前的“说解之法”,让文字跨越时间和空间,启发我们的人性与人生,不愧有人惊叹:“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