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万物复萌!人间再度是清明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舜网 newdu 参加讨论

    再过几天,就要迎来今春第一个小长假——清明节。是不是已经按捺不住那颗试图放飞自我的心?毕竟最美人间四月天,这是一年当中最好的时节:草木柔润、万物生长,去享受大好春光吧!
    当然,这也是个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时刻。此际宜思考著名的“门卫保安三大终极追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清明”的“三重门” 
    一般人过节只有两个主题:“吃”和“玩”。文化人就不一样了,要弄明白以后再吃和玩。就拿清明节来说,只知道青团枣糕和踏青扫墓就太naive了,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清明、人们为什么期盼清明、我们想要怎样的清明——这基本相当于习武之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三境界。
    无论是自然时令还是文化内涵,今天的我们依然延续着自古以来的经验与传统。
    “清明”首先是一个节气:这一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
    “清明”同时是一个节日:由寒食、上巳衍生而来,早在唐代就有国家法定假日的色彩;
    “清明”还是一种理想:人们不仅追求内心清朗舒畅的境界,更向往不枉曲、不暗昧的政教清明,是对盛世的期盼;
    “清明”更是一种文化:她从几千年前一脉传延到今天,包含着众多深层意蕴,其古老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蓬勃新生。
    所以我们所说的“清明”,包含三重境界:第一是自然境界,春回大地,万物向新;其次是思想境界,人们追求内心的开明而不晦暗;第三是社会境界,那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期盼向往的政治清明。
    天地清明——万物生长、清洁明净 
    清明是唯一一个以节气为名、与节气重合的节日,以其所处的时令气温、光照、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表现出天清地明的景象而得名。
    这是一个健康节。人们户外郊游、舒展身心,踏青、插柳、“斗鸡”、放纸鸢,荡秋千……一派康乐祥和的景象。人间好景清明日,春归大地、人归自然,是天地间最美好祥和的盛景,洋溢着欢愉与蓬勃的气息。
    “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花开花落清明候,山北山南杜宇声”、“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这种天地清朗、风暖日丽的景象,从古至今没有改变。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在雾霾长久的侵压下,天地清洁明净尤为人们所珍惜。
    人心清明——神清气朗、宁静和谐 
    人们所追求的“清明”,也是一种心灵境界的安宁清净。人生数十年,自然会遇到各种坎坷挫折,各种悲欢起伏。不管是哲人学者还是富贵显要,最终认可的人生至界,都无非是岁月静好、内心安宁。无论所处境遇如何,都能保持心灵清洁明净,这种内心世界的通透清明,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为逝去的先人扫墓,扫除的也是自己内心的阴霾与尘埃。忘却多余的烦恼纷仍,“落花流水平常心”,让积极向上与宁静从容和谐共存。
    政教清明——社会安定、政通人和 
    清明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诉求,还有着更广阔的精神理想与政治内涵。在我们享受天地清明美好时节的时候,还有一种“清明”不能忘记,那就是安定有序、和谐公正的政治清明。从《诗经·大雅》的“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到《后汉书·班固传》的“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清明,从来都是国人对于安定盛世的追求与期盼。
    什么样的社会称得上“清明政治”?不枉曲、不暗昧,政教清明,这是早在《尚书》中就有所记载的盛世理想。政教清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诚信、政治和谐正直、社会守法有序、官员清正廉洁——其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传说中“寒食”的发源者、忠臣介子推被晋文公烧死时,就留下了“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的遗言。这应当是执政者应有的社会抱负与责任。
    “清明”的“辩证法” 
    在中国众多的节日中,清明节无疑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这是一个拜祭逝者、缅怀前人的时刻,自然沉痛哀伤、端庄肃穆;但自古以来,这又是一个轻松祥和的欢乐节日。
    这种“纠结”自古以来就有。一方面“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另一方面又“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在诗人的笔下,无数青年男女和儿童出得城去,一面为先辈扫墓,一面尽享春光。既有逝的孤寂,也有生的灵动,二者结合得如此巧妙而圆润。
    丰子恺绘画了很多“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清明踏春作品,还专门写了一篇《清明扫墓》的文章,记录自己童年记忆中“借墓游春”的欢乐:“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我们的人生和生活的世界,总是多元建构、不可分割。黄庭坚写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在万物复萌的时机追思逝者,借游春消解厚重与苍凉,避免过度的悲痛苍凉,实在是古人的大智慧。假如在万物肃杀的秋冬做这件事,恐怕大多数人只会陷入无尽的悲思,这也不会是祖先的本意。
    所以清明节的最大意义,与其说是拜祭先人,不如说是提醒人们尊重生命、思考生命。曾子所言,“慎终追远”,然后才可以“民德归厚”。追思先人,不是单纯的缅怀仪式,还是一种让人心灵沉静的仪式,更提醒后人思考“生命从哪来”、“未来向哪里去”。每一次祭扫,都是生者与死者、过往与现实的对话。
    在天地清明的日子里,面对亡故的先人,对生命的追往与向新和谐共生,让人们神清气朗、开明包容,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春天的回归。
    “清明”的“记事本” 
    作为历史最久远的节日之一,清明时节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记忆的故事。
    这两天,“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现身”的消息颇受网友关注。据说,某藏家“祖传书法”《兰亭集序》,近日在一场“古书画量子检测研讨会”上通过了量子科技的年代检测,被认定为“价值5亿元的真迹”。
    这件事儿咱们暂且不随便评价,毕竟是价值5亿元的话题。单说《兰亭集序》,其诞生时间,就在1666年前的清明节——的前身,上巳节。
    《兰亭集序》的故事之丰富传奇,拍个20集电视剧也讲不完。它的诞生,却纯属偶然: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王羲之和一帮富贵友人在会稽山下曲水流觞、饮酒欢聚。大家都喝了很多酒,写了很多诗。有人提议将这些诗编成一个集子,并推举写字最好的羲之先生做序。
    王羲之应该是一番推辞,因为在座的并不是他的官最大,通常这种事都应该是最有分量的人来干。但最终还是挥毫动笔——毕竟已经喝多了!
    这幅刚被宣称值5亿元的作品,只有324个字,而且非常混乱,勾抹错讹近20处:有漏了字又补上的,有写错了抹掉的,有换个字覆盖原字的,还有多个错字别字。但它仍然被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可见当时是天时地利人和,王羲之下笔有如神助。等他酒醒后又多次重写,感觉都不如第一幅更好。这个清明聚会,称得上价值连城。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这是一篇祭黄帝陵文的开篇。读来是不是激昂雄浑,慷慨激荡?那是必然的,因为该文的作者是毛泽东。
    1937年清明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国共两党,共赴陕西桥山黄帝陵,携手共祭黄帝。共产党派出的代表是林伯渠,国民党的代表是张继。
    当时国共两党各写了一篇祭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对比阅读,感受下二者的不同与高下。国民党的文章主要是称颂黄帝的功绩,而毛泽东同志手书的这篇祭文,主旨则是追古抚今,号召全国团结抗战。因其雄浑浩荡、鼓舞人心,又被称为“抗日《出师表》”。
    小编是想说,清明也不光是游山玩水,从近代以来,这还是一个凝聚情感、彰显责任的日子。
    又一个清明将至,天地新生、万物复萌,这个古老的节日对现代人生活的启示依然意味深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