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有人说,端午是吃粽子; 也有人说,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 还有人说,端午要赛龙舟; 如今对于大多数,端午是放假回家。 端午节只是如此吗? 端午节到底是什么呢? ![]() 端端正正做人与做事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 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端”字的本义是站得中正, 《说文解字》说“端,直也”, 《广雅》说“端,正也”。 “午”也是“端”,端端正正。 进入故宫,过了端门就是午门, 午饭是正餐,而午夜是黑暗正浓的时候。 干干净净、端端正正, 其实是端午节的本意。 过去评价妇女们包粽子的水平, 比的就是看谁包得端正, 有棱有角,又玲珑可爱, 这样的粽子,才配投到江里, 祭祀屈原这样的先贤。 因为他的人品,也是干净和方正的。 端端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做事, 端午节更重要的含义, 应该是提醒我们,做一个端正正直的人。 ![]() 端午粽叶飘香,感恩馈赠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粽子,古时称角黍, 黍是北方的黄米、南方的糯米; 角,牛角,是祭器。 粽子形似“牛角”, 取其可为祭品的端正之意。 以箬竹叶包黍米,是阴包裹阳之象。 也有学者认为粽子最早为“米包枣”, 以米喻阳,以枣喻阴, 米为主,枣为辅,取阴阳相裹之意。 在民间 ,端午食粽更多来自 纪念屈原的传说。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 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屈原以高洁的性情,嫉恶如仇的风骨, 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而名传千古。 在端午节里,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 体悟他的高尚品格, 也是接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 端午节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是感恩的祭祀, 粽子是丰收的黍米做成的贡品, 在人类享用之前, 先抛入江中,请大自然享用, 而纪念屈原是后来才广泛流传的说法。 吃粽子的最初含义是感谢大自然的赐予, 黍米的丰收提供了粮食。 有了粮食才能养育人类, 才有人类的繁衍生息。 这种对大地、对自然感恩的情愫, 影响了中国人安土重迁, 重视家庭、安于土地的观念。 ![]()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 终年平静的大河大江, 到了端午,就会喧闹起来, 没看过精彩绝伦的赛龙舟, 便不算过了一个完整的端午。 端午节又被称为“龙节”“龙舟节”, 在这一日,人们把所乘的船刻画成龙形, 与船上岸上的鼓声相和, 在水上进行竞赛划船的活动和游戏。 “龙舟竞渡”的习俗给端午节 增加了一点狂欢气息, 江中一艘艘争上游的龙舟, 龙舟上的人们,用力划着龙舟,喊着号子, 伴随着急促的鼓声奋勇争先, 有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也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情怀。 ![]()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 人们都会在自家在门口挂艾草、菖蒲, 每每路过时, 那奇异的芳香如一道灵符, 人闻了提神醒脑,虫闻了千军退去。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 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毒月”, 五日是“恶日”“毒日”; 五月五日更是恶月恶日, 人们最忌讳这一天。 古人认为端午这日,暑气上升, 蝎子、蛇、壁虎、蜈蚣、 蟾蜍五毒齐出,邪气丛生, 这天在挂艾草菖蒲, 就像贴上一道灵符, 可以辟邪纳福,驱邪镇宅。 ![]() 长久以来,端午节一直是作为 保健、避疫、驱邪的节日传下来的。 直到唐代,人们才逐渐把端午节 当成佳节良辰来看待。 端午的很多节俗都是围绕祛邪避邪展开, 除了插艾草、挂菖蒲, 还有喝雄黄酒,系五色丝绳(挂五彩)等, 以达到祛邪、祛虫的目的。 这些习俗都体现了我们 追求平安和顺、祈福纳祥的情怀。 ![]()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逢年端午, 有些地方人们还会喝雄黄酒, 也会用菖蒲艾蓬蘸洒门墙、床底, 因为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 人们还会将酒涂在小孩的额头、 耳鼻、手足心处, 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汪曾祺在《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 “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 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端午节带给我们的, 并不仅是对平安健康的祈求, 还有对未来的一片赤诚 和那颗愿意妥帖照顾生活的心。 ![]() 良辰当此时,五彩保平安 端午节, 有些地方人们还有一件大事, 便是挂五彩。 五彩绝不是五彩缤纷的花色丝线 而是特定的红、黄、蓝、白、黑 五种颜色丝线合并成的缕索, 缠绕在手腕、脚腕或脖子上, 而且五彩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 只能在夏季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 抛到河里,老人们常说, 河流会将瘟疫和疾病冲走, 在他们看来, 我们对于生活的付出与热爱, 值得我们这样庄重地对待自己, 庄严一点,生活的色彩就会多一点。 端午带给我们的,除了各种习俗, 还有习俗背后那满满的仪式感。 ![]()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端午节 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里有追念先贤的精神洗礼、 也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 更有祈福纳祥的祈愿…… 端午节,它虽有悲壮, 但更多的是传承与展望。 细数那些流传至今的故事, 感悟那些渐渐淡化的历史记忆, 纵然令人拥有许多深思与感慨, 但节日的意义, 终归属于我们每个普通人 心里共同向往的美好与希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