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治学心语 >

施一公:我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http://www.newdu.com 2019-09-2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人物小传:1967年5月生于河南郑州,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2008年,婉拒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次年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2015年9月,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15年12月,与同仁创办西湖大学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任首任院长;2018年1月,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筹办西湖大学;同年4月,当选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在美期间,施一公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回国后主要从事与重大疾病相关的膜蛋白结构与功能和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迄今为止,在《细胞》《自然》《科学》等科学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
    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祯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未来科学奖等奖项。
        每天睡五六个小时
    2008年2月,40岁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施一公全职回国,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当时,他在普林斯顿的科研顺风顺水:自己的实验室占据了整整一层楼,每年的研究经费高达200万美元;就在他决定全职回国前,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给他五年1000万美元的稳定科研经费资助。
    “回国的理由很简单。”施一公说,“我在美国做得再好,也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旁观者。回到国内,我会成为祖国变化的一部分,生物学的变化、清华的变化,都和我有关。”
    回国后,他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每天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才回家,到家后因为精神还处在亢奋状态,一般到三四点才能入睡,第二天早晨七八点起床。
    这一状态延续到2012年3月14号。那天上午他突然感觉特别不好,头晕目眩、浑身乏力,到医院检查时医生都惊呆了:心跳只有40下左右。
    在医生的严厉警告下,施一公开始改变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每晚12点到12点半上床,早上6点半起床送孩子上学。“这样一来,睡得比以前多多了,有6个小时左右。”说到这里,施一公笑了。
    超常的付出,换来不俗的成果。从2009年到2014年,施一公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自然》《科学》等世界三大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7篇。特别是他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解析了细胞凋亡小体的高分辨率空间三维结构,和与老年痴呆症直接相关的早老素原核同源蛋白的晶体结构,为癌症等人类重大疾病的预防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我回国后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做出一些有历史意义的科学重大发现,我觉得这个目标正在成为现实。”他说,如果在普林斯顿的研究打85分,现在可以打90分。
        3个“6”
    更让施一公感到骄傲的,是人才培养。“我是大学老师,有两件事是必须做的,一个是科研,另一个就是教学。其实这两件事都是围绕人才培养: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研究技能和方法,进而成为未来的科学领袖。”
    他的第一批8位学生均已毕业,除1位硕士毕业去了制药公司,其余7位都读完博士,其中1位加入他的课题组,6位出国深造。
    让施一公得意的是,他的学生出国留学不是申请单位,而是挑选单位。学生李晓淳博士毕业时,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和洛克菲勒大学的一位诺奖得主都想要他,最后他选择了后者。李晓淳出国不到两年,就已有一篇重要文章被《自然》杂志接受。“他们去的都是美国最好的实验室,都非常争气,给咱们中国人争气。我毫不怀疑他们大多数会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一般人出差回来要先回家里休息一下,但施老师回校后第一时间精神饱满地出现在实验室。”据博士研究生谢田介绍,施老师基本没有节假日,一有时间就到实验室和学生们讨论课题,每个礼拜天下午都坚持和同学们开组会。
    让他倍感欣慰的是,他的学生大部分都受了他的影响,希望毕业后能开展独立的研究生涯。“2014年是一个大年,好几年积攒的博士都在这一年毕业。6月6号,就有6位学生博士答辩——3个‘6’,有意思吧?”施一公很乐,“到年底,还有两位博士毕业。这样,到今年底共有18位博士从我的实验室毕业。”
        非升即走
    施一公也有苦恼——杂事太多。“凡是与教学、科研没有直接关系的,我都称之为杂事。”他不无抱怨地说,人才招聘、各种基金评审、学术报告等,占了很多时间。
    当然,也有让他骄傲的“杂事”——人事制度改革。
    “为什么那么多华人科学家在国外干得非常出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良好的科研环境。”回国后,施一公曾在多个场合呼吁改革科研体制中的积弊,喝彩很多,非议也不少。
    与其抱怨大环境,不如从我做起、改变小环境。主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和医学院工作后,施一公进行了大胆的人事制度改革。
    “其核心就是打破铁饭碗,实行国际化、竞争性、流动制为标志的‘非升即走’的用人机制。”他举例说,人才引进面向国内外开放,全部实行海外评审专家组评议;薪酬体系采取国际通行的年薪制,不让他们为柴米油盐发愁;给每个实验室配备一定的启动基金,免去了他们的项目、经费申请之苦……
    与此同时,对所聘人才的评审也很严格:如果谁在6年之内达不到世界一流大学的终身教授水平,就必须离开。
    截至2014年上半年,已有70多名国际优秀人才到清华大学全职工作,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自2009年至2014年,清华生命学院和医学院教师已发表CNS(《细胞》《自然》《科学》三大期刊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论文30多篇,有2项成果被美国《科学》“年度十大进展”重点引用。在2010年举行的国际评估中,由世界一流学者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总体发展态势很好,其中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对此,施一公满意但不满足。“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经济第二大国,但科技竞争力在全球排名前20位之后,我觉得很汗颜。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道阻且长
    2016年12月10日上午,西湖大学的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简称“西湖高研院”),在杭州西溪宾馆宣布成立。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民间力量筹办、剑指“世界一流”的综合性高等教育研究院。其创办者,是施一公、潘建伟、陈十一、饶毅等大名鼎鼎的海归。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于我辈,这个时代提供了空前但不绝后的科教兴国的契机;于我辈,科教兴国是历史大时代所赋予的大责任!科教兴国,为了这个理想,我们立誓为之奋斗终生。”首任院长施一公在发言中,阐明了他们创办西湖高研院的初衷。
    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等七位西湖大学倡议人,正式向国家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性的大学的建议》。在浙江省委政府、杭州市委政府和西湖区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西湖高研院诞生了。
    按照几位创始人的设计,十年、二十年之后,在浙江杭州,有一所世界上备受尊崇的、立足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学府,西湖大学。这里,将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为中国的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而到那时,中国也将有一大批有情怀、有理想的企业家,不仅会对西湖大学慷慨解囊,也会支持其他科学家教育家群体共同发起、创办一类似西湖大学的,世界一流的民办研究型大学,这些大学与我国众多优秀的公立大学交相辉映。
    道阻且长,西湖高研院面临的各种难处不言而喻。
    “我对施一公他们的改革创新一贯支持,充满尊敬。他们有爱国的热情、远大的理想,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他们代表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也代表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品格。”成立大会上,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韩启德指出:“施一公们”创办民办高等科研机构毕竟是一条需要改革探索的新路,还面临许多挑战。
    一所民办院校的起步,资金是绕不开的话题,西湖高研院同样如此,一定离不开大量有情怀的企业家的支持。幸好,高研院的起步获得了吴亚军、王东辉、王健林、马化腾、邓锋等多位企业家的慷慨解囊;熊晓鸽、丁列明、范渊、甘中学、黄晓庆、刘佳炎、华绍炳等千人学者也都欣然捐赠。但未来,学院依然需要更多企业家的持续支持。
        首任校长
    经过施一公等同仁的共同努力,西湖高研院的建设进展还算顺利,并于2018年4月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西湖大学。其定位为“小而精、高起点、研究型”的民办高等学校,主要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着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西湖大学依托生物学、基础医学、理学和前沿技术4个研究所,组建生命科学学院(含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理学院、工学院,优先形成理学、医学、工学等三个门类12个一级学科;随着学校的发展,西湖大学还将适时设立人文社科学院和相关学科。
    4月16日,在杭州举行的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第一次会议上,已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施一公当选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办好西湖大学是我肩上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西湖大学就是我生命中的这件大事。”施一公在竞聘演讲中表示:我已经做好准备,毫无保留地付出我的全部心力,以不忘初心、无问西东的务实态度,带着全社会、国家、政府和全体师生员工的重托,使西湖大学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他向在场的同仁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们期望,十年、二十年之后,在浙江杭州,有一所在世界上备受尊崇的、能代表中国水平的民办高等学府,西湖大学。这里,将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为中国的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为世界文明做出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