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葱郁掩映的亲情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孔子研究院”公众号 杨朝明 参加讨论

    静静的夜里,孩子往往喜爱依偎在父母身边,就像那首童谣所唱的“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到了老年,人们又会感怀那种儿孙绕膝的温馨。漫步孔林,很容易感觉到一种亲情,这种亲情好似孔林前的那道石坊所写“万古长春”,就仿佛郁郁葱葱的孔林那样葱郁……
    
    拟血缘亲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陵地,陵上植树成林,故称孔林。孔子逝世后,他的弟子“各持其方树来种之”,各个地方的特异树种被移植过来,在孔子墓旁扎根、生长、繁殖。这个环植异树、封而不垅的孔子墓,便是孔林之始。
    孔子以后,随葬的子孙越来越多,林地越来越大,树木也越来越茂密……,这些树木,有的我们甚至叫不出名字,却寄托着弟子对恩师的眷念。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用孔子的话说,凡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愿意跟从学习的,他都给予不倦的教诲。
    孔子生前,曾经满怀救世理想,凄凄惶惶,四处奔走,甚而“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与他的弟子组成的是一个行“道”的群体,他们有共同理想,有相同的追求。孔子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有弟子陪伴,不论讲学还是闲居,不论周游列国还是晚年在鲁……直至临终,都有弟子不离左右。
    孔门师徒感情笃深,孔子去世后,在怎样为老师服丧的问题上,弟子们曾经进行讨论。子贡认为,老师为颜回办理丧事如同对待儿子,对子路也是这样,弟子为老师服丧应该如同为父亲那样。于是,弟子们在墓旁守“心丧”三年,三年以后,不少弟子干脆在孔子墓旁安家,竟然形成了百余户的村落。
    在孔子弟子中,子贡与老师感情笃深。守丧三年后,弟子们“相诀而去”,子贡又接着守丧三年。他特意移来楷树植于墓前,天长日久,长成挺拔大树。后人有诗曰:“共看独树影,犹见古人心。”此树虽已毁于雷火,但附近的“子贡手植楷”石碑以及“楷图”石碑,依然见证着师徒之间的深情。
    
    子贡手植楷
    孔子与他的弟子不是父子胜似父子,没有血缘关系却形成了“拟血缘亲”,他们的师生情谊,对传统中国影响至深!
     携子抱孙
    孔林面积数千亩,孔林的中部偏南孔子墓当然是孔林的核心与灵魂。这里四周红垣环绕。孔林里有数不清的墓葬,但院子里面安葬的只有孔子、孔子的儿子孔鲤、孙子孔伋。孔鲤墓在孔子墓东侧,孔伋墓在孔子墓前面,这种葬式当地俗称为“携子抱孙”。孔子后代子孙也按照丧葬制度,依次安葬在他们的后面以及东、西两侧。
    
    孔子墓
    孔子有一个温馨的家,他有儿子,有女儿。他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弟子。他的儿子也像自己的弟子那样跟从自己学习。有一次,孔子的一名弟子悄悄打听,问询孔子如何教子。孔鲤说父亲十分重视诗礼之教,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有“远其子”的“君子”之风,也对儿子严格要求。
    
    孔鲤墓
    孔子晚年却十分不幸,他唯一的儿子在他年近七十的时候先他而逝,孔子心爱的弟子颜回、子路也在他逝世前两年先后去世。然而,年幼的孙子聪明伶俐,给了孔子莫大的安慰。一天,孔子独坐叹息,孔伋上前问道:“您是担心子孙不能继承祖业,还是遗憾不能实现王道理想?”当时的孔伋还是个孩子,他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着实让孔子感到惊奇。孔子问故,孔伋说:“我听您教诲说,父亲劈柴,儿子不能将柴背回,就是不肖。我每想到这里就惶恐不安,所以不敢懈怠。” 他自幼就以承继孔子之道为己任。
    
    孔伋墓
    孔伋,字子思。子思阐发孔子的中庸之道,写出了影响久远的《中庸》,后世将它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他的学术上承孔子、曾子,下启孟子。子思与孟子的学术被后来的学者称为“思孟学派”,子思是孔孟“道统”传承中的重要人物。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代又追封他为“沂国述圣公”,后世尊称子思为“述圣”。
    对于儿子、孙子,孔子的影响不言而喻。尤其子思,他少年时就能够“大恐而不懈”,以继承和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在孔子去世后继续学于曾子,终于成为著名的儒学大师。他不仅将“亲闻之”以及“闻之于人”的孔子遗说记录下来,而且载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语的《论语》、《孔子家语》也可能都出于他的整理。子思以后,孔子后裔逐渐形成了影响较大的家学传统。
    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与儿子、孙子相依相偎。这个“三代之家”可不是平凡的家庭,孔子、子思同为伟大圣哲,都对中国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来这里凭吊,不能不令人生发出无限的敬仰!
    立爱自亲始
    孔子与儿、孙携抱而葬,祖孙之间的殷殷亲情也是一个象征,孔氏家族两千多年代代相续,繁衍生息,仅仅孔林中的坟冢就有十万余座。
    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孔林里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久远,孔子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碑、祠坛和神道石仪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追念先祖功德。在孔子看来,这种祭仪是个人精神价值得以延续的体现。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还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孔子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说“立爱自亲始”。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进而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它也就成为整个伦理大厦的根基。孔子认为,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所以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什么是“孝”,孔子曾经进行过不少解答。例如他说,孝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用孔子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亲亲”而“尊尊”
    孔林是孔子的长眠之地,自弟子们一人一捧土为孔子筑起坟墓开始,孔氏子孙围绕孔子结冢而葬,逐渐形成了面积广大的家族专用墓地。孔林是中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也是少有的人工园林。从一捧土到万冢林,体现了中国历代王朝对孔子和孔氏家族的尊崇。
    
    孔林鸟瞰
    漫步孔林,它就像天然的植物园。在这个园林中,古柏森森,坟冢累累,石麟含笑,碑碣如林。然而,自然的风光却依托着政治的力量,“有国才有家”,家族荣耀的背后是王朝的兴盛,只有国运的昌盛才有更加美好的家族亲情。孔林的每一个建筑,每一次增广,每一次保护,都显示着王朝对孔氏家族的优渥,都意味着人们对思想与政治关系的又一次审视。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神文明”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来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亲亲”与“尊尊”紧密相连。《孝经》上说,孝为“德之本”,国家人心的教化由此而生。一个人爱亲,就不会对人恶劣;一个人敬亲,就不会对人轻慢。具有了“孝”、“敬”之心,处世就能“忠”、“顺”,所以《孝经》又说,所谓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亲亲”到“尊尊”,是由家庭伦理过渡到了政治伦理。历史上,孔氏家族的“亲亲”与传统中国的“尊尊”不可分隔,有机统一。
    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召见孔子后裔,他要求衍圣公孔克坚不要“怠惰”,“常常写书”“教训”“孩儿”,他说:“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祖宗法度。”他希望孔子后裔秉承祖训,遵守伦常,为民表率。朱元璋也重视孔子学说对于治国安邦的作用。
    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孔府“同天并老”与孔林“万古长春”,都显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兵连祸结的时候人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哪朝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孔林的高、大、深、庄散发着文明的庄严气息。孔林前那条长长的神道上,老桧古柏形态各异,虬枝葱郁,整齐排列,很像阅尽世间沧桑的老人。这条神道仿佛将现世通向另一个世界,让人们思索琢磨人生的价值。
    原载:《文明》杂志
    作者:杨朝明,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