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至圣文宣王庙、先师庙等,是儒家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孔庙从家庙走向国家祭祀,除固定完整的建筑模式表现外,孔子个人形象在视觉层面上,主要以立体的塑像和平面的墓葬壁画、画像石、碑刻以及书画等形式出现。海昏侯墓屏风上的孔子像,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孔子像。 孔子图像碑刻依附于文庙,为文庙的附属文物。通过对山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所登录83处文庙的调查发现,目前在山西可明确确定保存有5通孔子图像碑刻,分别为现存高平市文博馆的北宋元祐三年(1088)“宣圣小影(碑为景,景通影,以下碑皆同)”、盂县赵武大王庙内元延祐三年(1316)“宣圣兖公小影”、晋祠博物馆元至正三年(1343)“宣圣兖公小影”、闻喜文庙明嘉靖四年(1525)孔子为鲁司寇像、长子文庙明嘉靖十五年(1536)宣圣遗像。 北宋元祐三年(1088)“宣圣小影” 图 1 北宋元祐三年(1088)“宣圣小影” “宣圣小影”也称为“小影”或“孔行颜随像”“颜子从行像”,据传为晋顾恺之所画。“小影”图像刻画的是孔子和弟子颜回,孔子在前,双手相合,腰间佩剑,颜回拱手相随其后。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高平市文博馆所存的“宣圣小影”(图1)是国内能检索到的五通宋代石刻“小影”像中年代最早的。其他四通“小影”像有三通保存在曲阜孔庙圣迹殿内,分别为北宋绍圣二年(1095)《颜子从行像》、政和八年(1118)四十九代孙孔瑀立石胡宁刻《孔行颜随像》,以及宋代刻石《先圣小像 》等,还有一通为位于绍兴的北宋宣和六年(1124)《颜子从行》。这通“宣圣小影”,原为高平文庙之物,后迁至此,立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高94厘米、宽60厘米、厚28厘米,嵌于一圆首碑内。上部线刻孔子和弟子颜渊像,并题“宣圣小影”,下部碑文记录了小影来历。碑文内容如下: 唐吴道子画孔子为鲁司寇时像二本: 乘车而群弟子从者,谓之图; 立而颜渊侍者,谓之小影。司门郎中王伯瑜传小影于仙缘孔氏,盖孔子四十七代孙袭封衍圣公蒙之所藏也。传于棣州,摹石于学中。世人画宣圣往往讹谬不足考信,此小影与今朝廷诏其家献秘阁者,乃此本也,是知无妄矣。其石后有东武赵挺之所题。圣人既不得而亲见之矣,今诵其书,考其行事,而又刻其衣冠,与夫俨然威德之容,日夜相像而潜心焉。持承乏高平邑人兴建学校,患无真容以为忧。棣州教授袁百之偶以寄此,上下悦之。若合符然。乃示工者法以象之,别摹于石,以安庙壁,庶传无穷也。元祐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奉议郎权知泽州高平县事兼兵马都监飞骑尉赐绯鱼袋张持记书并立石。 此碑在清雍正二年《山西通志》卷35、《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高平市卷》、武汉大学罗昌繁先生的《<全宋文>补遗六篇》有所记载,但国内诸多研究孔子画像的文章并未对此予以著录。碑明确表述“小影”像的来源为第四十七代孙孔若蒙所藏,可谓传播有序,且此像比曲阜圣迹殿所存四十八代孙孔端友所立“颜子从行像”要早七年。另碑文中所提“仙源”,即为宋时的曲阜,大中祥符五年(1012)宋真宗时改为仙源县;而文中的赵挺之(1040—1107),则是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之父。 元延祐三年(1316)“宣圣兖公小影” 图 2 元延祐三年(1316)“宣圣兖公小影” 位于盂县赵武大王庙内(图2)。原藏于盂县文庙,后移至此,《三晋石刻大全·阳泉市盂县卷》有载。碑身断裂,高124厘米、宽102厘米、厚20厘米,半圆形碑首。碑阳整体分为两部分,右侧额题、首题篆书“夫子庙堂记”, 碑文内容赞扬孔子德行、颂扬孔子功绩,程浩撰文,颜真卿书;左侧篆书额题“宣圣兖公小影”,下为颜子从行像,有“吴道子笔”题刻。碑阴记载立碑时间为元延祐三年(1316)。 山西现存的两通夫子庙堂记为元代所立,碑文均有不同程度的漫漶,上刻“宣圣兖公小影”。通过对这两通碑的比校,得出以下较为完整的碑文内容: 驾部郎中程浩撰 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琊颜真卿书 朝敬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篆 天地吾知其至广,以其无不覆载;日月吾知其至明,以其无不临照;江海吾知其至大,以其无不容纳。料广以寸管,测明以尺圭,航大以一苇,广不能逃其数,明不能私其质,大不能亡其险。伟夫夫子,后天地而生,知天地之始;先天地而没,知天地之终。非日非月,光之所及者远;不江不海,润之所浸者博。三代礼乐,吾其损益;百王宪章,吾其消息。君臣以位,父子以亲,家国用和,鬼神以飨。道不可筌其有物,释未可证于无生,一以贯之,我先师夫子圣人也。古之帝圣者曰尧,古之君明者曰禹。尧之德有时而息,禹之功有时而穷。我夫子之道,久而弥芳,远而弥光;用之而昌,舍之而亡。昔否于宗周,今泰于皇唐,不然何耀衮而裳,垂珠而王者矣。 唐天宝十一载岁次壬辰四月乙丑朔廿二日丙戌建。 《夫子庙堂记》原碑立于陕西扶风夫子庙,现已不存。该碑历代多有摹刻者,现西安碑林所存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释梦英仿柳公权书并篆额的夫子庙堂记是已知较早者。 元至正三年(1343 )“宣圣兖公小影” 图 3 元至正三年(1343 )“宣圣兖公小影” 位于晋祠博物馆文昌宫后碑廊内(图3),半圆形碑首,通高 118厘米、宽77厘米、厚21厘米。碑阳额题、首题“夫子庙堂记”, 立于元至正三年(1343 )。碑阴为孔子颜子图,边框卷草纹饰,正中篆书“宣圣兖公小影”,下刻孔子颜子图像,与上述盂县赵武大王庙内“宣圣兖公小影”一致。碑右侧书立碑时间,左侧叙述明洪武七年(1374)此碑移至太原县新建儒学即今晋源文庙内事宜。结合碑阳所述武懋“募刊复树”于宝翰堂之事,碑阴“小影”应为元所刻,明代题记应是移置时后刻为记。 通过对盂县、太原保存的两通“夫子庙堂记”碑文及图像对照,正文内容包括行数、字数等均一致,“小影”图像及题名一致。从目前能检索到的“小影”像来看,元代石刻未见公开著录,故这两通元代“小影”像不仅是对宋代的传续,也是研究元代孔子图像的珍贵资料。 明嘉靖四年(1525)孔子为鲁司寇像 图 4 明嘉靖四年(1525)孔子为鲁司寇像 立于运城闻喜文庙大成殿内(图4)。半圆形碑首,通高182厘米、宽75厘米。碑的内容分上下两部分。上为元大德十一年(1307)元武宗《加号诏书》,内容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纂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祀以太牢。于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大德十一年七月□日”。下为线刻孔子为鲁司寇像,右侧有“明嘉靖四年冬闻喜知县李朝纲主簿丘文点史赵宗……”题记。 被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从西汉开始,历代帝王多有加封,其中以元代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将孔子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成为孔子封号中最被世人熟知者。现曲阜孔庙、北京国子监孔庙、苏州文庙、山东宁阳文庙等地保存有元代“加号诏书”碑刻。此碑虽为明代,但原文照录,且尚在嘉靖八年(1529)明世宗封“至圣先师”封号前,也是元、明承系的一个见证。 从图像上来看,刻画的是孔子为鲁司寇时形象。目前此类图像全国保存最早的为曲阜孔庙圣迹殿内的宋代刻石;曲阜博物馆保存有明中期绢本设色孔子为鲁司寇像,山东博物馆保存有明纸本设色明蜀王赞司寇像。从闻喜文庙孔子图像看,与山东博物馆所藏相似。 明嘉靖十五年(1536)宣圣遗像 图 5 明嘉靖十五年(1536)宣圣遗像 碑存长子文庙大成殿内(图5)。《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长子卷》有载,《北京图书馆藏画像拓本汇编》第一册收藏此碑拓片。碑青石质,半圆形碑首,通高260厘米、宽80厘米。额题篆书“宣圣遗像”,下为线刻孔子图像。孔子双手相合,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左侧腰间佩剑,剑柄方向朝后。孔子像右侧有“古传,昔有执政者,过烟驿梁,其马嘶伏,策而不进,遂得此石于桥下,乃唐吴道子笔也。至正辛巳,广东宣慰都元帅僧家奴摩刻于广州学痒,历传已久。余于长子获见兹像,复命工勒于石。”记载;左侧为“明嘉靖丙申秋梁进士文林郎郾城后学徐固谨识” 。碑阴碑文为明嘉靖十年(1531)的《御制正孔子祀典说》。此文为明嘉靖皇帝亲自撰文颁行,反映了嘉靖九年(1530)孔庙改制这一历史事件。关于碑刻图像,与此相同的图像在全国还有5处,分别为广州越秀公园镇海楼元至正五年(1345)《宣圣遗像》、上海松江明正统五年(1440)《宣圣遗像》、广西全州明嘉靖年间《宣圣遗像》、河南内乡明万历十五年(1587)《宣圣遗像》、湖南郴州清顺治十三年(1656)《宣圣遗像》。 山西所存宋、元、明5通孔子图像碑刻,流传有序,为全国孔子图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孔子图像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原标题:山西所见孔子图像碑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