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东京奥运会,当乒乓球女团获胜后日本媒体采访我们三位女团选手陈梦、孙颖莎和王曼昱,“中国队为什么这么强?”三位选手不约而同的说:“因为我们背后有强大的团队”,“因为传承”。这不仅让我想起,在我们总结中国制度优势之前,在提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之前,以科斯为代表的国外经济学者就开始研究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背后的密码是什么。当然他们主要是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来研究中国现象,而只有我们自己开始自觉总结中国特色中国优势,中国答案才会越来越清晰。 一、“团队”和“传承”是中国乒乓球队的制胜秘诀,诠释着人类文明新形态 奥运会是时间空间上高度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活动,体育明星在奥运会场上的言行举止往往代表着国家形象,因此体育明星被誉为“披着运动衣的外交官”。而中国乒乓球队也是屡次给国人带来巨大荣耀的“梦之队”,历史上还曾以“乒乓外交”为中美建交作出贡献。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在赢得了广泛赞誉同时也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追问。比如,在女乒半决赛前,日本记者问陈梦,她将如何看待和伊藤美诚的决赛,陈梦回答,等她打进去再说吧,应该说她对队友孙颖莎半决赛战胜伊藤美诚很有信心。还有记者问陈梦和孙颖莎,是否期待两人能进入决赛会师,结果两人异口同声回答,当然了,那样金银牌肯定是中国的了。这无疑都体现出中国运动员把国家荣誉、把团队放在第一位。而在夺得女团冠军后接受记者采访,三位运动员都谈到了中国优秀的运动员有很多,他们有强大的团队支持,还有传承。中国乒乓球队走到今天的辉煌,靠的是一代代运动员精神和技术的传承。采访最后,三位运动员和教练员一起喊出“为国而战”的口号。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我们民族精神的标系里,有一种文化的自觉,即个人和集体的辩证统一,既有敢于拼搏、敢于超越的奥林匹克精神,更有国家利益至上、为国争光的使命担当和集体主义精神气质。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重视“和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惠及全体人民的文明成果,是对阶级社会文明时代的伟大超越,是对世界文化文明格局的新贡献。在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国际奥委会第 138 次全会表决通过,同意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再加入“更团结”,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再看中国乒乓健儿在东京奥运会上呈现的中国精神,中国乒乓球队之所以这么强大,是团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和一代代乒乓国手们爱国拼搏精神传承的力量。这里既有对中华数千年文明精神的传承,又有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践行,更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诠释。 二、中国人的奥运精神从来都蕴含着家国情怀 奥运会作为一项公共体育竞技活动 ,从举办伊始就承载着当时人们对城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集体的荣誉曾使古希腊人热血沸腾。而对中国人来说,奥运精神更是从一开始就蕴含着家国情怀。1932年刘长春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因为不想被当时日本人控制的伪满洲国利用,刘长春在大公报严正声明:我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我是中国人,决不代表伪满洲国出席。后来历经波折终能赴美参赛时,王正廷代表全国体育协会授旗,他说的一席话也可以反映出国人参加奥运会的民族气节: “我国此次派君参加世界运动会,为开国以来第一次,实含有无穷之意义授旗与君,愿君用其奋斗精神,发扬于洛杉矶市之奥林匹克运动场中,使中华民国之国旗,飘舞于世界各国之前,是乃无上之光荣”。尽管这次意义非凡的奥运首旅没能进入决赛,但是中国人力图体育兴国、振兴中华的精神血脉得以弘扬和延续。1981年,女排姑娘们夺得中国首个团体项目的世界冠军,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偶像。在首次夺冠的关键时刻,袁伟民用了他的最后一个暂停,前所未有的发火了,他说:“这是在什么地方打球?你们在为谁打球?全国人民都看着你们,盼着你们拼,盼着你们赢。这场球拿不下来,你们要后悔一辈子!”国家的荣誉、人民的期盼一直是中国姑娘们奋力拼搏的强大动力。夺冠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发文《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女排所代表的拼搏精神,也给走向复兴之路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奋进的动力,女排夺冠的胜利让刚刚打开国门、大踏步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中华儿女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民族自豪感,女排精神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邓小平曾说“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它鼓舞了这么多人,吸引了这么多观众、听众,要把体育搞起来。” 奥运健儿的骄人成绩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对国家、民族具有的强烈使命感、责任感,也成为支撑中国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不竭动力。同时,中国运动员为国争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也进一步鼓舞、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经历了数代人的精神洗礼和文化沉淀,我们把中华体育精神概括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这种精神,秉持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传承着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又在团结拼搏、挑战自我中实现个人价值,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寓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中,诠释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应该立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文化自信来传播中国形象 今天的中国,应如何实现中华体育精神的全球性表达?中国运动健儿在东京奥运会的出色表现和媒体、观众的更加理性包容,既完整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又展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如果说,2016年奥运会移动社交网络对傅园慧一句“洪荒之力”形成的现象级传播,丰富了运动员传统的话语范式和国家英雄的形象符号,让人们感受着另一种奥运精神和体育之美,在参与中享受快乐,打破了“唯金牌论”,本届奥运会运动员苏炳添在百米跑道上赛出中国人历史上的最好水平,他代表的顽强拼搏、挑战自我的精神让包括华人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为之欢呼自豪。中国已经不再需要用金牌来证明自己的强大,人们在观看奥运的时候心态更加包容、视角更加多元、表达也更加理性。那么,部分媒体报道中的另一种倾向,把感谢国家等话语范式看成是“高大上”的喜悦,把失败后的泪水说成是苦大仇深的奥运范式,又何尝不是一种失去了立场的不自信?奥运会是重要的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而国际舆论、媒体有来自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价值差异方面的影响,无论是体育健儿还是中国媒体,是迎合国际舆论的口味,还是站稳自己的立场?中国人的奥运更高兴更快乐的背后源于国家的强大、国民的自信,无论是获得金牌的无上荣耀还是赛场上遭遇的挫折,中国人都呈现出更加自信、更加包容的大国心态,因为我们奋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显然,中华体育精神的全球性表达应该站稳中国立场,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既要提高传播艺术,更要立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坚定文化自信。 运动员在赛场上尽情展示运动之美、线条之美、健康之美、个性之美,一定还要有三观之美,同时各路媒体在传递着中国新一代体育偶像的有型、有料、有趣,引导着正确的明星观、体育观和成败观,一定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运动员百米赛跑苏炳添突破亚洲记录被称为是跨越89年的传承,今夕非昨夕的感慨背后牵系着的是民族的荣辱;巩立姣夺冠后高喊“中国最牛”,她那句“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哪天实现了呢”的感言让无数人动容,而那句“没有国家就没有现在的我”听上去非常朴实,于是有媒体的视角捕捉到了奥运会上令人心酸的一幕,“叙利亚12岁的女孩撑起一个国家的希望:看了她,才读懂巩立姣的眼泪”。还有邹敬园体操夺冠后“感谢祖国的强大、感谢父母、教练、队友、队医”还感谢了低谷时受到的鼓励和鞭策;当然还有中国女乒团队夺冠后“为国而战”的信念、中国女排失利后年轻队员“中国女排没有丢掉女排精神,我们以后再来”的誓言,都展示了我国运动员极正的“三观”。也诠释着人类文明新形态。 今天的中国,应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主流媒体报道一直注重“奥运精神、体育之美、中国故事”,力图实现“爱世界、爱祖国、爱运动”的平衡。本届奥运会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汇聚成了爱国拼搏、团结包容、充满正能量和欢乐气氛的主旋律,用共青团官方语言来讲,“大气、有格局,这是中国奥运健儿”。用民间声音来表达,“果然长得好看的都上交国家了,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美女,所有奥运健儿都是最棒的”。 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奥运健儿呈现的中国形象,可信和可爱,可以通过提升运动员的自身素养和媒介素养以及研究国际传播规律来实现,而可敬的中国形象,除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竞技水平,更团结的人文素养,一定蕴含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一定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觉、自信和知行合一。 本论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JD710028)阶段性成果之一;2019-2021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人文社科)项目“文化走出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项目编号2019RWB010)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