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何为“无为”?一个被人们误解了两千多年的概念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国学新逻辑”大风号 newdu 参加讨论

    道家最讲无为,可是什么是无为呢?从字面上看,无即是不,所以无为也就是不为,于是我们就可以将无为理解没有作为。但是,无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老子提出的,老子在历代学者的心目中都是圣人一般的存在。如果将无为理解为没有作为,那么结果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只是讲了些让人们什么也不要去做的道理,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很多学者对这一矛盾心知肚明,所以也要竭力去调和这一矛盾。但他们却不放弃无为是不为的解释,所以这些调合很难有在道理上能讲通的。一方面,对于作者而言不愿意相信无为就是不为的解释,另一方面对于读者而言也同样不愿意相信无为就是毫无作为的意思,所以,这些调和往往能够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达成默契。
    
    比如,有一本书这样解释无为:“无为” 并不是完全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因顺自然的发展的,不妄为,不做违反自然之事,不以主观的意志、欲望去干涉、宰制自然的发展。在这个解释里,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无为实际上还是被理解为无所作为的,只是补充了一个并非完全无所作为的限制条件。2.但是,这一限制条件并不能从无为概念的定义里直接推论出来,它是强加给这个定义的。所以我们需要问这个限制条件之所以成立的根据。3.因顺自然,不干涉自然之发展,这里面自然指的是什么?如果我们说顺应自然的发展不加以干预就是无为,那么我们就需要问顺应了自然的哪些特性才是无为的问题。自然是一个很宽泛的说法,其实也是一个很空洞的说法,如果自然没有明确的定义,无为的定义同样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即使在加了诸多的限制的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对于无为的理解仍旧是糊涂的。这些限制条件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无为是不为而又不能是不为的原因。
    如果我们勉强接受那些对于无为概念的修正,还自认为已经获得了无为概念含义的真谛,那就说明我们做学问只停留在不求甚解的状态中。那些定义只是一笔糊涂账,不论作者还是读者,都不能通过它获得一个明晰的观念。只要你刨根问底地追问下去,没有一个人能够将它讲得清楚明白。我们通过字面上看,无为就应当理解为不为和无所作为。但同时我们又不情愿将无为作这个解释,因为不为和无所作为是一个消极思想的表现,我们不希望一个消极落后的思想与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起来。伟大的名字与消极落后联系起来也就没有伟大可言了。正是在这一矛盾心理的驱动下,很多学者都试图给不为与无所作为加上限制条件后再用作无为概念的定义。但是,无为是不为又同时不是不为是一个根本没有办法讲清楚的问题,所以我们没有见到过哪位作者在这一矛盾的解决上获得过成功。 
    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无为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词汇。一个词汇我们可以通过它的字面意义去理解。但是一个概念,只有在我们了解了它的定义之后,才能理解它。无为是概念不是词汇,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通过它的字面意义去理解它。所以,无为与不为之间不能划等号,无为的定义与不为和无所作为没有关系。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无为与不为之间纠缠,也不需要处理不为何以又不是不为的矛盾。我们若要理解无为概念的意义需要了解这一概念的定义。
    从哪里能找到无为概念的定义呢?无为是老子特有的概念,在他之前没有人使用过这一概念,所以无为这一概念的定义只能从老子的言论与著述中去找,也就是从老子的著作《道德经》的经文中去寻找。虽然庄子也讲无为,韩非子也讲无为,司马迁也讲无为,但是他们所讲的无为,就不一定能够保证与老子所讲的无为在意义上一致。
    翻开《道德经》,我们发现老子直接论述无为的文字并不是很多。比如:第三章末句“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十八章,“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但是,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只能知道无为于治理天下有益,但不能够知道无为究竟是什么。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老子论述中,道是无为的。经文第三十七章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看到这个论述,我们就要问,为什么老子会说道常无为呢?道的无为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呢?根据这些内容我想我们可以接近无为概念的真相。经文第三十四章曾这样分析:“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大面积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通过这一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如下信息:1.万物恃道而生,道于万物有衣养之功。2.道衣养万物但不为主,这是因为它不欲为大。生万物而不辞,功成又不名有,以其不为大而能成其大。
    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万物恃道而生,所以道对于万物有支持和生养之功。这样,道必然要贡献于万物,作为于万物,所以无为就不可能做没有作为的理解。其次,道生养万物支持万物同时,却无欲为大,生养万物但不加以宰制,功成后又不居功,善于居小为小。但是它欲是为小,欲能成就其为大的事实。道是万物之主。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道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的意思,它不仅不是无所作为,反而是必有所为,因为它贡献于万物,支持万物使之为是、使之存在。他的无为在于生万物而不辞,功于万物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欲小而不欲大。所以,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功而不居就是道的无为。
    老子在第八章中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这段经文里,我们可以看到老子认为水之德是最接近于道的。为什么老子会说水之德几于道呢?老子给出的解释是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万物,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的功劳,所以水于万物的功劳是很大很大的,所以水必然是贡献于万物、作为于万物。但是,水却不与万物争地位,不因为自己对于万物的有莫大功劳而争居万物之上,为王、为主,反而总是流向最低最洼,常居于万物所不耻居之处。所以,因为水生万物而不有,功于万物而不居,所以老子说水之德几于道。所以水的无为,我们不能理解为不为或无所作为,而是支持万物而不为主,功于万物而不居,也就是作为于万物而不争为上、贡献于万物而不居。
    经文第十章中总结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所谓的玄德,即是最高深的,也就是道之德,这就是无为之德。所以我们就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看作是老子对于无为概念所下的定义。经文第二章又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得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这亦可以看作无为定义的又一例证。
    知道了无为概念的定义,同时也就知道了有为概念的定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是无为概念的定义,那么生而有,为而恃、功而居就是有为概念的定义。君主和帝王开疆扩土,使民安居乐业,这无疑是功于万民的,但是他们因功而居,称孤道寡,为王为主,对于权力财富有无穷的嗜欲,这就是生而有、为而恃、功而居了,也就是有为了。所以有为我们也不能够通过它的字面意义去理解,不能将有为简单地等同为有所作为。老子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不能得太平清静,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统治者不能效法道之德、水之德,不能无为的缘故。老子进一步指出,统治者越是有为,天下欲是难治,这就叫做有为有以为。如果统治者能够做到无为,就会无不为而无不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正如,经文三十七章所论述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以此我们不难看出老子的无为的政治主张的主要内容,那就不是顺应自然,无所作为,不做干预能够解释的。无为的政治的实质是要求统治贡献于万民而不为王为主,只求奉献而不求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丝毫不为私利已。有了无为概念的定义,我相信大家再去读老子书一定会得到新的感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