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治学心语 >

面向未来的哲学思考者——记社科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

http://www.newdu.com 2022-11-0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优秀社科工作者】 
    “遇到的问题在哪里,我就去哪里”——今年60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已在哲学领域耕耘30余载。赵汀阳的哲学思考极富创造性,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以广博开阔的思想触角,充分吸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以及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思想资源,形成了“天下体系理论”“共在存在论”“可能性的哲学”等原创性理论。他用热切且冷静的目光注视着当下世界,用理性的省思诠释着作为一名哲学思考者的历史关怀和时代职责。
    以“问题”为思想聚点的哲学“劳动者”
    做一名有技术水平的哲学“劳动者”,是赵汀阳的志趣所在。今年10月28日,赵汀阳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谈及这份荣誉,他表示自己从事的是哲学的劳动,“做技术活儿有实在感,觉得能接触到问题本身”。
    “问题”是打开赵汀阳哲学思考的闸门。在他看来,只有主动思考哲学而不是被动接受他人提出的问题,才算真正“接触到了哲学本身”。
    通过“美是什么”的本科课程作业,赵汀阳开始思考关于“定义”的难题。他发现,对任何真实事物都很难定义,永远有被遗漏的方面,可是我们明明能够定义数学里的对象,这里一定有什么问题。后来通过阅读数学史,他意识到,只有“虚拟存在”比如数学的对象才能被严格定义。于是,他提出了在虚拟层面意义上“定义先于存在”或“定义创造存在”这一思路。
    “语言表达整个生活。”维特根斯坦的这句名言,也是赵汀阳对“语言”这一哲学研究工具的基本态度。以“问题”为思想聚点,通过不断丰富自己所掌握的思想资源,不断假设,不断求证,不断完善和修补,赵汀阳的哲学理论大厦日益丰满,他所耕种的“哲学”园地,不断生长出好的“庄稼”。
    探究中国文明的历史精神基因
    赵汀阳从不吝啬于使用哲学想象,他曾尝试以哲学的想象来讨论人类意识和思想起源的问题。他认为,历史无法重现而封存了大量问题,在历史沉默的地方,或许正是哲学想象的余地。在此基础上,“化历史为哲学”的论证应运而生。
    “中国哲学不是逻辑性的,而是意象性的,有许多隐含的曲径。”面向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赵汀阳从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中化出“以史为本”的想法,通过对“历史”“山水”“渔樵”这三个关键词的把握,以一种“哲学与诗”的方式来论述他对中国文明历史精神基因的理解。
    2019年10月,赵汀阳所著的《历史·山水·渔樵》一书出版发行。在该书中,他用《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渔樵为何论古话不休》三篇长文,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中国文明的精神基因是历史,历史即是中国人的信仰,这是中国文明与其他宗教文明最大的不同之处。
    对于“古今”和当代性问题,赵汀阳认为,任何一种古代思想,如果不是同时具有当代性或未来性,就是死的。“以当代或未来的问题为准,来寻找古代的经久不衰的资源。”这是他对古代的理解。
    探寻“天下体系”下的可能世界
    赵汀阳的哲学思想始终体现着历史眼光、现实关怀和世界视野的统一。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限度:从事历史哲学研究,如何有效地理解历史事件,还缺乏足够有效的方法论;而历史如何研究未来,也是个难题。同时,他也坚定着自己的哲学追求:把理论做好,试图达到在理性上普遍有效的哲学分析。
    在赵汀阳看来,中西哲学都是重要的资源。他一直致力于从中国哲学中汲取思想资源养分。“中国思想的尺度是天下”,从这一立场出发,赵汀阳建构了一个世界和平理论——天下体系。从2005年出版的《天下体系》到2016年出版的《天下的当代性》,他在著作中深入探讨了“天下体系”所面临的现代性和当代性问题。他主张,天下体系是一种承认有限现实约束条件的理想主义,天下体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即世界内部化、关系理性、孔子改善,都是满足理性最优的共在普遍原则,这三个原则要建构的是一个超越强权逻辑的共在天下。赵汀阳的“天下体系”彰显了中国的哲学工作者从世界性视域参与构造世界未来的自信和实力。
    从“问题”出发,以史为本、面向未来,正是靠着这份对哲学研究工作的笃定和热爱,赵汀阳始终走在自己孜孜以求的前进道路上,践行着哲学思考的价值和意义。
    (本报记者 张颖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