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建莉(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华民族是一个创新的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创新。中华谚语包含着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从中我们可感受认识到创新的中国。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从没有停止各种创新的脚步。中国早在远古时代就积极推行社会治理的革弊创新。《魏书·李彪列传》云:“观乎人文者,先皇之蕴也;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孝慈道洽者,先皇之衷也。”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有关创新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该句出自《礼记·大学》,本刻写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铭文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这本来是说洗澡的问题,但引申开来,从勤于省身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这显然是一种革新的姿态,驱动人们不断创新。后来这句话就成了古代治政的一句谚语。 5月11日,呼和浩特内蒙古科技馆展厅,选手正在参加WER工程创新赛。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我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创新才能不受制于人,不被别人“卡脖子”。所谓“自有自便,自创自立”,无论是寻常使用的东西,还是尖端科技,我们自己拥有了,使用时就会得心应手,就会傲立于世。创新意味着改变,所谓“推陈出新”“焕然一新”,无不是聚焦于一个“变”字。上古就有至理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该句出自《周易·系辞下》,当我们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就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创新。变革后,事物的发展就会顺畅。事物发展顺畅了,必然就可以长久发展下去。如果我们面临变革而固守旧有,势必会落后。“不日新者必日退。”这种“变”是新旧事物的更替,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改革创新之路充满荆棘。所谓“新房子易造,旧房子难修”,新房子只管造,相对容易,旧房子既要拆,还要修,程序复杂,相对繁难,比喻改造、改革难度大。创新必然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与风险,我们要不畏艰险,“别因河深不渡河”,不要被苦难吓倒,要敢于迎难而上。“不吃苦中苦,哪有甜中甜”“不吃苦中苦,难得惊人艺”“不吃苦中苦,难攀高上高”,不下苦功,就不会取得突出成就。我们必须有勇气打破旧的条条框框,打破旧的思想禁锢,才能创造出新生事物,焕发无限的活力。“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新轨不立,旧轨不倒”“不破不立”。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使天下达到治理有序的关键是人才,使有志之人成为人才的关键是教育。我们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创新人才往往具有特殊的气质,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探索真理充满激情,真可谓“不痴不迷,成不了好演员”。创新人才往往具有创新思维。“做事不用脑,费力不讨好”,告诫人做事要多动脑筋找巧办法,讲求效益。“巧妙自在人心”,任何的灵巧奇妙都源于人的思维。而创新思维表现在一个“智”上。“力大胜一人,智多胜千军”,智慧的力量胜过一切。“力敌不如智取”,凭力量取胜不如用智谋取胜。“力举千斤,智举万斤”,智慧的力量大。“做事要得巧,一是动手早,二是多动脑”,做事要顺当就得提早动手,多动脑筋。 创新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歹不得好,不拙不得巧”,做事总有个由坏变好,由笨变巧的过程。创新过程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古代工匠往往通过不断“切磋琢磨”才能有所创新。“切磋琢磨”,原表示加工雕琢器物,包括骨、象牙、玉器、石器等。根据材质的不同,要运用不同的雕刻技艺,这就是“切”“磋”“琢”“磨”四种技法。《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晋郭璞注:“皆治器之名也。”清叶燮《原诗·内篇上》:“切磋琢磨,屡治而益精。”从中显示出雕工技艺之妙、之精,而创新之精神必体现于其中。“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古代传统工匠会投入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将一门手艺做到极致。“艺多思,艺不精,专攻一艺可成名”“宁闹一艺精,不闹百艺会”。有时创新意味着变通,还要善于把握时机。“变通之际,间不容发”,实行变通的时候,时间紧迫,一分一秒也不容延误。 创新方法、手段、工具很重要。清代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这句话体现了魏源革新的思想,其实质在于认识到了“技”之大用,到现在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学习世界的先进技术,不断地改革创新,使国强、使民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谚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从事生产斗争与自然斗争的传统经验,人们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量。“土改人翻身,改土地翻身。赖地得改良,也是米粮仓。赖地怕好汉,好地怕懒汉”,这是在土地改革时期流行的一条农谚。土改除了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政策外,还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推进创新改革。要实现全面增产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积极地进行土壤改良。这条农谚生动地说明对土地进行改良后,如果农民勤劳耕作,就可以让贫瘠的田地变成米粮仓。农具的改革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手段,农民也用最质朴的谚语说出“要想干的巧,农具改革好”。 新时代,内含创新的谚语涉及领域广泛,大到国家尖端技术、治国理政,小到日常器用、饮食起居。这类谚语反映了人们的智慧和表达技巧,它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广泛流传于全社会中,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以创新之启迪、创新之鼓励。将这些谚语联系起来,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国家创新之图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