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2019·7 1、华人宗教研究12期 时 间:2019年7月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华人宗教研究中心 报 导 者:国立政治大学华人宗教研究中心 内容简介: 【一般论文】 许蔚|真君背后的真君:许逊信仰文本中的施岑信仰潜流、施岑降笔的正典化以及许逊神格的下降与在地化 祁刚|祖师与地主:民间道坛历史的文本构成──以浙江泰顺南部为例 李志诚|当代中国道教的跨地域网络建构:以1980 年代至今香港及澳门道教与中国内地的交流为中心 王坤利|触君父的至德元帅:论太岁神殷郊的形象问题 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0本第2分 时 间:2019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内容简介: 秦汉律令中的婚姻与奸(刘欣宁) 论宋太宗的法律事功与法制困境──从《宋史‧刑法志》说起(赵晶) 清代到日治时代台湾统治理性的演变:以生命刑为中心的地方法律社会史考察(林文凯) 3、民俗曲艺第204期 时 间:2019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 内容简介: 【江南地方宗教专辑】 Introduction(Vincent Goossaert and Paul R. Katz) 【专题:研究论文】 宋元以来王江泾的商业、移民与地方信仰(王健) 宋元以来江苏常熟真武崇拜考(巫能昌) 潘曾沂的信仰与生活世界:兼论清中叶江南的居士佛教(邵佳德) 船与岸:东太湖流域民间信仰中的两种传统(朱明川) 【专题:田野调查报告】 张家港地区荐亡法会仪式与宣卷调查报告(李淑如) 4、清华学报第49卷第2期 时 间:2019年6月 出版单位:新竹:国立清华大学 内容简介: 从若干字词用法谈清华简《系年》的作者及文本构成(巫雪如) 伦理与美学的双环回中:《孟》、《庄》在当代的修养与批判(陈康宁) 「内在他者」——论庄子思想中「生命的有限性」与「实践的可能性」(刘沧龙) 法祖讲学:明中后期《高皇帝御制文集》刊行及其意义(郭嘉辉) 细说宜兰漳州腔hun55[33]su55的成因及其相关议题(许慧娟) 5、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50期 时 间:2019年5月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 孝文崇拜与东魏政治(胡胜源) 国际法会及其历史之初探(1912-1916)(冯先祥) 一战期间英国对伊朗北方局势的观察与对应(1914-1917)(陈立樵) 战时与战后初期台湾农业组织的调整与变革(1941-1948)(黄仁姿、薛化元) 6、新史学第30卷第1期 时 间:2019年3月 出版单位:台北:《新史学》杂志社 内容简介: 【论文】 制度变迁与商业利益——以中英商人在台湾樟脑贸易的行动为中心(1850-1868)(李佩蓁) 《湘学报》的经营、流通以及其在维新运动史上的位置(八百谷晃义) 中国即田野——毕士博及中国于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学术界的地位(罗景文) 【书评】 古典与现代政治思想的历史纵深——评Melissa Lane, Greek and Roman Political (曾怡嘉) 7、老成谋国:纪念沈昌焕先生逝世20周年研讨会实录 时 间:2019年7月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作 者:中国近代史学会 编着 内容简介: ▍1946:南共北、正分裂:由《沈昌焕日记》看马歇尔调处国共冲突之成败关键/萧明礼 一、一本日记展开的历史 二、全书章节安排与内容简述 ▍蒋中正日记中的沈昌焕/陈立文 一、前言 二、日常谈话、听取工作报告或给予工作指示 三、特定工作的指派或重大事件的商讨 四、蒋中正对沈昌焕的不满 ▍从沈昌焕与李光耀的互动看中华民国与新加坡的关系/杨善尧 一、前言 二、首访:李光耀的首次访华之行 三、便函:书信中的沈昌焕与李光耀 四、媒介:促成两国领袖深厚友谊的沈昌焕 五、结语 ▍沈昌焕与南越中华理事会馆产业之交涉(1960-1962)/陈世局 一、前言 二、中越两国对第133号法令之看法与反应 三、1960年7月确立交涉方向 四、1960年8月-12月向南越积极交涉 五、持续交涉与落幕 六、结语 ▍沈昌焕稳固中泰邦谊的努力(1960-1975)/许峰源 一、前言 二、泰王蒲美蓬访台与沈昌焕出访泰国 三、安排蒋经国特使访问泰国 四、处理中泰玉米贸易纷争 五、落实泰王山地计划 六、结语 ▍论战后台日经济构造与外交官沈昌焕的活动(1960-1972)/洪绍洋 一、前言 二、日台经济中的政治与两岸分治要素 三、外交官沈昌焕与台日经济 四、结语 ▍沈昌焕与中华民国的「体育外交」/任天豪 一、前言 二、沈昌焕与中华民国外交领域 三、沈昌焕与中华民国体育领域 四、体育做为一种外交可能及沈昌焕的努力 五、体育做为一种外交行动及沈昌焕的贡献 六、结语 ▍沈昌焕与中法断交(1963-1964)/王文隆 一、提要 二、前言 三、升转进入外交部核心 四、法非政局的变化 五、中法断交后的去与留 六、中法断交之后 七、结语 8、艺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动与人际关系 时 间:2019年7月 出版单位: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作 者:黄宽重 着 内容简介: 导读:南宋历史的新认识 Introductory essay: A new perspective on Southern Song history 代绪论:南宋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Introduction: Political Developments, Society, and Culture in the Southern Song 议题编 Part One, Topics 壹、 南宋政治史研究的三重视角 1. Three Views in the Study of Southern Song Political History 贰、「嘉定现象」与南宋政治、社会研究刍议 2. The “Jiading Phenomenon”: A Proposal for the Study of Southern Song Politics and Society 研究编 Part Two, Studies 壹、中兴继统下的南宋艺文风尚 1. Artistic Fashions in Official Circles during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he Southern Song 贰、楼钥家族的文物搜藏与传承 2. Lou Yue’s Family Art Collection and its Transmission 参、 楼钥的艺文涵养养成及书画同好 3.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Lou Yue and His Friends in the Arts 肆、 刘宰的人际关系与乡里公益 4. Liu Zai’s Social Circle and the Local Public Weal 伍、 南宋中期士人的〈兰亭序〉品题 5. Mid-Southern Song Colophons on the“Orchid Pavilion Preface” 陆、南宋与元代士人的兰亭雅集 6. “Orchid Pavilion” Gatherings in the Southern Song and Yuan 评述编 Part Three, Perspectives 壹、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评述 1. An Evaluative Introduction to Deng Xiaonan, Zuzong zhi fa: Bei Song qianqi zhengzhi shulüe 贰、 陶希圣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历程 2. The Development of Dr. Tao Xisheng’s Research on Chinese Social History 余论:从士人艺文交流到移动社会的知识建构 Conclusion: From Literati Artistic Intera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a Mobile Society 9、大分流: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中国与欧洲为何走上不同道路? 时 间:2019年7月 出版单位:台北:卫城出版 作 者:Kenneth Pomeranz 着,黄中宪 翻译 内容简介: 本书英文书名为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导论 欧洲经济发展的比较、关联与叙事 第一部 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世界 第一章 欧洲领先亚洲?从人口、资本积累与技术解释欧洲发展 第二章 欧洲与亚洲的市场经济体 第二部 从新风气到新经济?消费、投资与资本主义 第二部的导论 第三章 奢侈性消费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四章 看得见的手:欧洲与亚洲境内的商行结构、社会政治结构、「资本主义」 第三部 超越亚当.斯密与马尔萨斯:从生态限制到持续性工业成长 第五章 共有的限制:生态不堪负荷的西欧与东亚 第六章 废除来自土地的限制:美洲这个新一类边陲地区 10、帝国的思考:日本帝国对台湾原住民的知识支配 时 间:2019年7月 出版单位:台北:卫城出版 作 者:松田京子 着,周俊宇 翻译 内容简介: 序章 第一章 战争报导中的台湾──领台战争与台湾原住民 第二章 作为台湾原住民教化政策的「内地」观光──以第一次「内地」观光(一八九七年)为中心 第三章 殖民主义和历史再现─—关于伊能嘉矩的调查实践与「台湾史」叙述 第四章 「帝国臣民」的外缘与「帝国」学知──领台前期台湾原住民法学相关言论的各个阶段 第五章 由台湾原住民的法律地位看原住民政策的展开 第六章 「五年计划理蕃事业」的暴力──作为「界线」的隘勇线 第七章 人类的「展示」与殖民地再现──以一九一二年拓殖博览会为中心 第八章 一九三○年代围绕台湾原住民的统绐实践与再现策略──「原始艺术」言论的展开 第九章 台湾国立公园与台湾原住民──殖民地观光的展开与原住民再现 第十章 「原始艺术」言论与台湾原住民──「起始」的叙述与殖民主义 终章 11、台北历史.空间.建筑:新庄、艋舺、西门、大龙峒、圆山、剑潭 时 间:2019年7月 出版单位:台北:左岸文化 作 者:王惠君 着 内容简介: 四百年前大台北地区人烟稀少,触目所及多为荒烟蔓草的景象。台北如何发展到今日繁荣的盛况?本书透过历史文献、照片、建筑图、地图和实地访查,构筑起台北的发展脉络。十八世纪的台北不似今日,当年天龙国没有龙,只有罗汉脚。汉人随着航运移居至此,开辟土地,兴建寺庙、形成街市。从清代的开拓、日本的建设到战后的发展,留下许多精彩故事与经典建筑。 本书作者透过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旧照片、建筑图和地图或石碑等遗物,加上实际走访调查,从实际留存下来或留存于影像中的建筑和街景,及曾经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故事,以清代、日治时期到战后的时间轴,串起台北都市空间变迁的过程。从新庄、万华和相邻的西门町地区,到北边的大龙峒、圆山和剑潭,作者将台北分成四个地区,从重要建筑的兴建、时代的背景和市街的发展,来看各地区空间发展的故事。 新庄最初因稻米生产和外销而兴起为市街,在日治时期市区规划后街屋新建立面牌楼,从留存的构造和装饰可以想象曾经有过的繁华。万华的名称来自旧名艋舺,这里曾经是原住民驾着小舟往来淡水河边的港口。由于大陆移民及两岸贸易往来,万华继新庄之后发展成热闹的市街。清代兴建寺庙和市街,经过日治时期的规划,红砖街屋栉比鳞次,拥有全台湾学生人数最多的小学。其中「剥皮寮历史街区」仍保存清代街道的样貌。 西门町原来是洼地,日治时期开始兴建街屋,日本商人在此经营各种商店,提供来台日人生活所需,开启了西门町的商业发展。洼地填高后形成新市区,西门町日益热闹,转型为时尚区。大龙峒、圆山和基隆河对岸的剑潭地区山明水秀,从清代以来就是关系密切、共同发展的地区。清代时同安人在此定居,兴建四十四坎街屋和保安宫,日治之初日本人设立圆山公园及对面的台湾神社,后来民间也兴建孔庙,在今天成为花博公园和圆山大饭店等重要地标。 从建筑的兴建过程及其建筑特色,可以知道这四个地区因开发时间和所在地理环境而有不同的地区特性。本书构筑台北历史、建筑与空间的发展脉络,细说台北从清代的开拓、日本人的西化与和风建设、战后的发展、家族崛起的故事、产业转换与公共政策的发展过程,带领读者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见证这段地虎变天龙的历程。 12、容忍与自由:打开胡适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 时 间:2019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作 者:潘光哲 选编 内容简介: 卷一.传统与现代 第一篇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第二篇 新思潮的意义 第三篇 杜威先生与中国 第四篇《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第五篇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第六篇 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第七篇 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 卷二.自由与容忍 第八篇 自由主义是什么? 第九篇 人权与约法 第十篇 从民主与独裁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政治信仰 第十一篇 陈独秀最后对于民主政治的见解序 第十二篇 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第十三篇 胡适致陈独秀 第十四篇 容忍与自由 卷三.个人与社会 第十五篇 易卜生主义 第十六篇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第十七篇 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 第十八篇 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 第十九篇 为学生运动进一言 第二十篇 贞操问题 13、近代日本哲学と东アジア 时 间:2019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作 者:藤田正胜、林永强 编着 内容简介: 绪论╱藤田正胜 【第一部 东アジアという视点から见た日本近代哲学】 第一章 近代日本哲学と东アジア╱藤田正胜 第二章 西洋哲学から见た东アジアの哲学――イタリアにおける西田几多郎のインターカルチャー的解釈を例として╱エンリコ・フォンガロ 第三章 韩国学术史の形成と近代日本――朝鲜儒者の「中华」意识に対する再考╱姜智恩 【第二部 东洋哲学の日本哲学】 第四章 井筒俊彦「东洋哲学」の论理――分节と无分节との同时现成╱西平直 第五章 呼応性と意味の论理――山内得立と高山岩男の考察をてがかりに╱朝仓友海 第六章 和辻哲郎の间柄――儒教から徳伦理学へ╱林永强 第七章 根本通明の『周易象义辩正』と明治天皇制╱吴伟明 第八章 丸山真男の江戸儒学论と「近代」╱蓝弘岳 结论╱藤田正胜 13、对日抗战印缅远征军写真照片集(1942-1945) 时 间:2019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博扬文化事业公司 作 者:阚正宗、俞明仁 编着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两本画册,第一本《拉姆加驻印军记》(Ramgath-now it can be told),英文本,出版年代不详,根据内容判断,原本可能是属军事机密档案,后来才公开;第二本《新一军战斗写真‧印缅远征画史》,1947年出版,中英对照本。 两本有时间关联性,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由孙立人将军所领导的新三十八军,为掩护全军后撤,孤军落后,而取道深山密林转进印度,最后转往拉姆加集训。同年八月,中国驻印军正式诞生。《拉姆加驻印军记》即是记载驻印军的训练过程,而《新一军战斗写真‧印缅远征画史》,则是驻印军经过训练后进行二次远征印度,最后取得最后胜利的战斗纪录。 14、台湾社会语言地理学研究:台湾语言的分类与分区Ⅰ+台湾语言地图集Ⅱ 时 间:2019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前卫出版 作 者:洪惟仁 着 内容简介: 本书为台湾社会地理语言学家洪惟仁自一九八五年起,历经三十多年,上山下海深入台湾各地,实际进行田野调查,并参照台湾所有语言与方言调查报告及世界最先进的语言分类学与语言地理学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的总成果。 本书分为二册:第一册《台湾语言的分类与分区:理论与方法》阐述当代台湾语言分类与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并说明其语言分布状态;第二册《台湾语言地图集》收录一○五张彩色精美语言地图,兼具宏观与微观,从各种角度与尺度,巨细靡遗地呈现台湾所有语种的分类与分布。一为理论一为实际,二册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合称《台湾社会语言地理学研究》(Studies on Social Language Geographic of Taiwan)。 第一册《台湾语言的分类与分区:理论与方法》(简称 CRLT)为本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概念,针对「社会语言地理学」的意义、「语言地理学」、「地理语言学」的分科、语言分类与语言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及台湾语言分布进行简要说明,并附「台湾语言分布全图」乙张做为参照。 第二册《台湾语言地图集》(简称LAT)为本计划深入全台湾各县市、乡镇、村里、聚落,针对所有台湾现存的语言、方言进行调查或观察、分析、研究,并做适当的语种分类与地理区划,利用GIS计算机软件ArcView绘制而成的彩色地图集。按区划层次,第二册地图集共绘制台湾全图5张,语言州图7张,区图21张、片图52张,地方图4张,县市图16张,共105张彩色精印地图,并附详尽的地图标示说明、「台湾语种分类系统表」、「台湾语言区划系统表」及参考数据。 15、高级传令兵:刘峙将军徐蚌会战战时日记 时 间:2019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作 者:刘峙 原著 内容简介: 一九四八年底爆发的徐蚌会战,是国共战争中最关键的战役。徐蚌会战,国军众不敌寡,损失五十万精锐,澈底改变了战争的天平,更种下国府败走台湾的因子。刘峙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在中山舰事件、北伐战争及中原大战诸役获胜连连、屡立战功,甚得蒋中正器重,被誉为「常胜将军」及「五虎上将」。一九四六年国共战争全面爆发,一九四八年六月,蒋中正任命刘峙为「徐州剿匪总司令」,为徐蚌会战的最高指挥官,他在战败后受到许多责难、更在战史上留下「无能」的污名。 本书是刘峙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战时日纪,是极其珍贵的第一手史料,记录徐蚌会战期间诸事,透露出政治干涉军事、指挥官无实权、布署及指挥失调、战略举棋不定、后勤补给不足、党员精神涣散、谄媚领袖之风,各种导致国民党全面溃败的原因。对于民国史及国共战争史皆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 16、书法哲学基础问题 时 间:2019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蕙风堂 作 者:林庆文 着 报导者:江灿腾教授 内容简介: 林庆文博士的新书《书法哲学基础问题》,在本年(2019)的4月,才在台北市著名的蕙风堂笔墨有限公司出版,平装。书的封面非常纯白素净,右上侧是直排典雅的书名与作者的纤细黑色字体,却具有强烈聚焦效用的极简主义现代艺术的美感。 但,本书并非传统汉字书法哲学的新诠释,也不是书法艺术哲学的形式与风格的思想探讨,而是根源性地从――手写躯体姿势变化与现实环境或自然景观之间,所存在的书法美学的根源性产生及其历史变革中,――各类书法形式的再现或复制设计的相关基础认知问题,来展开体系性结构的多层次新诠释。本书无疑的,可称它是当代台湾地区历来的此种类型的具原创性新作品。 本书的相关全部内容,主要是包括四大类主题归纳: 壹、 传统笔法的现代诠释。其各篇主题有:(a).〈笔法与身体经验历程—书法与身体美学初探〉、(b).〈线条象形及其表现形式〉、(c)〈汉字书写基础课程—「字」的完成及其应用〉、(d).〈书写的意志—关于自我的书写及其可能〉。 贰、 书法与空间精神。其各篇主题有:(a).〈对米芾《吴江舟中诗卷》所作关于「水上书写」的猜想〉、(b).〈招牌的隐喻:走读城市的街道文字〉。 参、 书法与当代文字的书写观念。其各篇主题有:(a).〈看见书写的条件〉、(b).〈在复制的时代看书法临摹的作用〉。 肆、 书法与文化主题。其各篇主题有:(a).〈神圣的书写—写经的宗教与审美蕲向〉、(b).〈竹林七贤︰文化主题的形成与运用〉。 以上这些内容,都是近年来,本书作者陆续发表于其所任教学校的各期年刊通识学报上相关论文,此次才改以体系性汇编出版的新原创性专著。 另外,在本书图示(页44、159、315、316)中,是在呈现几件本书作者个人的书法实例,大概是:以隶、草为主,隶书多取隶意结字,参酌杨淮表、石门颂一路的古隶,不刻意依傍一家;草书则尝试结合米芾的灵动与于右任的醇厚,在碑帖风格看似对立中,用发劲速度轻重快慢等节奏流畅的互补写法来呈现。这也意味着本书作者个人有相当的书法素养,并非只是透过阅读书法典籍中的相关概念,来理解其所论述的书法哲学的知识而已。至于书后附录本书作者几项有关书写的专利发明,也可见其探索各种书法研究的可能性之所以。 17、海洋国家日本的构想 时 间:2019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广场出版 作 者:高坂正尧 着,张帆 翻译 内容简介: 本书的初版发行于一九六五年,一九六九年又出了增订版。增订版为各篇论文添加了补注,补注的内容多来自于高坂在初版发行后撰写的著作与论文。由于本书收录的各篇最初发表在言论界杂志上,高坂非常希望详细地补充当初没有完整论述的部分。不过,补注的内容针对初版,并非大规模的修改。因此,本书收录的各篇论文,如实反映了高坂最初撰文时的思考与写作过程。 尽管如此,本书毕竟是将近四十年前的著作。在国际政治的格局与日本的内外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读者或许会有先入为主的判断:这本书的内容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呢?笔者相信,在阅读过程中,多数读者能从本书的文字中收获许多适用于当代的启示。当然,本书虽然已经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但书的内容仍旧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如果缺乏有关时代背景的知识,读者或许无法理解本书的内容。笔者将在下文中概括本书的内容,并从当代视角考察本书的意义,希望给读者们带来方便。 收录于本书的七篇论文中,开篇的《现实主义者的和平论》与结尾的《海洋国家日本的构想》最为重要。中间的五篇论文可以说是高坂更详细地探讨他在《现实主义者的和平论》中提出的观点、逐渐走向《海洋国家日本的构想》的思考过程。因此,笔者将首先详细分析《现实主义者的和平论》,然后简要概述中间的五篇论文,最后阐述《海洋国家日本的构想》的基本内容。 非武装中立论的魅力是其更加忠实于日本社会广泛肯定的价值,即宪法体现的绝对和平主义。高坂认为,外交政策不仅要追求国家安全,还必须追求某种理念的实现,而超越权力政治、实现绝对和平正是日本应该追求的价值。在这点上,高坂与指责宪法是「强制的产物」、和平主义是共产阵营的宣传的「保守派」划清了界限。 此外,中立论的观点并不充分,无视了如何从权力政治的现状顺利地走向绝对和平的理想的方法。例如,阪本断言只要日本决定了转向中立,其他问题就只是「高度的技术性问题」。高坂予以反驳,认为如何解决「技术性问题」与明确绝对和平在理念上的正确性同等重要。 在这点上,高坂批判中立论过于暧昧。首先,用互不侵犯条约取代美苏在远东地区的同盟集团、靠撤军限制东西方阵营的军事力量——这种做法值得考虑,但无论哪种措施都离不开具有能够制裁违规行为的实力的国家的支持。因此,同盟与这种意义上的中立并不矛盾。此外,有些人士期待国际局势的变化,主张日本率先实践中立主义。然而,这种想法无视了驻日美军支撑驻韩美军的现状。如果日本脱离日美同盟,驻韩美军会孤立,朝鲜半岛的均势将崩溃,这是有可能让日本陷入危机的过于危险的「赌博」。 为了克服权力政治、推动绝对和平的实现,重要的不是在同盟或中立之间「二选一」,而是把由同盟构成的均势作为前提,谋求缓解远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在这一选择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有可能进行对话。 高坂建议把下列缓解紧张局势的具体政策作为「第一步」: (一)日本与中共的邦交正常化(当时日本承认台湾国民党政府,与大陆共产党政府之间没有建交) (二)冻结进而削减(两大阵营)在朝鲜半岛的军队,反对武力统一半岛 (三)日本宣布不拥有核武器 (四)促成被称为「洛迦诺方式」的互不侵犯体制 (五)在不破坏均势的前提下削减(两大阵营)在远东地区的军队 如今看来,高坂的立论可以说反映了一九六0年代初期的时代精神。肯定宪法体现的作为战后日本理念的绝对和平——这是否定占领改革的主流保守派不会提出的设想。既肯定宪法理念、又肯定自卫队与日美安保——这是以修宪为目标的岸信介政权以承认日美安保条约的改定为代价而被迫下台后,日本政府才可能表明的立场。 此外,当时的战略理论的潮流——区分核武器与常规武力、指出常规武力在任何时代都具有一定作用——也强有力地支持着高坂的立论。有限战争理论同等看待核武器与常规无力,在一九五0年代风靡一时。然而,到了一九六0年代,学者们认为核武器与常规武力没有明确的差异,既然无法否定使用战术核武器会引发全面核战争的可能性,那么核大国也无法使用核武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常规武力的国家也可以组合运用外交手段与常规武力,在某种程度上用自己的方式实现安全保障。高坂建议日本宣布不拥有核武器,就有着这样的战略论的背景。 18、凝视时代:日治时期台湾的写真馆 时 间:2019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左岸文化 作 者:简永彬 等着 内容简介: 序 简永彬 前言 日治时期写真馆的影像追寻 简永彬 第一章 探索台湾摄影的源流:摄影术初登场 简永彬 汤姆生、马偕、爱德华兹与李仙得/中国早期银版摄影家/追溯台湾早期影像的线索 第二章 十九世纪台湾摄影的先行者 高志尊 一八五四,黑船上的银版摄影师/一八六○年代,爱德华兹与十九世纪台湾的影像/一八六六,柯林伍德、沙顿与巨蛇号的台湾踏查/一八六○年代之后外国传教士的身影与足迹/一八七○年代,毕齐礼及恒春知县周有基的肖像摄影 第三章 日治时期的台湾摄影 简永彬 ▌日治时期写真帖 写真帖与写真馆 ※专栏:从「横滨写真」到「绘叶书」 ▌营业写真馆 台湾人与日本人的竞争 ▌著名写真馆 林草:林写真馆/施强:二我写真馆/杨宝财:杨宝写真馆/彭瑞麟:亚圃庐写真馆/罗访梅、罗重台:罗访梅写真馆/吴金淼:金淼写真馆/张才:影心写场/陈振芳:振芳写真馆/黄玉柱:光华照相馆/林寿镒:林写真馆 ※专栏:帝国之眼:绘叶书中台湾的意象 徐佑骅 第四章 日治时期写真帖中的台湾视觉 徐佑骅 日治时期的台湾摄影/台湾写真帖的出版/台湾山岳写真/「蕃族」写真/打造由北而南的地理观看/消失的东台湾/政绩.观光.南进基地/殖民者的「看见台湾」 第五章 二战前后的台湾摄影界 林寿镒 台湾第一位写真学士/开启学习摄影的风潮/摄影技术提升/写真登录制度/战后摄影比赛盛行 第六章 日本摄影工业与教育的启发与展现 简永彬 ▌东京写真专门学校 (一)彭瑞麟(二)林有力(三)谢金俊 ▌东洋写真学校 ▌东京写真学校 ▌从精炭画像到写真术 ▌影像风格的主张和实践 (一)光源的运用逐渐成熟(二)修整底片技术的运用与演变(三)特殊技巧的开发(四)见证时代和记录社会活动的「外写」(五)业余摄影的滥觞 ※专栏:日治时期的服装 吴奇浩 ▌业余摄影 (一)张清言(二)杨肇嘉(三)李火增 ※专栏:日治写真里的生活场景 第七章 写真师的「秘技」 简永彬 ▌彭瑞麟 (一)漆器写真(二)三色碳墨转染天然色写真法(三)明胶重铬酸盐印相法(四)蓝晒法 ▌吴其章 19、「入世」与「出世」间的纠结:宣鼎及其《夜雨秋灯录》 时 间:2019年5月 出版单位:台北:博扬文化事业公司 作 者:盛洋 着 内容简介: 本书课题以晚清志怪小说集《夜雨秋灯录》及其作者宣鼎为出发点,主要以史学及哲学角度致力于研究该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创作动机。该课题近年来渐受学界重视,但其研究多是集中于文学层面,其史学及思想性之研究严重缺乏且有偏颇之处。本书旨在完善该课题之相关研究及纠正以往研究中之错误。晚清为时代大变革时期,大量文人致力于自强革新运动;但同样有不计其数的下层文人陷于时代更迭的迷茫之中。学界对晚清下层文人的研究极其有限,本书希望通过对宣鼎的研究为相关课题提供借鉴。 本书基于作者博士论文修订完成,原论文以德文撰写,已在德国以专著形式出版。此次汉语版并非简单的翻译工作,书中对原德文版内容作了部分修订并增补了作者新近的研究成果。 20、总督府档案与台湾统治 时 间:2019年5月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作 者: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编 内容简介: 1▌台湾总督的职务权限与台湾总督府机构/桧山幸夫 序 一、明治二十九年(1896)条例体制 二、明治三十年(1897)官制体制 三、大正八年(1919)官制体制 四、昭和十七年(1942)官制体制 结语 2▌台湾统治结构与台湾总督府档案/桧山幸夫 序 一、台湾统治法与台湾总督府 二、台湾总督的律令制定权 三、台湾总督的紧急律令制定权之限制 四、敕令之制定与台湾总督府档案 五、台湾总督的命令权与台湾总督府档案 结语 3▌台湾总督府之文书管理论/桧山幸夫 序 一、文书保存 二、文书编纂 三、文书应用 四、永久保存与限期保存文书 五、保存年限之判断基准 六、销毁文书 结语 4▌台湾总督府文书管理体制的建构与崩解/东山京子 序 一、展开期之文书管理体制 二、完成期之文书管理体制 三、战争时期之文书管理体制 结语 21、台湾省政府粮食处档案清册目录(一套5册) 时 间:2019年5月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作 者: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编 内容简介: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馆藏台湾省政府粮食处档案,收录台湾省政府粮食处及其所属宜兰、台北、桃园等14个管理处及肥料运销处等机关档案,共计54,391卷,时间涵盖自民国35年至93年。内容系有关稻米供需政策、米谷产量调查、米食推广、良质米产销辅导、米谷消费量、生产成本调查统计、稻米储运、加工技术研究发展、稻杂作面积航测及信息建立、农地耕种数据建立、走私米盐处理、侵盗及违反粮食管理等,显现战后政府为确保粮食供应无缺与避免民众恐慌,所规划相关生产调整、粮食管理、稳定价格以及质量管理等策略,着实提供台湾现况的借镜,重新找寻台湾米粮的定位与价值。 22、日本研究的转化与重构: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对话 时 间:2019年5月 出版单位:台北:翰芦图书出版公司 作 者:李世晖、远藤干 编着 内容简介: 本书主题为「日本研究的转化与重构」,系国立政治大学日本研究学位学程,邀请日本、台湾与星国学者专家,针对日本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发展,展开学术性的对话。全书14篇文章共分成三大篇,分别为: 第一篇「国际关系下的日本研究对话」:共收罗5篇文章,针对日本安全保障理论、亚洲安全保障体系、日本安全战略、台日国家利益互动、AIIB的政治经济意涵等议题进行探讨,主要围绕于日本的安全保障环境。 第二篇「政治学中的日本研究对话」:共收罗5篇文章,探讨日本政治制度变革、日本首相的国会解散权、日本选区划分的政治过程、日本女性参政的制度制约,以及日本地方行政的跨域治理。此一对话主要是聚焦在日本政治的「权力归属」议题。 第三篇「经济与社会文化下的日本研究对话」:共收罗4篇文章,分析日本教育体系的社福支持、日本研究伦理的现状课题、全球化下日本企业的新面貌,以及日本对台湾政治菁英民族观念等议题。 本书希望呈现出日本研究的多元观点,透过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以学术对话的方式,激发出更崭新的研究火花,并希望透过本书开启新的思考方向、发掘出更具研究价值的新议题,并以此高水平学术交流的成果展现,让台湾的日本研究成为亚太地区日本研究的模范平台。 23、朱熹的理学世界 时 间:2019年5月 出版单位:台北:翰芦图书出版公司 作 者:陈永宝 着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朱熹「理」学思想 第二章 朱熹「理学家」的称谓 第三章 朱熹「理学」的源流与佛学刺激 第四章 朱熹理学回归和禅学完结 第五章 朱熹伦理学的萌芽:「情」 第六章 朱熹伦理学的建构 第七章 朱熹理学美学 第八章 朱熹的「理先气后」(一) 第九章 朱熹的「理先气后」(二) 第十章 根源和工具:从笛卡尔哲学思想谈朱熹知识论的萌起 24、华人宗教与国族主义 时 间:2019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政大出版社 作 者:谢世维、郭承天 编 内容简介: 序一/谢世维 序二:华人社会的宗教与国族主义/郭承天 1 导论:华人社会的宗教国族主义/郭承天 2「我们是好公民」:检视当代中国政府与基督徒之间的张力/蔡彦仁 3 近当代道教的形塑与国族主义/谢世维 4 从民国时期的麦加朝觐叙述看中国穆斯林想象共同体的重构/蔡源林 5 国际法子与中国祖庭:以法鼓山全球化为例/李玉珍 6 多元认同与进香仪式:以解严之后两岸妈祖进香为例/张珣 7 基督教在香港:从执行文明化使命到反抗官方国族主义/王韵 25、台湾的后眷村时代:离散经验与社会想象的重构 时 间:2019年3月 出版单位:台北:翰芦图书出版公司 作 者:李佩霖 着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人的叙事与物的再现 第三章 人──眷村的过去与现在 第四章 物──眷村的现在与未来 第五章 结论 26、神谕与隐喻:台湾当代文学中的宗教书写及叙事 时 间:2019年2月 出版单位:台北:博扬文化事业公司 作 者:黄文成 着 内容简介: 前言:神思及缪思同构下的文学与文化视野 意义的想象与追寻—王家祥《小矮人之谜》与《魔神仔》的幻真叙事 灵魂附体与记忆轮回—李昂小说中鹿港神鬼传奇书写 仰首与回望─陈玉慧《海神家族》中的女神书写与主体认同 恶灵显影,人间失神—王幼华小说中人间相书写与叙事 从人格成神的生成谈台湾民间信仰传播—以台中地区之廖添丁与王勋为例 传奇是荣耀—黄武忠将军乡的庶民信仰及传奇书写 从神性到人性—台湾当代小说中的土地公信仰书写研究 27、香港电影与新加坡:冷战时代星港文化连系 1950-1965 时 间:2019年2月 出版单位: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作 者:麦欣恩 着 内容简介: 在1950年代,冷战形势令中国门户对外关闭,香港取代上海成为最重要的华文电影制作中心。新加坡与香港均位于竹幕中国之外,构筑了「海外华人」的共同属性。香港与星马当时同为英国殖民地,两地在政治及军事体制上形成连带;在文化上,星马地区是那个年代香港电影及文艺作品最大的市场,冷战时代的香港电影往往呈现出对于星马地区犹如亲属般亲密的「文化想象」,一条「电影文化环」就这样把星港联系起来。 本书采取文化史分析角度,兼具电影文本细读,探讨电懋(国泰)、光艺两间片厂所制作的六部星马题材电影,重新检视这道星港电影文化环的形成和断裂的先兆,以及香港电影的主体性如何透过他者的凝视而孵生。 28、重绘华语语系版图:冷战前后新马华语电影的文化生产 时 间:2019年2月 出版单位: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作 者:许维贤 着 内容简介: 本书从冷战前后的历史语境,探讨多个帝国角力下以中国为边界的新马华语语系世界,重写备受学界忽略的早期新马华语电影文化,并聚焦探讨1926至1965年新马的华语影人如何透过反帝反殖的话语响应冷战前后的意识形态。通过发掘和分析冷战年代英美殖民政府的解密档案与反共电影,以及全面收集整理早期中英书报刋物对电影文化的报导,本书从新马的人民记忆和官方记忆的多重角度双向探讨华人在冷战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但还原「华语」和「华语电影」在新马的原初记忆,也从视听的大众传播层面反思新马华人的文化生产、本土意识、国家认同与华人认同的纠葛及其演变。 (摘自《汉学研究通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