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讲坛 >

文学家冯梦龙的为官生涯——王凌研究员在福建图书馆的演讲

http://www.newdu.com 2020-03-27 国学网 王凌 参加讨论

    演讲人:王凌 演讲地点:福建省图书馆 演讲时间:2019年12月
    王凌 研究员。现为中国俗文学学会冯梦龙研究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福建省冯梦龙研究委员会主任,曾获中国通俗文艺终身成就奖。长期关注于冯梦龙相关研究,曾经发表论文多篇。
     
    图一
    感谢福建省图书馆和省社科联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在这里交流一下冯梦龙的为文为官为人。冯梦龙是明朝中晚期的著名文学家,他是苏州人,但曾经在福建省寿宁县当过四年的知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七品县令”。他已被福建省列入古代六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文学家冯梦龙
    冯梦龙是江苏苏州人,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苏州度过的。他生活于明代的中晚期,明代中晚期的社会特点是,当时的封建社会开始慢慢走向解体,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大量的成长,新兴的市民阶层开始壮大,商品经济已经露出它的生机和活力。而冯梦龙所生活的苏州,又是当时明朝全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市民阶层最活跃的地方。所以冯梦龙的作品中不乏苏州要素、商业要素。
    冯梦龙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去世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冯梦龙最后在福建去世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不过由于至今找不到他的墓地,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定论。晚年的冯梦龙坚持反清复明,而当时北方清军一路向南进兵,当时的明朝已经非常腐朽了,无法阻挡清军攻势,冯梦龙从苏州到了浙江,听说南明王朝有一个唐王在福建称帝,冯梦龙就由浙江台州渡海到了福建福州,他在福州出了最后一本小书,叫做《中兴伟略》,这本书就是要给明朝出谋划策,以实现所谓的“中兴”。不久清军占领福州,冯梦龙就此不再出现于记录中,没过多久就去世了,终年72岁。
    冯梦龙的一生主要是搞文学创作,做官只做了4年。他十几岁时就考中了秀才,在苏州当地是很出名的秀才,但是后来他考了一辈子始终都考不中举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冯梦龙57岁那年,他实在没办法了,他就去补了一个贡生,叫岁贡。岁贡是给他这一类“老秀才”的一个待遇,有点类似于我们如今所说的“同等学历”,冯梦龙这个贡生不能做县令,只能做官吏中的吏,于是他就去了丹徒县(今镇江)做训导,在当地工作了4年,得到了一个上司的赏识,这位上司就向皇帝举荐说冯梦龙这个人可用。但是此时的冯梦龙已经60岁了,而且他不是举人,更不是进士,硬件条件缺失,于是就决定把冯梦龙派去福建的寿宁县。
    寿宁县在当时属于标准的山高水冷之地,城关海拔将近800米,非常偏僻,那么你冯梦龙去不去呢?冯梦龙去。
    为什么要去?那时候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有个主流的观念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就是搞好自己修养、搞好家庭,但是如果想要报效天下、报效苍生,当时不做官是不行的,封建社会并没有提供其他的渠道。这一点不像现在,现在不一定都要去做官,有很多渠道、做很多事情都可以报效祖国。所以冯梦龙为了实现他的治国平天下理想,山区的寿宁小官,他也愿意试一下。
    除了这4年的寿宁为官生涯,冯梦龙大部分时间还是从事文学创作的,所以我们现在评价他,往往说他是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在文史领域,冯梦龙这一生写了3000万字左右的作品。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通俗文艺作品,比如“三言”中的120篇话本小说,这些作品是面向市民百姓的,冯梦龙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以后世的眼光来看,颇具前瞻性。他还改编了大量的戏曲。所以后世对他还有个评价,叫做中国通俗文艺大师。
    对于冯梦龙的作品,我大致将其归为十大类。
    第一类叫做话本小说,这也是最有名、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就是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各40篇。
    第二类是讲史小说,最有名的就是《东周列国志》,把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历史用很生动的语言改编出来,成为著名的通俗文艺作品。
    第三类是冯梦龙采集了民间小曲、民间山歌以及民间笑话之后加以整理、评点并出版。一本叫做《挂枝儿》,主要记录了当时苏州的民间小调。还有一本叫做《山歌》,主要是搜集苏州地方的山歌。还有一本《笑府》,基本也是苏州地区采集的笑话。这三本也属于通俗文艺作品。通俗文学作品是冯梦龙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又叫做俗文学作品。这个概念是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首先提出的,沿用到现在。
    第四类就是笔记小品。冯梦龙有四部非常精彩的笔记小品,一个叫做《古今谭概》,就是他把接触到的过去文献或者野史里面记载的内容,以及自己听到的故事中精彩的东西,都汇总起来并加以评点,其中有不少很深刻的思考。还有一本是《太平广记钞》。《太平广记》本来是当年宋太宗命人编纂的一部大书,冯梦龙看了这书以后,就把里面他认为精彩的部分抄录下来,分门别类并也做了评点。还有一本《情史类略》,是专门讲古代爱情故事的。另一本《智囊补》,讲各种智慧故事的,并附有评点。
    第五类是散曲和诗歌。封建时代的文人比较重视的,一个是文,一个是诗。冯梦龙一生写了很多诗,也出了好几部诗集,但是很遗憾,这些诗大部分失传了。我们现在从冯梦龙的《寿宁待志》里大约能搜集到十几首,其他散见的还有一些。冯梦龙还写了不少散曲,他把自己写的以及别人写的散曲编成一本书,叫做《太霞新奏》,也很值得研究。
    第六类就是戏曲。戏曲在当时是比较普及的,跟老百姓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冯梦龙改编了别人的不少戏曲传奇,主要是把文字比较生涩难懂的部分改编为比较通俗易懂的,大约改编了十几部,有《墨憨斋定本传奇》存世。而冯梦龙他自己写的戏曲大约有两部,一部叫做《双雄记》,这是他30岁的时候写的。还有一部就是他在寿宁当知县的时候,白天办公处理事务,其余的业余时间就用来写作,当时写了一本叫做《万事足》。
    第七类,之前介绍的都是冯梦龙的文学类作品,他还有一些历史类著作,比如地方志。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编纂地方志的传统,不过在古代的演进过程中,地方志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往往由当地地方官员主持编纂,实际是请一些文人来撰写,结果就是各种八股文体、生搬硬套的内容越来越多,反而那些民间的生动、活泼、真实的东西就没有了。冯梦龙在寿宁任职期间,也编了一本县志性质的书,就是《寿宁待志》。他这本书的栏目设计都是从实际出发的,没有套用旧县志的八股形式。为什么要取名为“待志”呢?他的观念是,事物都是有个认识过程的,过去的县志,肯定有很多东西写得不清楚,等到我冯梦龙这个时代的人来完善,那么我冯梦龙写的县志是不是就算完美无缺了呢?当然也不是。我冯梦龙自己写的也一定有一些不准确不全面的地方,需要“等待”以后的人继续来补充完善。基于这样的想法,冯梦龙把这本书叫做《寿宁待志》。冯梦龙去世以后,由于他主张反清复明,所以在清朝统治时期,他的书很多在国内都找不到了。冯梦龙的《寿宁待志》在清代的方志书里面还记载有目录,但是已经找不到书了。直到1981年,寿宁县把日本上野图书馆藏的孤本《寿宁待志》以胶卷本的形式引进回来,经点校后交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冯梦龙为官实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第八类就是史论史评。这些主要是冯梦龙晚年写作的。清军入关之后,明朝眼看就要灭亡了,为什么明朝会灭亡?冯梦龙就写了一些有关历史方面的评论文章来分析总结这个问题。
    第九类是史传。这方面冯梦龙最有名的作品是写王阳明的《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
    第十类是儒学研究著作。冯梦龙研究儒学也写了不少著作。
    以上就是冯梦龙作品的简单归类。概括来说,冯梦龙在历史上的定位,最重要的还是文学家,其代表作就是“三言”。
    冯梦龙的寿宁岁月
    我之前提到,冯梦龙考了几十年的科举,始终考不上举人,一直到57岁做了贡生,60岁到寿宁做县令,到64岁时离任。冯梦龙到寿宁是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具体出发的时间是旧历六月十三日,因为那一天冯梦龙去见他的恩师祁彪佳,是祁彪佳向上级推荐他的,祁彪佳的日记对此事有记载。此后冯梦龙就出发了,根据我们目前的考察,他应该是走水路从苏州经杭州到衢州。到了衢州之后改走山路,翻过仙霞岭抵达浦城,再从浦城到建宁府府治建瓯去报到,然后再经政和县去寿宁赴任。当时,政和与寿宁两县交界处有个地方叫做石门隘,那里的山路非常险要,当地老百姓在山上打了一个洞,只能利用这个洞来交通,当地老百姓说有时候需要烧掉三支蜡烛才能走过这个洞。因为旅途艰难,冯梦龙就记录了自己到任寿宁的日期,那一天是旧历的八月十一日,也就是说,他这一趟赴任就在路上走了两个月。
    在寿宁,冯梦龙做了四年的县令。后来清朝的福宁府知府李拔(此时寿宁已不归建宁府管,划归福宁府管)在修订地方志的时候,评价冯梦龙在寿宁“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也就是说冯梦龙处理政务简明扼要,不给老百姓增加负担;处理案件清楚明白;同时重视当地的教育教化;对当地老百姓很好,对读书人也很尊重。冯梦龙当时有个朋友叫做徐【见图1】,是福州布衣文人同时也是藏书家,他评价冯梦龙是当时福建57位县令中工作做得最好的、最有才干的,但是也是最清闲的。他这个评价很有趣,要想做到最清闲,当时就是不要乱作为,不要去给老百姓增加额外的麻烦,更不要动歪念头去搜刮民脂民膏,有空就读点书写点文章,所以冯梦龙这个官做得很清闲。
    冯梦龙这个官是如何做的呢?我归纳了六个字:公正,爱民,清廉。
    冯梦龙为官,第一个特点就是公正。就是能够公正处理案件和纠纷。那时候的县官,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断案,当地老百姓评价县官好不好,主要看断案好不好。《寿宁待志》记载了好几个他的断案故事。冯梦龙到了寿宁就任之后,得知当地有个地方叫泗洲桥,那里有一个土豪劣绅叫陈伯进,坏事做尽,无法无天,老百姓都怕他,以前的寿宁县令也想惩治他但是做不到。因为陈伯进有靠山一直保他。冯梦龙首先派了个公差去泗州桥,通报陈伯进,有人告你横行乡里,你得来县衙一趟。结果陈伯进不给公差开门,还用开水把公差给浇了。公差回来以后,冯梦龙知道对方有势力还有靠山,于是决定智取。他利用去建瓯府城汇报工作返回寿宁的机会,途中突然带着人抄小路到达泗州桥,一举擒获陈伯进并绳之以法,这一下就振奋了民心。
    还有一次,有人来县衙告状。告状人叫姜廷盛,是三望洋人。他带来了他弟弟,他弟弟当时手上被人砍了一刀,鲜血淋漓。姜廷盛说有一个坏人叫做刘世童的,把他弟弟伤了。他还带来了几个人证。冯梦龙说我先要调查一下,安排他们先回去。过了不久,那个被告的刘世童也来告状了,说姜廷盛诬告他。冯梦龙也安排他先回去了。第二天,冯梦龙抄小路悄悄去案发地点,调查事情曲直。到了当地,他去询问姜廷盛的同族之人,说伤人者是不是刘世童,结果大家都说不是。其中有一个姓姜的秀才说,是姜廷盛砍伤了自己的弟弟,然后恶人先告状。他说当时了解内情的还有姜廷盛的姨妈,于是冯梦龙又去找这个姨妈,姨妈承认当时确实不是刘世童伤人。到此,真相已经确定了。不过冯梦龙还要继续追查作案动机。于是又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姜廷盛在当地是个恶霸,在村里徭役的分配上屡有不公,刘世童曾经公开反对这种不公,于是姜廷盛就想找机会污蔑报复刘世童。姜廷盛有个弟弟,从小手臂残疾不能劳动,姜廷盛又嫌弃弟弟白吃白喝,所以他就带着弟弟去找刘世童挑衅,想让刘世童伤了自己弟弟,这样一箭双雕。结果不料刘世童不理睬他们挑衅,姜廷盛就急了,抄起一旁肉案上的刀子砍伤了自己的弟弟,然后拉去县衙诬告。冯梦龙调查之后,正式开审此案。在证据面前,姜廷盛无话可说,只能认罪。认罪以后,如何处罚呢?冯梦龙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如果只是打上几十板子,这个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冯梦龙采取了非常灵活的办法,他让姜廷盛认罪之后,又给他一个机会,那就是把他的弟弟带回家好好调养。并且明确说,如果姜廷盛能够照顾好他弟弟的生活,那么就不追究姜廷盛的刑事责任,如果姜廷盛不养弟弟,那就要两罪合一,严惩不贷。姜廷盛乖乖地带着弟弟回去了。
    冯梦龙为官坚持“新官理旧案”。寿宁县犀溪乡西浦村有一个缪氏,他家里有一个所谓的“风水山”,他们家几百年的墓地都在一座山上,那个山上有很多树木,结果当地有个土豪就宣称那个山是他的,要来砍树。这个官司打了几十年,连告了县、府、道三级衙门,久拖不决。冯梦龙到任之后就要“新官理旧案”,处理这个官司,派人去详细调查,确认这座山的树木是缪氏的,然后正式宣判。判决之后,还要坚决执行,冯梦龙派了几个士兵驻在山那里监督执行,谁要不服从判决就要处罚。
    冯梦龙为官,第二个特点就是爱民。封建社会县令除了能清楚断案,还要能收上来赋税。明代中期以后,皇帝因为各种原因,经常额外加税,老百姓负担很重,苦不堪言。怎么办?冯梦龙也很无奈,他就把从某年开始到某年,上面一共加了多少赋税,老百姓一共累积增加多少负担,向上级报告,希望上级来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为老百姓减轻负担。冯梦龙从“一念为民之心”出发,把“为令之谷”与“寿民之艰”联系起来。
    冯梦龙做官,第三个特点是清廉。冯梦龙的清廉比较特殊,不是表现在拒绝别人贿赂上,当时在寿宁这种地方,根本没有人去贿赂他。冯梦龙的清廉是要做事,本来该由县衙拨款的,但是县里财政没有钱,他就自掏腰包。他到寿宁第一天,就看到寿宁这个地方很穷困,县城连城门都没有,这是因为70年前倭寇三次袭扰寿宁,把城门给毁掉了。70年过去了,换了多少任县官,都想修城门,县里却没钱,只能往上打报告,结果石沉大海,城门还是一直没有。冯梦龙到达县城之后当晚,就听到老虎的叫声很大,因为没有城门,老虎直接溜进城来了,所幸的是当晚没有伤人,但是咬伤了老百姓的家畜牲口。冯梦龙就决定,城门事关老百姓正常生活,一定要修,他打报告,上面仍旧不批钱,冯梦龙就把自己的薪俸捐出来,带头集资,最终凑够了钱,修了城门。城门修好了之后,还要除虎害。冯梦龙经过仔细查访,发现当地有个周姓猎户很擅长捕兽,于是专门请他来制作捕兽陷阱,最终除掉了虎患。
    冯梦龙的为官之道还不止于此。
    他关心了作为古代县令不一定要关心的问题。比如发现当地人不看病而信巫师,他要过问;当地人搞冬月烧山取灰,他发现这样的烧山很容易烧到山林,还专门去提醒山民。
    他处理了作为古代县令不一定要处理的问题,比如说移风易俗。他发现当时的寿宁有重男轻女溺女婴的恶习。在封建社会,处理这种民间恶习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冯梦龙认为事关民生,一定要管,于是他就出了通告,禁溺女婴,情真意切讲了一通道理,然后还配有行政措施、司法措施。规定如果有人溺婴,周围人一定要举报,如果不举报也要追究,而且还要求各乡定期要来县衙汇报情况。
    冯梦龙在短短四年的为官生涯中,有激情,敢担当,不怕劳苦,不怕挫折,尽力而为。他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经过众多历练,能够从容地应对任职期间的问题。业余的时间,他就写诗、写剧本,带儿子一起研究儒学,这是他在寿宁为官之外的精神寄托。
    由于历史时代的限制,冯梦龙也有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向大家介绍这一时期冯梦龙的经历,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冯梦龙,进而继承和弘扬他表现出来的那些积极成分,我认为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份珍贵留存。
    冯梦龙在寿宁期间,写过一首诗,题为《戴清亭》,可以作为当时他的心境写照:
    “县在翠微处,浮家似锦棚。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