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共产党人“心学”的文化基础(上)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 朱康有 参加讨论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深刻认知和把握共产党人的“心学”,必须弄清楚其深厚而广泛的文化基础。
    历史文化渊源 
    “修身养性”“心学”是我国传统文化治学、修身的重要内容。20世纪以来,提到“心学”,研究者多会想到是“陆王心学”,且认为宋代陆象山开其端,明代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实质上,陆王心学可以看作是狭义之心学。陆九渊讲学,强调“心即理”,主旨在“发明本心”,且喜言“心体”“心之体”,这也许就是后人视象山为宋明心学之开山的缘故吧!然而在象山一生讲学中,未曾提及“心学”一词,其弟子杨简等亦然。可以说,是王阳明对心学作了实质性的表述:“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
    元代吴澄传承宋儒理学之旨,把心学揭示之功归于宋初之大儒,指出“以心为学,非独陆子为然”,“心学之妙,周子、程子发其秘,学者始有所悟”,确认周敦颐、二程之言为“万世心学之纲要”。进而,又对心学之归于尧、舜、文、武、孔、孟之正传,做了进一步阐发:“心也者,形之主宰,性之郛郭(外围之城或墙)也。此一心也,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传之,以至于孔子,其道同……孟子之传……邵、周、张、程朱子,盖莫不然”。按吴澄所说,不只是宋明理学,所有儒学精髓即是心学,此可谓中义之心学。
    若把心学放到中华传统文化层面考察,则道家、佛家亦重心学。心学这一称谓,在道家典籍中出现甚早,南北朝(北周)时期问世的《无上秘要》就曾引录《洞真太上隐书经》:“夫仙者心学,心诚则灵;仙道者内求,内密则道来”。至清代仍绵延不绝,如《古书隐楼藏书》:“天仙之学,心学也。”心学一词,也曾见于南北朝的佛学著作中。佛家思想主张“心生万法”“心生种种法生”“一切唯心造”……应该说,此为特殊的唯心的心学。因此,明代主张三教归一的林兆恩认为,心学是“三教之源”:“故孔子、老子、释迦为万世而生,以开心学之源,而天下之道亦未始不同归而致一矣”,“心一,圣人也,在道家谓之仙,在释家谓之佛……不思不勉,曰圣、曰仙、曰佛者,皆心也”。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三足鼎立之学释解“心学”,此可谓广义之心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心学隶属传统文化“内圣外王”中“修身养性”之内圣范畴。各家思想与修养目的各异,对心学这门学问宗旨的表述也就有所不同。建立在传统人天整体观理论基础上的心学,旨在通过反求诸己的认知实践,驾驭、升华心之体、性、用的全面素质,达成自我境界的提升、自我智能的提高,并推己及人,做利国利民之事。
    科学文化基石 
    心学之“心”,指心、神对待的心身整体(或称神、形整体)的“心”,用我们熟悉的语汇讲,就是意识内容及其本体。运用此“心”,需要对它真正的“体”和“用”有科学的认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大师们从哲学上对意识本质的论述,对我们今天讲共产党人的“心学”有很强的科学指导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心学中的“心”,如《荀子·解弊》所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又如中医《内经·灵枢》所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统括这一列精神活动的,似乎都是指心的“用”的层面而言,心的“体”则被认为是“气”。《内经·灵枢》中说:“神者,正气也。”朱熹亦曾明确指出:“心者,气之精爽。”这就揭示了心学修养的物质基础在“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016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都提到研究“意识本质”是当代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神意(心)的体性的认知,有着丰富的内容,若能进行全面研究、整理,以形成古典心意认知实验学,对揭开意识本质的真面目,很可能起到人们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
    “心学”的深入研究,离不开对精神(意识)的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问题的根本性观点,为“心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南。恩格斯和列宁都明确地指出,“意识”(精神)是“人脑的产物”,“物质的最高产物”。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此文是据毛泽东于1937年在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哲学的记录稿整理而成)中的“意识论”部分,开宗明义指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发展之一形式,是一定物质形态的特性。”这就从整体上明确了意识的物质属性。1943年,毛泽东在刘少奇给续范亭信上的批语中指出:“思想离不开物质,精神现象是大脑的属性,讲的是脑子与脑性的关系,一种物质运动形态与别一种物质运动形态(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的关系”(参见《毛泽东年谱》),括号中直截了当的称述——“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具有重大意义。这种观点剔除了意识的神创论,杜绝了意识的二元论,实质上也排除了西方所谓“物理主义”的干扰,为“心学”发展及其科学研究奠定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尽管辩证唯物主义大师阐明了意识物质性的方方面面,但科学至今尚未能揭示出意识本具之科学真面目。这是当代科学局限于“物理主义”的自然科学物质观的结果。欲识庐山真面目,就必须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建立更高层面的科学物质观:建立新的科学范式,从“意识不是具有重量和伸张性的东西......意识是运动的物质之内部状态”(毛泽东语)入手,克服研究意识的瓶颈,使之对意识的科学研究进入“精神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轨道。亦唯如此,方能最终破除对传统哲学“心学”所谓“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认知。
    中国哲学史学家张岱年先生对“气”之论述,架起了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以至意识(心)论的桥梁。他认为,中国哲学中所谓气,可以说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以气解说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与近代物理学所谓“场”有近似之处)为一切之根本;气是无生命、无意识,而为生命和意识的基础的客观实体。心学修养为什么强调“气”呢?因为“气”是修身养性的根据。《管子》早就指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敬守勿失,是谓成德……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宋代施德操认为,“其气之充于吾身也,睟然见于面,盎然发于背,沛然见于周旋动作之间。古人之大有为于世者,皆出于此。”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强调:“圣贤君子以心御气,而不为气所御;以心移气,而不为气所移。气听命于心,圣贤也;心听命于气,众人也。”因此,儒学家可能更多突出心念(意识)的作用及其功能,直接关注对心(神、意、志)自身的修养,有时候忽略或者不谈对“气”的修养。
    了解“心”(精神、意识)的物质基础,或者说其本身的物质性,即可使心学修养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此外,马克思主义对意识能动性、主动性作出明确的强调,这亦使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对改变、修正、优化自我身心有了更加辩证的理解与掌控。“自由的人”是什么?是“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通过“自我认识”、“了解自己”,发掘出自己的内在“尺度”、“本质”、“本性”,真正在自然、社会、自身三大领域成为“主人”。这一自由之境的实现是有条件的:除了要认识和利用“外部自然的规律”,还要认识“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恩格斯语),这样才“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之“心学”,建立在对内外在世界规律的认知与运用上,与主观唯心论或机械粗糙的庸俗唯物论决然不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